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
陈金凤 网课形式 2022/9/22 15:20
第二讲 陈垣、陈寅恪对史料的认识与运用
关于陈垣:
陈垣一生重点研究宗教史,主要研究宗教和政治、社会的关系,研究宗教的盛衰变化情况,而不谈教义。他研究宗教史,不仅利用教会典籍,而且利用教外典籍。另一方面,陈垣又利用宗教典籍,研究世俗历史,如《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陈垣还开拓了以释家语录考史这一新园地,如《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引用语录尤多。
他在采用史料时,十分重视文集,这是他史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如《元西域人华化考》引用各类文献达二百一二十种,其中元明人文集约百种。陈垣搜集史料,善于利用历史上的一些工具书。如陈垣用《册府元龟》及《通典》补足流失八百年的《魏书》缺页,此后用《册府元龟》校史、补史者日多。陈垣对官方文书也很重视,在他写给儿子陈乐素的一封信中说:“凡研究唐宋以后史者,除正史外,必熟读各朝一二大家诗文集,能有本事注者更佳,可以观其引用何书,而知正史之外,诗文笔记如何有助于考史也。”
关于陈寅恪:
陈寅恪治史,在史料运用方面的原则,一是尽可能扩充领域,二是取材详备,宁详勿略。曾言,历史研究,治疗范围尽可能扩大,结论要尽可能缩小,考证要求合实际。
陈寅恪在私家史料运用中,以诗证史和以小说证史尤具特色。其实,该证史方法并非陈寅恪原创,可追溯到黄宗羲、刘师培、邓之诚等,但陈寅恪的贡献在于把这种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如陈寅恪晚年呕心沥血完成的巨著《柳如是别传》,即是诗文证史的典范之作。以小说证史,陈寅恪最为擅长,如《读莺莺传》、《桃花源记旁证》等。
陈寅恪熟悉佛藏、道藏,长于从中搜集材料,与教外文籍结合,来研究,如《武曌与佛教》一文论述了武则天利用《大云经》来巩固女帝统治,《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外书与內典相结合,用滨海地域一贯之观念,说明三百年间天师道与政治、社会的关系。
陈寅恪对官书和私人记载同等重视,其有关隋唐史的两本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即为代表。陈寅恪所列“最低限度必读书”中,官修正史占很大比重,但诗文集、笔记等私家记载也未忽视。
陈寅恪重视新史料的发掘与运用,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陈寅恪注意发掘新材料,但仍认为群经诸史这类旧材料是治史者之基础,认为“必定旧材料很熟,而后才能利用新材料。”
对于史论,一般认为史论无关史学,无史料价值,陈寅恪对此却有很开阔的看法,认为史论中,或有意,或无意,已引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痕迹,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
总之,陈垣和陈寅恪二人对使用史料的原则和具体办法是:官书和私记并重、兼采。
上课笔记:
1、研究宏观历史现象,仅仅研究是什么还不够,还需进一步研究怎么样,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指出地域性和时段性的差异
2、乾嘉学派、汉学、朴学、训诂、考据
3、陈垣尤其重视民族材料,是一位民族主义者
4、资治通鉴显于世者,固然司马光之功,胡三省之通鉴注亦功不可没
5、文化史观vs唯物史观
6、钱钟书《管锥篇》有炫耀学识之嫌
7、陈垣在治史方法上有借鉴胡三省之处,如利用韵书证史,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大一统
8、学习先贤,不仅学习其思想文化,更重要者是治学方法
9、治中国史者,了解基本宗教史料,是有很大益处的
10、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史料皆可利用,丰富其材料
1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闻名于世,但《高僧传》材料未加采纳
12、方以智,明末清初士大夫,治易学,后出家
13、研究历史之源流,一些古代工具书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不可不用,三通不可不读
14、了解一代的典籍及其内容概要,《四库提要》可一读
15、陈寅恪继承乾嘉学派治学路径,重考据
16、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认为桃花源相当于坞堡。虽有多位学者否定,但引出对坞堡的研究热潮
17、一般而言,小说材料只可作为佐证材料来证史,尤其是白话小说,如三言二拍、水浒传等,但笔记小说,如世说新语可做为正史来用。所以小说还需区别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