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刘福桥,别署师竹斋,如如堂,圣莲斋,心逸居士。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评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研究员,沈鹏先生入室弟子,沈鹏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对外关系书画国礼特聘艺术家,中国合卢寺禅林书画院副院长,全国支援乡村建设最美艺术家。作品曾获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颜真卿书法大赛一等奖,参加国家级大展四十多次,获奖二十多次。作品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当代名家刘福桥书法集》、《刘福桥书画集》。
【作品鉴赏】
探寻碑帖兼融的个性化之路
——刘福桥书法刍议
在为书坛瞩目的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群体中,刘福桥是受到沈鹏先生热切关注与鼓励的一位。这使得刘福桥相对于其它精英班成员无疑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与动力。近几年他深入古帖,开古创新。悉心领会古代大家的书法理论及思想,勤于思考创作,在书法创作上日臻佳境。
刘福桥在其书法创作中始终贯注着理性的思考,这使他的书法创作摆脱了盲目性,这突出地表现在其书法创作的个性风格表现上。他不追随附庸时风,而是在对传统的深入研悟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刘福桥书法融碑帖于一冶,追求碑骨帖魂的审美表现,其卓荤之处在于,他不是在泛泛地做碑帖的简单嫁接,而是起止无迹地化碑于帖并凸现出自家个性。他将汉简的逸趣、魏碑的骨力、帖学的道媚加以融汇,显示出刚健含婀娜的天矫之美。刘福桥的创作实践表明,他对现当代碑帖融合之路有着全面深入的洞悉与研悟,并以自我的体悟去追寻,一种个性化的表现之途。在近现代碑帖融合审美思潮中,以碑融帖和以帖融碑构成二大审美价值取向。
以磷联贴往往固守碑学立场而又著力于以帖学济碑学之穷者,如康有为、沈曾植等…以帖融碑者则持有碑帖圆融开放立场,而不囿于碑以自限者,如郑孝胥、于右任、沙孟海、王蘧常、郭沫若等。以上两大书法流派,各有造其极者,但一为求其碑学气质精神的高扬,故书作虽间融帖学,而尤重碑学形质,一为葆其碑学精神内核,肆力于帖学形质的追寻,至当代,随着碑帖融合主潮的消歇以及碑学精神的失落,碑帖融合反倒出现了异化倒退。即在碑帖融合中碑学精神的弱化。换言之,碑帖融合已失却碑帖融合的原初精神。由此,表现在书法创作中,便呈现出两极态势。不是一味逞强使气,以蛮力表现所谓碑势,便是于碑帖间做作的兼融,那种在康有为、于右任、沙孟海、郭沫若、陆维钊笔下所表现出的大化流行、婀娜夭矫的碑骨帖魂之美已不可梦见,这似乎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法技巧问题,而是一个书法思想史的问题。它提示出对碑学及碑帖兼融的书史研悟须从心性修为与个体内心生活来加以主体省思,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化、技术化。
刘福桥生性澹泊,素心自守,他以文化立场看待书法,从而将书法作为自身文化修为的一部分。同时,也以文化修为来陶养自身书法创作,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价值追寻。在另一方面,对书史的别有洞悉,使刘福桥在碑帖兼融方面能够走上个性化诠释途径。他既没有蹈入时习,一味在单维碑学取向上逞强使气,也没有在碑帖双重夹生的间融中陷入窘境,而是以圆融的审美致思致力于碑帖融合,这使他的书法创作能够摆脱时习与僵化,体现出个性化风格范式。更为重要的是在碑帖兼融的书法创作之路上,他已走上了一条自我之路。
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不仅仅在于书写,更重要的在于字外功,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作者文化气质、人格阅历、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刘福桥很重视字外功德修炼,他博学多艺,于诗、书、画、印、书画理论评论、太极拳俱有较高造诣。在长期的字内、字外功的修炼中他的书法一步步走向完善,古拙而灵秀、严谨而率真、苍浑而雅丽。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看了他抄写的古诗二十首手卷时欣然写下,“刘福桥书唐人诗上接魏晋,笔精摩妙 的高度评价。刘福桥是勤奋的,相信他的书艺在众师友的关注之下会走得更远。
作者:姜寿田《书法导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