【论文精选】治理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学好主题写作,我们前段时间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并推出了【论文精选】专栏的社会专题、文化专题、创作专题、艺术专题 (点击下方文字跳转) 


今天给大家推出的的内容是治理专题,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可以在找我领取哦!!!

推荐论文1:《平台“自我治理”:算法内容审核的技术逻辑及其伦理规约》

出处:《当代传播》,2022年第3期

文章概述:

作为平台主动参与互联网内容治理的突破口,算法嵌入内容审核成为回应当下数字公共空间品质降级的一种技术方案。算法内容审核呈现出从人工智能主导到智能化决策的演进路径。内容匹配与内容分类作为目前算法技术应用于内容审核的两种具体路径,二者有机结合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对有害内容的自动识别与处理。然而,“自动化”的算法内容审核仍然难以遮蔽技术“黑箱”背后的社会偏见与公共价值危机。基于此,本文提出在“透明前置”“透明进化”“透明问责”的逻辑链条下构建风险防范的透明度伦理规约体系。

推荐理由:

内容审核是互联网平台以自我治理形式参与内容治理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技术引领下的内容审核变革已经展开,面对数字平台内容规制失范引发的全球价值危机,平台的责任不言而喻。Facebook 2020年发布的报告披露,平台超过88%的有害内容是由算法驱动的AI手段进行自动化审核并删除的,可见算法内容审核在互联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算法内容审核的演进路径和技术逻辑的分析,探讨了算法内容审核的伦理规约,逻辑较为清晰。考生在遇到相关话题,如媒介技术对内容生产的影响、媒体的责任、网络治理等话题时,可借用本文的理论观点和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实用素材积累:

在内容审核由人工向人工智能演变迈进的过程中,算法的嵌入对缓解人类审核偏见造成的公共空间价值贬值的忧虑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技术权力膨胀导致的道德越线呼唤“透明前置、透明进化、透明问责”的伦理规制。算法自主智力开发的道德习得彰显了技术智能体自我规约的能动性,但唯有协同多元行动主体构建立体化的算法透明机制,方能最小化伦理风险。立体化的伦理规约难以一蹴而就,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把诸如算法场域外的政治、文化等结构性力量纳入其中,并打造事前预防、事中管控和事后救济的算法风险管理链条,渐进式地实现技术伦理规约的革新与适配。

推荐论文2:《数字技术支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

出处:《行政管理改革》, 2022年第4期

文章概述:

本文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需求、数字技术提供科技支撑的独特优势两方面入手,探讨数字技术支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底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赋能现代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研究结论有望为社会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推荐理由: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已难以适应,社会治理体系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数字科技发展对治理现代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已成为共识,但其底层逻辑和实现路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与数字科技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和模式,更是成为各级政府和学界不能忽视的现实议题。
本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从数字技术治理的必要性、优势、实现路径三个大角度进行论述,同时各章节中有涵盖了诸多具体的方面。在第三章中,谈到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集成技术应用对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影响,考生可以着重对这一部分进行着重关注,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底层逻辑及其对社会治理的作用。同时文中还举到一些例子,如上海市“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工程等,大家也要关注积累。

实用素材积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改革思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首次将科技支撑列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确立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指向之一。
数字科技发展能够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其基本逻辑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具有其独特技术优势,数字技术协同应用能够较好满足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需求。现阶段社会治理面临数据短板、信任难题、效能困境和工具需求等诸多问题,数字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大数据技术通过提供数据层面技术支持满足社会治理高标准数据需求;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可以推动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社会信任机制;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能够为社会治理精细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够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在社会治理信息化转型、新型社会信任机制构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健全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

推荐论文3:《现代性构建中的乡村技术治理演化逻辑》

出处:《行政论坛》,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

技术的深度嵌入是传统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区别之一,技术化也是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乡村治理需求、治理组织能力、可用治理资源充裕度的变化,技术日渐深入地影响着治理格局并逐渐嵌入其中。目前,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技术运用在民主活动和内生性公共事务管理中仍显不足,但是在社会流动性增加和有效治理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乡村治理组织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正在提升,技术治理将超越政策执行过程,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要件。

推荐理由:

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强化技术应用成为治理赋能、群众赋权的重要手段。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不同角度为乡村治理中的技术推广提供了具体路径。本文就乡村治理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治理技术的嵌入过程进行分析,为乡村治理中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启示。

对于考生而言,关注学术写作中的任何话题都应注意结合本国的语境。乡村治理一直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无论专制王朝还是共和国,面对数量巨大的农村和农民,选取合适的治理形式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考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国基层的乡村社会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时的现状与困境,同时在此基础上了解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可能。本文的内容综合性较强,从分析中国“乡土文化”的入手,并结合现代治理的相关知识,同时融入了对技术要素动力机制的探讨,实现了乡土文化、现代治理、现代技术三者的打通。

实用素材积累:

技术很显著地区分了现代与传统,因此,理性化的达成还可以从技术化中寻路。实际上,无论是依托于基于自然科学发展产生的科学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等),还是伴随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完善的公共管理技术(包括数字化管理、表格化管理、公文管理、部门协调技巧等具体技术和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体系)与民主参与技术(如投票技巧、议事规则等),都正在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中的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乡村自治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新的治理格局和更高的治理绩效逐渐显现。

推荐论文4:《互联网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内容治理机制研究》

出处:《中国编辑》, 2022年第5期

文章概述:

本文以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两个维度为坐标,对以互联网平台为枢纽的网络内容传播行动者总体格局进行勾勒,区分和比较了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公众三类主体内容生产的特征和传播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算法+人工”治理、法律治理和平台规制、账号治理三类治理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泛内容监管体系、细化内容管理制度、整顿平台账号、注重“激励”机制等网络内容治理路径。

推荐理由:

加强网络内容治理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新型网络空间中,新媒体传播技术高度应用于社会治理,超级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数据、信息和资源流通的基础设施功能。全球范围内,以互联网平台为枢纽的全新治理模式与制度安排正应运而生,“平台社会”逐步形成。研究网络内容治理机制需遵循平台逻辑。

本文是新闻传播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最新研究,将网络内容传播行动者划分为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公众,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网络内容治理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以平台为枢纽的网络内容治理路径。考生在学习该文章要理论结合实际,同时要学习文章分析问题的视角。比如在阐释网络内容治理措施时,作者分别从技术规制、内容监管者、内容生产者三个角度切入,这对我们提供了思考网络环境治理的宏观维度,很有借鉴意义。

实用素材积累:

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内容治理从对“内容”本身的治理转变为“内容+行动者+社会治理”的内容生态治理。在治理逻辑上,从技术层面增加专业媒体主流内容的算法权重,从监管层面完善法律和规制、加强机构媒体行动者的内容审查,从内容生产者层面规范平台账号资质和后台管理。同时,网络内容治理需要依循平台内容生产逻辑,根据不同的平台类型、内容形态和内容生产行动者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治理体系。

推荐论文5:《中国文化治理:历史进程与演进逻辑》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文章概述:

借助历史性和过程性的视角,通过对四十年来中国文化体制的演进过程进行全景式分析,揭示出从文化管理体系向文化治理体系转型背后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自我调节互动机制的关键作用,通过区分转型国家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性质,并将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纳入现代化道路的规范分析,否定了中国文化治理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的流行说法,论证了中国作为转型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形成的独特性。

推荐理由: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其中,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文化治理”认为文化治理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干预,文化是国家治理的场域和对象,文化治理等同于文化政策。本文借助中西文化比较框架,对中国文化治理体系的转型过程与演进逻辑进行探讨,极具启发意义。
考生在学习该文章时,要着重了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两大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同时理解这两大成就与社会改革的互动关系,即二者是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成长不断调整改革目标和方案的结果,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国家对于效率的双重激励下出现的结果。在讨论中国文艺在当代的发展等相关问题时,都不离开国家的文化治理。比如近年来主旋律、现实题材影视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产业转型等外部动力因素密切相关。

实用素材积累:

从长期看,我国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受到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强大制约。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苏俄计划模式向欧美市场模式、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的现代化向以信息化为主的后现代化三重转型的叠加,造就了我国转型发展的复杂环境,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三大目标任务重叠部分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的文化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会是一时之功。权威主义治理传统和政府传统管理思维方式仍然强劲有力,传统文化管理体系的很多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呈现出新旧交织、双轨运行、渐进变革的“过程性”特征。与此同时,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即改革传统文化行业体制以增强对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的包容性,并强化对外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如何实现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政府对内公共文化管理、服务职能的现代化和对外文化管理、服务职能的全球“并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仍然是当前我国文化治理体系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推荐论文6:《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的三个维度》

出处:《理论月刊》, 2022年4月

文章概述: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价值导向上崇尚的“公共性”,有益于规避以资本逻辑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文化记忆的对象,对保存历史文化与建构社会情感、形成文化身份认同、建立集体和个人的意义具有关键作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文化参与上是在差异中寻求认同和共识,强化个体与社会的联结,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生活。
推荐理由: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文化与空间生产的交叉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与治理也成为公共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的价值导向、文化记忆、文化参与三个维度切入,以期明晰城市公共文化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人文价值、意义和功能,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及其服务建设在新时代的优化和发展。
考生在学习城市治理的相关知识点时要着重关注我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这是因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共文化物质因素已趋向完善,而对城市公共文化有别于资本逻辑的人文逻辑,城市公共文化在构建和治理城市空间的积极作用则认知不足。与此同时,城市文化治理可以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等相关话题联系起来。

实用素材积累:

列斐伏尔就曾指出:“如果不曾生产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为了改变生活……我们必须首先改造空间。”为建设美好的城市生活,就要打造适宜人类生活的城市空间。

推荐论文7:《社会治理视阈下的“饭圈”乱象与文化批判》

出处:2021年第10期

文章概述:

“饭圈”是粉丝族群驱动的圈层文化模式,是因偶像崇拜而激发形成的一种青年亚文化行动与媒介景观。近年来”饭圈”的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出现,偶像”人设”崩坏和翻车事件屡次发生。”饭圈”乱象成为社会治理、媒介素养和网络文化安全中的热点议题。对”饭圈”的治理要兼顾偶像和粉丝两个维度,贯穿内容生产和接受的全部环节,采取共享共治的思路对”饭圈”进行规制与引导,使其重归青年文化的健康语态与积极模式。

推荐理由:

“饭圈”可谓是近年来文娱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饭圈”乱象愈演愈烈,为了维护偶像的地位和利益,谩骂、网暴屡见不鲜,更有部分粉丝在得知劣迹艺人存在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行为后依旧对其保持痴迷狂热。随后,国家迅速出手,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引领并规范演艺界及“饭圈”的健康发展。本文写作逻辑清晰,率先对“饭圈”这一现象做了历史回顾与概念梳理,然后从“饭圈”的族群身份和文化身份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考生在学习该话题时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入手。所谓历时性维度是指应注意考察“饭圈”在中国本土的起源问题,了解“饭圈”的发展脉络;共时性维度是指要以欧美国家的“饭圈”现象及相关研究做参考,考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饭圈”文化及其内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要注意媒介技术对“饭圈”文化的影响。在学术写作中,该话题可以与社会治理、媒介素养和网络文化安全领域中的热点议题想结合。

实用素材积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加强对“饭圈”的社会治理和对粉丝的行为规范便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一步。
对“饭圈”乱象和粉丝行为的治理与引导并不是杜绝追星,而是要建立良好的“饭圈”规范和秩序。正确追星、理智追星,利用好优质偶像的道德教化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方是“饭圈”存在的积极文化意义所在。


推荐论文8:《逆全球化趋向下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

出处:《浙江学刊》,2021年第5期

文章概述:逆全球化使全球文化融合与多样性并存的历史进程面临重大挑战,决定了文化安全诉求的紧迫性,以及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议题之间更密切的关联。基于“多层文化治理”框架,各国应积极发展走向“多层善治”的治理观念、策略、机制和能力,协同配置各层次的文化资源和使用方式,携手重建能够在各层次上协调彼此权益的竞争合作关系,通过集体努力使全球化归入正轨。
推荐理由:一个时期以来,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趋向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世界面貌,也挑战着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和不同国家的安全环境。全球文化领域的实践与经济、政治领域始终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由于逆全球化在经济、政治领域种种效应的滋生蔓延,全球文化领域经过长期努力才得以推进的融合与多样性并存的历史进程,也不得不面临“被动刹车”至“深度调整”的压力。面对逆全球化趋向,除了继续倡导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包容性”发展,中国还应立足于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目标,积极推动有益于“多层文化治理”的知识生产和观念更新,并由此承担提供全球文化领域公共物品的历史性责任。
在学术写作中,该文可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等话题相结合,与此同时,本文还将文化治理与文化安全结合在一起思考,站位更高。考生在熟读此文后应当做相应的延伸思考,如中国文艺如何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中重获生机、应该有何担当,西方文化主导是世界格局有何变化等。

推荐论文9:《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新特征与新治理》

出处:《传媒》, 2022年第8期

文章概述: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手段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呈现出主体数字化、话语多模态化、表达情感化、传播精准化以及互动仪式化等新特征,这为舆情治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新特征的基础上,以“以技治技”的思维探索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处理方案,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持。

推荐理由:

人工智能时代,以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器学习为核心的技术重塑了传播格局,信息传播从“生产端”至“流通端”均发生变化,深刻改变着网络舆情的生成模式与传播机制。在网络中借助机器人水军、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可以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网络舆情中的谣言和谬理制造舆论乱象,侵消社会的积极因素,干扰着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的营造。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物联网与情感分析助力网络舆情全景监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智能化模型为网络舆情评估与预警提供切实方案,智能政务媒体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高效的应对方式。本文结构简洁、逻辑清晰,在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的关系。对文中出现的一些与技术领域相关的专有名词,如“信息多模态化”“互动仪式化”“语义情感分析”,考生可做进一步的知识积累。

推荐论文10:《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

出处:《社会建设》,2020年第4期

文章概述:

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治理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参与的场域。从SARS危机,到汶川大地震,再到这次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建设提升及社会工作自身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队伍在扩大,范围在拓展,程度在深化,效能在提升。但也毋庸讳言,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社会工作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还不及时、不到位、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该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发挥全国性行业组织作用、健全工作事业内部应急响应机制等几个维度加以完善。

推荐理由: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虽然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但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在一个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随时不期而遇的环境中。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有的程度”。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SARS危机、2008年的南方雪灾及“5·12”汶川大地震、2013年的四川雅安大地震以及2019年底延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表明我国已成为全球突发公共事件多发国家之一。正因如此,风险的预防和治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对于学术写作而言,该文可与风险社会、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等相关话题联系起来。文中以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具体事件为例,论证了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些也都可以用于学术写作中。突发公共事件风险具有现代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衍生性、影响广泛性和信息不充分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一话题时应注重动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如社会治理、网络治理、现代社会等领域的知识都要灵活运用。

实用素材积累: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