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传播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

早上好~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学好主题写作,我们前段时间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并推出了【论文精选】专栏的社会、文化、创作、艺术、治理、专题~

今天给大家推出的的内容是传播专题,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记得找我领取哦!!!

推荐论文1:《算法情感: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

出处:《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9期

文章概述: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通常采用激情亢奋的情绪刺激用户,从而提升流量和交易数据,进而生成连接和激活“人货场”的新型传播场。“算法情感”既是大数据技术下用系统的方法描述和解决问题的平台策略机制,也是直播带货中推动流量数据、销售业绩的复杂人格特质。未来通过更充分、更智慧的交流沟通、知识分享和情绪表达实现高质量的网络生活。

推荐理由:

直播带货通过网络促销不断促进消费回暖,整体带动线上线下市场销售的快速回升;另一方面,这种网络消费新方式也为消费者带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消费体验。直播带货的迅猛发展建立在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物理基础层之上,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型传播应用。因此,探讨直播带货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经典的三段式写法,第一部分探讨直播带货的特征及其传播特征;第二部分探讨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最后对直播带货的算法进行情感反思。本文结构简单清晰明了。直播带货从主播个体的生存之道转化为整体的社会系统工程,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力量间彼此激荡,生成当下的繁荣景象。作为考生,我们需要以直播带货本身作为现象进行深入挖掘,紧跟时事,有助于我们找到新的视野。

实用素材积累:

算法情感既是大数据技术下用系统的方法描述和解决问题的平台策略机制,也是直播带货中推动流量数据、销售业绩的复杂人格特质。从人类的心理形成机制看,情绪是一种复杂的躯体和精神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个体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情绪作为个人化的心理认知协调模式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人类社会互动中成为商品要素,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将人类情绪变化也纳入算法监控和调整之下,人类深层持久的情感联系变为短暂易逝的情绪波动和商品本身。

推荐论文2:《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情感偏向》

出处:《现代传播》,2019年第12期

文章概述:

放眼人类历史,群体传播其实是一种与人类诞生相伴随的古老而普遍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群体传播是自Web2.0以来,以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自媒体的圈群传播、聚众传播形式而存在的一种传播形态,既具有传统群体传播的日常化、弥散性,甚至有仪式性、习俗性、规范性等特征。互联网群体传播与传统组织群体传播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与自发性;与机构化、制度化、专业化的大众传播相比,具有更朴素的传播原生态;与以事实信息偏向的传播形态相比,具有更直接的情感偏向。

推荐理由:

本文以web2.0以来围绕社会化媒体、自媒体的圈群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与偏向事实信息的传统传播形态不同,传播中的情感偏向是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本质特征。情感偏向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从传播伊始的个性化观点和意见表达经过公开的讨论、互动等种种可见性传播,在情感的共鸣与共振中实现了从观点到事实、从意见到意义的转变。

互联网群体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偏向的传播。情感有着强大的作用力量,如何在传播学研究中尝试着从人的情感的角度来分析人的传播行为背后或隐或显的情感传播特性,自然应该成为我们论述的话题。现如今,情绪传播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之一,如唐山事件,网上各种谩骂皆为情绪所引起,因此,情绪传播较为容易与时事相结合,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写作视野,丰富我们个人的资料库。

实用素材积累:

无论传播的出发点在哪里,落脚点又在哪里,传播都反映了人的需要、人的依赖、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正是通过传播来营造一种属人的情感空间,通过传播来使外在世界成为人的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作为诞生于社会化媒体之上的互联网群体传播,其实质也是一种“成为人”的传播——一种“成为人”的过程的传播,人的情感互动、情感交流、情感行为参与的传播。“成为人”意味着努力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承认生活的应然性、差异性与多元化。

推荐论文3:《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文章概述:

群体传播原本是长久以来固有的一种社会传播形态,不过需要因事聚集的缘由和因事聚集的物理空间这两个条件才能发生。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也会缘于楼倒桥塌等突发事件导致人群聚集于事发地而产生传播活动。至此,群体传播所需要的两个条件被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地满足着甚至日益常态化。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传者为中心的线性传播模式,构建了一个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使传统的信息生产者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导致了媒体人社会身份、社会权力的转移。

推荐理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以大众传媒为传播主体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信息产品过剩的现象更为严重,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海量信息的涌现,带来的最深刻影响就是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

本文首先阐述了群体传播时代的来临及原因,从而引出了一个 “人人生产信息、传播无处不在”的后大众传播时代的群体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其次在当前背景下,提出群体传播改变了媒介格局;最后提出了群体传播促进了普通个体认知和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同时,群体传播也改变了信息生产者的地位。之前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多以中心化为主,而本篇以群体传播作为切入点,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考生在撰写论文时也可从中得到相应启发。
实用素材积累:互联网传播主体的极端多元化,带来密切的信息交换、认知互动、社会交往、情绪互动,成为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是媒介格局改变的外在表现,而从传播形态来看,则是群体传播与其他传播形态之间关系的演变。

推荐论文4:《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传播特征、困境与对策》

出处:《传媒》,2022年第10期

文章概述:

随着用户的观影习惯由“长”向“短”演变,微短剧正成为网络视听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延续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逻辑下,微短剧以浓缩化剧情、社交化互动、垂直化运营的特点得以快速传播。虽然微短剧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品质量不高、正确价值观引导不足、文化价值缺失等问题。微短剧若想进一步发展并形成破圈效应,还需以精良的制作、丰富的精神内涵、更深刻的当代价值用以延揽用户。

推荐理由:

在技术驱动下,媒介以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为目标不断进化,网络视听行业也经历了多次迭代升级。因此,微短剧可以作为非常合适的研究对象,微短剧是网络视听行业的新尝试、视频内容的新载体,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内获取娱乐体验及情感共鸣提供了渠道。

本文是非常经典的三段式论文系统,第一部分提出研究对象的现状,即微短剧;其次简单粗暴地提出其当前的困境,并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提出解决策略。本文的写法可以让我们从中借鉴,简单粗暴的三段式写法:现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在考场上下不了笔,想不出框架时,可以想想这篇论文的结构,有助于我们快速破题。

实用素材积累:

在“快手小剧场”中,微短剧平均一集时长不超过3分钟,常采用多线并置的叙事手法突出戏剧矛盾、加快叙事节奏。为进一步调动用户猎奇心理,简短的叙事时间内常设置连续高度反转的剧情,配合镜头的快速切换和大量分屏的运用,制造紧张的画面氛围,刺激用户感官。受制于短视频小屏播放方式,画面布局多以人物为主体,特写镜头较多,演员的情绪得以集中表达。


推荐论文5:《网络短视频生产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

出处:《新闻界》,2020年第8期

文章概述: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应用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视频化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网络短视频正是凭借着其门槛低、操作简单等特征,使长期以来游离在互联网边缘的乡镇青年群体也加入这场媒介“狂欢”,在各大网络短视频平台中呈现自我和构建角色,在表演 / 观展的互动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身份认同感。
推荐理由:在现代社会,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乡镇青年徘徊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在传统的文化生态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现在出现了短视频,其媒介特性正好契合了乡镇青年的使用习惯,于是承载了底层文化在现代社会,想象的短视频为乡镇青年的自我认同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为其解决认同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快手平台为田野场所,通过沉浸式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解读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在确定田野点的基础上,研究者首先在快手平台注册账号,随后,在快手平台随机选取了3位作品主要涉及乡镇生产和生活主题,关注程度较高的乡镇青年作为访谈对象。圈层不是孤立产生的次文化小群体,而是一个多重元素合力作用的物理场,具有社会发展生态、社会知识组织、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资本形态的属性表征。对乡村城市青年进行二元比较,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撰写文章。

实用素材积累:

乡镇青年在短视频平台上演绎的情景剧中,“成功”“金钱”“爱情”是其常见的主题。在这些表演中,主人公身穿貂皮大衣,戴着金项链,经常使用诸如 “用餐要有仪式感,必须吃鲍鱼龙虾”“我爸才是大人物”等话语,处处展现以车子、房子、金钱等物质标准来作为评价个人成功与否的价值观念,这与我们以往在电视剧或广告中的所见并无二致。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出,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拟象世界已成为乡镇青年认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部分“土味”短视频中,乡镇青年正是将“媒介现实”当作“现实世界”,从而模糊了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曾指出,在消费主导型社会中,社会大众消费的是图像所附加的超现实想象。电视并不仅仅是“呈现”我们周遭的世界,它还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的判断。

推荐论文6:《智能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转向》

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3期

文章概述:

智能化重塑了网络的技术样态、信息的传播业态和意识形态的政治生态,促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技术基础、主客体关系与过程控制方式发生了转向。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必须厘清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转向的真实图景和内在动力,探索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优化策略。

推荐理由:

为网络技术、传播主体和过程控制,是支撑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三个核心要件,网络技术革新、主体角色转变与控制方式优化,共同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转向。因此,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必须厘清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转向的真实图景和内在动力,探索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优化策略。

本文又是一篇经典的三段式写法,以现状–原因–策略为脉络,即以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转向的真实图景—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转向的内在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转向的优化策略具体展开。没有网络技术革新就没有支撑智能化传播运行的设备设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便没有向智能化传播转向的可能性。尝试用技术视角去查看问题,有利于拓宽我们的新思路。

实用素材积累:

传播理念的更新为智能化转向和传播者角色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时俱进的传播理念要求传播主体尊重智能技术和引入智能设备,平等的传播理念要求传播主体重新审视不平等的传受关系,在此过程中传播主体的生产者角色逐渐丧失,对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进而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智能化转向以及传播者角色向服务者的转变。

推荐论文7:《“英雄武汉”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文章概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人类智慧的高地。在当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全球竞争中,城市往往扮演着“国家名片”的作用。目前,“武汉是英雄城市”的说法家喻户晓,但关于“英雄城市的内涵和呈现”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此,通过梳理东西方“英雄主义叙事”文化差异,提出“英雄武汉”城市品牌的新定位。
推荐理由:现有关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多为对策性研究,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从实际层面了解国内外公众对武汉城市品牌的认知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找准武汉打造“英雄城市”的优势、契机、路径和着力点。在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为武汉“英雄城市”品牌进行CIS战略规划,并制定其对外传播的具体策略。

本文以武汉为例,突破传统营销学和旅游管理视角,聚焦武汉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环境,从叙事学、品牌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搭建分析框架,从城市叙事传播视角探讨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动能与想象力。在当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全球竞争中,城市往往扮演着“国家名片”的作用。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要用到宏观的思维,可以借鉴本篇论文的相关内容。

实用素材积累:

芒福德曾指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城市的意义与本质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传播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因而,“英雄武汉”城市品牌的塑造需要基于其内涵和武汉的历史文化资源展开。

推荐论文8:《西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国家身份的建构》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作为国家行为体主导的言语行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冷战时期、单极化时期、多极化时期以及大变局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中不断演化。形成了宣传话语体系、“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等身份相调适。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基于其身份与对国际社会结构的认知。通过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掌握着国际话语权和解释权,并为其身份和地位提供话语支撑。
推荐理由:在国际传播格局出现变动的情况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日益受到重视。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要求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中国国际传播方面提出了一个新话题。

本文基于“结构一行动者”框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程进行再认识,探讨西方国际传播话语与其国家身份和国际体系之间的互构关系。考察哪些“特殊性”的理论在何时变得有力量,以及如何影响了西方国家乃至世界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新媒体分割了传统媒介的国际话语权,使信息的生产格局更加扁平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呈全民参与状态。考生在撰写论文时,可以联系李子柒等“网红”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短视频作为相关案例。

实用素材积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与之“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同时,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深度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网络不断涌现,这些社交平台作为基础设施越来越发挥枢纽作用,技术运用同质化、文化表达多样化、信息传播全球化和社交群聚本土化等特征共同主导了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表达逻辑。其语境整合作用日益凸显,还促进了传播的草根化和社交化趋势.“得平台者得天下”逐渐演变为当代国际传播的新法则,也昭示着“大变局”时期的到来。

推荐论文9:《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理论逻辑、内在机制与操作路径》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文章概述:

元宇宙时代带来一种认知与实践上的“范式与革命”。元宇宙时代新闻传播学面临学科研究问题的转变,即“从媒介为中心转向用户为中心”。传播速率、海量信息、平台经济以及技术兼容性的增强,使得新时代的网民个体活跃性变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结构逐渐形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推荐理由: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的建设和演变可能远超人们的预期,多维度、全感官、沉浸式的人机交互新互联网形态,将有望成为现实。此事引发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对未来媒介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和对技术过快发展的担忧。在微信群则引发各种憧憬、迷惑或调侃。

本文是典型的思辨类三段式写法,即从理论逻辑–内在机制–操作路径为脉络进行具体展开。论文写作需要突破传统的固有化思维,当前,元宇宙就为我们拓宽了新的思路。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媒介进化的本质就是帮助人们不断打破既有的限制,将“人体的延伸”的自由度不断沿着“向外”和“向 内”两个方向突破。它将人的价值与伦理赋予到未来媒介的再造之中,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共生发展。

实用素材积累:

元宇宙时代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歌猛进,以及未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深度结合形成的“元宇宙”构想,对于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各其他领域产生了正面的外部效应,为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百宝箱”。

推荐论文10:《“饭圈”文化透视与综艺娱乐内容生态重建》

出处:《中国电视》,2021年第7期

文章概述:

网络综艺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因“倒奶”打投事件引发关注。“饭圈”文化是典型的青年文化形态,粉丝群体是亟须引导和关注的网络新社群,他们活跃在虚拟空间,既有积极、正向参与社会建构的愿望,又凸显出外向度的无序性、对抗性。资本对内容和平台的过度介入,存在“偶像工业”产业链畸变的风险。综艺选秀节目只有注重文化诉求、情感体验以及价值引领,才能建设有内涵、高质量的内容新生态。

推荐理由:

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曾经零散的追星族得以形成所谓“饭圈”,这个网络词语来自英文单词“fan⁃dom”的谐音。但在“流量为王”的环境下,各饭圈为自己支持的明星应援的行为开始变得畸形,不同饭圈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随着流量明星接连“翻车”,饭圈文化暴露出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讨论。因此,我们需要聚焦饭圈文化,对其反思。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三段式写法,以现状–问题–策略为脉络,即以饭圈社群现状—饭圈产业链畸变–反思为脉络具体展开。饭圈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我们写作中可以用得上。当前,随着造星方式的变革,饭圈的流量数据被过度重视,形成“粉丝经济”。数据至上的思维方式,造成“追星人”变成“打工人”,“粉人设”变成“踩人设”,扭曲了“饭圈”的价值取向,污染“饭圈文化”,阻碍着这种文化的自我更新与粉丝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用素材积累:

综艺节目应当凸显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性。比如文化类综艺节目就契合了日益迭代的观众审美,让节目更富文化涵养与时代特质,体现了新时代综艺节目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以亲切感人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表明大众审美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