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宾|水墨之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艺术家简介】


张尔宾,江苏睢宁人,1944年生于南京,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南京十竹斋艺术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南京昆曲社艺术顾问。(民盟)江苏国风书画院首任院长,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张尔宾长期坚持民族绘画传统的学习、创作和研究。先后师从许公泽、钱松嵒、林散之、高二适、亚明、宋文治等名家学习诗文书画,经受过正统严格的统文化和传统绘画技法训练。他笃信“转益多师是吾师”的信条,对宋、元、明、清诸家的认识特别是沈石田、石涛、石溪、八大、程邃,以及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等大师的作品心摹手追,对近代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也悉心研究。尔宾先生足履名山大川,到真山真水中领悟真情,以先贤为师,以造化为师,力图融会贯通,自辟蹊径,因而形成了蕴厚含蓄,灵动多变的个人风貌。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为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创作大型壁画“石城雪霁”,绘制并出版了“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中国名山胜迹图”,“群峰竞秀”巨幅长卷,“春江花月夜诗乐画卷”等系列作品,并有“太行天下脊”、“三峡诗画”、“钟山四景”、“烟雨莫愁湖”等代表作品。他在创作的同时结合实践研读画史画论,他认为“笔墨性情”是中国画的美学品格和审美标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把学习创作研究过程概括为练、悟、变,主张以变为新,常变常新。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大红袍)”《张尔宾专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出版《荣宝斋画谱(张尔宾绘山水部分)》、《张尔宾画集》、《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等多部画集专著,他曾经创办和主持《十竹斋艺谈》专栏、多篇论文著述和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或报刊发表。作品为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收藏家收藏。个人传略入编多部名人辞典。

【作品鉴赏】

苍辣与秀润
——张尔宾画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靖涵

张尔宾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其画风雄浑朴茂,典丽清新。从艺至今,他长期坚持民族绘画传统的学习、创作和研究,对沈石田、石涛、石溪、八大、程邃,以及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等大师的作品心摹手追,对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的作品更是悉心研究。其创作在现代图式和传统笔墨的相互整合之中,独出机杼地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貌,呈现出一种宏大的格局和气象,这无疑体现了张尔宾对中国画艺术创新的持之以恒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张尔宾画展于4月2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汇聚了艺术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水墨画作50余件,系统展示了张尔宾的艺术成果,也从侧面展现了新金陵画派艺术家的风采,多幅作品系首度亮相。展览当天,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张尔宾卷》首次面世。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以及著名画家崔如琢、宋涤等嘉宾出席开幕式。随后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来自美术界、教育界的众多专家及艺术家和媒体代表围绕张尔宾的艺术成就、山水风貌以及创作中对传统理论的反思等问题展开讨论。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艺委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主持。

出自传统 古承法度

北京画院美术馆曾多次举办重要的研究性展览,它在20世纪60年代后建立的新中国画院体系中更倾向于重视传统,对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画家进行系统梳理。其中“新金陵画派”作为20世纪绘画史上一股非常重要的绘画力量,画院自然十分重视。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认为,张尔宾的笔墨里留存着南京地区老一辈如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等先生的艺术基因,是新金陵绘画传统的一种延续,恰与京津画派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其个案值得大家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并希望将张尔宾的画展打造成“研究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系列展览中的典型个案”。

《太行天下脊》

张尔宾在江南生活了几十年,对家乡感情甚笃,并深深地将江南山水的面貌烙进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而其笔墨又接续了新金陵画派的传承。可以说,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之于当代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性,在张尔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此次展览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他从年轻时学画,孜孜不断地追求到逐渐成名,六十变法等绘画历程。也包括少数在其学画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引路先生的作品,方便观者从侧面窥见他的经历与师承。

《山水四条屏》

初识张尔宾的人都觉得他不显山露水,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人。第一次见到他的画,却是满纸丘壑扑面而来,很不一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观展后,最先感受到的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地道的金陵画家,是继傅抱石之后一个很有特点、很重要的画家!在他的画里,让人再一次观看到了“湖山清晓”,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在山水新意境中展开的“金陵味”,这反映出张尔宾与金陵画派,特别是以傅抱石先生为首的一批画家的师承关系。

《夕天霁晓气 轻烟澄暮云》

张尔宾的画作并不单是写生,而是靠目识心记、饱游饫看的方式绘制。这实际上是中国山水画表现对象时的一个传统方法,它对画家掌握画面整体意境、把握气势的连贯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在展厅二楼有一幅画题名为《新意于法度之中,妙理于法度之外》,这似乎是张尔宾对自己绘画的一个总结,准确且中肯。在中国画里,笔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是有法度的语言。先是从无法到有法,然后还要再破法。破法就要通过目识心记、饱游饫看、饱览祖国名山大川,再进行笔墨意义上的调整和创造。张尔宾的老朋友、画家崔如琢曾误以为他的一幅画是傅抱石之作,恰恰印证了张尔宾在学画过程中从法度入手,善于学习他人的笔墨方法、抓住他人绘画的特点,并长于提炼艺术语言的法度。

《使笔无痕》


笔丈南北 意达古今

张尔宾之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一入展厅就令人感受到一片江南烟雨,满纸淋漓。这是当代金陵画派所画金陵之景,但又并不局限于金陵景。张尔宾是苏北人,血液中依然流不尽彭沛人的豪放激情。他的个性中,本就潜隐着刚柔两面特质。在此次画展上,作品表现题材之广,从南海之滨画到北国白山,既有名川大岳、又不乏乡野小景,令人生叹。自2000年以来,张尔宾画西藏、画太行、画昆仑、画宁夏,这些都是在传统中国画里面很少涉及的对象。

《江流百转 壁立千仞》

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教授注意到,张尔宾除了题材大有突破外,处理不同对象使用的笔墨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了一个新的风貌。比如画昆仑山,他更多以概括的方式绘制,把山水放在一个更大的气格、更大的空间中进行探讨,这与他画葱茏江南的笔墨完全不同。罗世平进而提出,在面对不同地域的山水时,笔墨个性的包容力须更多强化。也就是说,画家笔墨的理法特征与对大自然的感受二者必须合一,才能达到更好的气格与境界。这是一个山水画家不容易解决的课题,但我们可以从张尔宾的画中看到,苍辣与秀润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品格。

《潇潇暮雨》

由于受到现实主义或写实因素的影响,当代山水画普遍重视绘画性、重视视觉张力。这与以往纯粹以笔墨为上的文人画意趣大相径庭。研讨会上,《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重点探讨了张尔宾绘画中的时代特点,认为他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角度出发,采用鸟瞰视角,同时也结合了当代绘画对真山水质感的追求。远观其势、近观取质,张尔宾的画都值得回味,这是他在特殊时代背景召唤下的独创性。由于各方条件的成熟,当代画家比古人更容易行万里路去走近自然、描绘自然。张尔宾同其他画家一样,有一种“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心理,因而画面往往更容易在主题、题材与地域等方面有所倾向,这也是时代特征的表现。但是他好古、善学、择师,长于把当代新传统跟古代的文人趣味巧妙融合、意达古今。这是颇值得当下艺术家学习的。

《使笔无痕 用墨精采》

转益多师 笔墨大成

谈中国画,笔墨是一个核心问题。画家正是依靠笔墨来塑造客观物象的形象。清华美院宋涤教授认为,张尔宾“从传统入手”是其笔墨功底坚实的原因。笔墨为客观物象服务,既要表现地貌特征、又要表现物象的美感,不能缺少的还有画家自己的个性特征。展厅二层左手可见一幅小画《长白人家》,只是略勾,但连皴带擦、勾皴点染,浑然一体,还有对光感及森林层次的表现也很丰厚。此外,还有一幅雪景画,以疏疏落落几笔表现树木、山坡,张尔宾在苍茫之间把这些物象塑造得饱满、富有情调,笔墨功夫尽显。

在画家崔如琢的记忆中,张尔宾学习傅抱石笔意,早年画中还留有傅老的痕迹。后来通过自己的修养直抒对大自然的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出来的笔墨就变得生动而自由了。他长于点皴与散笔皴。散笔皴很注意纵与横的关系.在纵横交错的基础上再添以点皴,从而形成他独特的画面布局。正如尚辉所言,“以傅抱石的散锋皴画钱松嵒的山石结构”,画中自然有一些方的结构成分在内,这是张尔宾在语言上形成的自我特点。

《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王镛曾以“雄浑朴茂、典丽清新”概括新金陵画派的总体艺术风格,又强调其中每个画家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如傅抱石长于雄浑、钱松嵒倾向典丽。张尔宾认为中国画应该有“笔墨、生活、个性风格”三个特点,故转益多师、求新求变,总体画风虽不离新金陵画派,但更重视自然,苍润之感更为突出。与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等相比,其作品减弱了政治色彩,更注重艺术本体,追求真情新意和个性特征、个人情感的表达。故而,王镛认为张尔宾是新金陵画派的精髓即“变革精神”的真正传承者。

《林海雪原》

艺高德厚 画与人同

张尔宾为人谦恭内秀,与世无争,令人很难想象其笔下作品竟有如此磅礴的气势。

“画如其人”,清华美院陈池瑜教授认为,林散之以“画筋骨血肉皆备”之言赞誉张尔宾之画,王伯敏也说其笔墨功夫了得,按照清代山水画家龚贤的标准来判断,张尔宾称得上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的画“有一种非常清丽的南方春天的气息”,创造出以雅致、清婉之形式表现江南山水青绿苍翠的新风格,是其人思想境界与人品的共同展现。同时,张尔宾善书。其作以书入画,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点。题跋中楷书、行书、隶书样样精彩,是绘画美的构成因素。题画用词文笔优美、韵味十足,反映出张尔宾对中国画尤其山水画本身的深刻理解。读其题跋,令人称赞的还有其中的思想性:一个不受名利诱惑、特立独行的文人的情怀。就其笔墨而言,画中自有一种骨气充盈其间、一种骨格立在里边。

艺术市场评论家、鉴赏家齐建秋认为,张尔宾“六十变法”后的作品“笔墨更加老道苍润”,是其“艺术上的一次升华”。事实上,正是作品中的磅礴之气、浑厚之势征服了不少性情粗犷的北方收藏者。齐建秋尤为中意张尔宾山水画的一个细节:画中总是有松相伴,几乎到了无松不入画的地步。此松笔笔有交代、连细微之处也不含混。画面常以古拙沉雄的青松衬托山河的雄浑与博大,这在当代画家中自成一家。此松或三五成群、屹立坚挺,或一棵独拔、笑傲江河,与张尔宾清傲的、卓尔不群的性情有关,似乎都是其人格的写照。

《秋在深山人家红》

人民美术出版社刘士忠主任在观画时,往往除了看作品,还注重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画家的个人背景。他认为,现在的画家读书者不多,而在作画过程中对山水画进行研究、对画史进行研究的人更少。张尔宾除了画画儿之外,还研究书法,在昆曲上也有较高造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张尔宾称得上是一位“学者型画家”。“大红袍”系列书画集是90年代由中国台湾锦绣文化公司、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三家合作,给一系列能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或画史上“立得住”的画家们出的画册。凡是能进入这个系列的画家,应是将来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地的画家。所以,多年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直坚持对艺术家高水平要求的底线。如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张尔宾卷》能出版,也是张尔宾绘画水平与艺术造诣的展现。画册所收录作品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大尺幅苍莽,显现于笔秃墨沉,非枯、非刚、非劲、非老而不能臻此境,气势撼人。尤其是焦墨的运用非常带劲,有提升整个画面精气神的效果;而小尺幅作品秀润,非湿、非柔、非泽、非鲜而不能入此径,表现出烟雨淋漓的江南景象,让观者看后内心变得宁静。这跟张尔宾在戏曲理论、文学诗词方面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最后,学术主持尚辉围绕张尔宾的艺术面貌与艺术成就、传统笔墨规范怎样进入现代视觉表达等议题进行了总结。他从张尔宾深厚的笔墨功底与丰富的笔墨语言中解读到历史的厚度,这与画家根据个性喜好近取宾虹、松嵒,远泽石谿、程邃多家直接相关。张尔宾在硏习宾虹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用笔的“平、留、圆、重、变”和用墨的“浓、淡、泼、破、积、焦、宿”,从而使其笔墨进入传统范式;而其从石谿、程邃那里所得到的正是超越了造型结构的枯淡苍老的笔墨个性,这个笔墨个性才是驾驭在图式意境之上的最高境界。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画家,张尔宾面对现代视觉资源和现代审美心理的影响,以及现代山水画在造型、结构和层次等视觉形式方面的发展等诸问题,主动对笔墨进行整合,关注地域时空和人文环境,尊重个体感受的真实性,并意图营造一种富有自然鲜活细节的视觉真实。对于朴实、淡泊、沉潜的张尔宾而言,苍辣与秀润正是他气质、禀赋乃至人生机遇最忠实的显现。

此文发表在美术杂志2017-10期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