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骆旭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北京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京中外名人艺术院研究员,李宝林艺术工作室画家,陈钰铭水墨家园艺术创作室画家,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北京燕山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山水画硕士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访问学者。
【作品鉴赏】
重品.悟道.求实 .创新
骆旭放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品格、品行、品德”,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儒、道、释”三教并立的两晋时期,特别注重人的“品质”在中国古代美学和哲学思想上,首先注重人的品行和品德的修炼,这个时期是诗歌、书法、绘画的繁荣期,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以及孔子的“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下归仁”,孔子的“恭、宽、信、敏、惠”为做人的五种品德,如能行五德于天下,便实现了志士仁人,一个有徳行的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德行的人,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努力提高修养,提高自身的品格,规范自己的品德、行为。立人为夲,做人为先,重品首先就是重人品,有了人品方可言画品。
唐代张怀瑾在他的“画品”一书中提到神、妙、能三品之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类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运墨超纯,传染德重,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能品者众工之事也”,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里又曰画中立四品为先,即“神、妙、能、逸”,而逸品为众品之首,即为非常之体,不拘品格自得奇趣。而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并曰“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矣,而自古乃今,各善一节”,实际上从张怀瑾的“画品”也好,还是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以及谢赫的“六法论”,均都建立在“人品”的基础上,方可言之,要在人的品格以及对事物的灵性和感悟,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能在主观的虚静状态下,对客观世界在感悟上的一种升华。
重品,悟道,这是东方美学和哲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范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常言道画品如人品,做事先做人,做人真正意义上便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怀,以及人品和画品上的提升和修炼。古人云“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只有做到人品既高,才能道法自然,悟得其中的奥妙,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道。“道”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最高核心,其不仅是道家的最高核心,而且成为后来整个中国哲学的最高核心。无论是道家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而言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个“一”就是“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美学所提出来的一个基本命题,在老子看来,最自然即是最美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要合乎自然之道。
中国画是以极简练的笔墨去表现丰富的自然物象,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中国绘画最讲究的是笔墨技巧,但这并不是对手头上基本功而言,而是包括一个人对道法自然,以及品性、才情、学养品格在笔墨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心之所寄,情之所托,能与妙全在乎一心,一划之间,画得一划则妙,人得一心则清,此乃絵画和做人之道。从绘画角度来讲,尤其是文人画,首先注重的是画面意境的营造,而画面意境的营造和表达,全靠对笔墨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很少有意境平庸格调低下,而笔墨独具高超的。相反也很少有平凡的笔墨,而能表达出高超的意境。笔墨是表现意境的载体,笔踪显过,墨迹随之有顿、挫、转、折、正、侧、迟、速之态,以显其气。墨有浓、淡、干、湿、渗、化之变,以显其韵。中国画中讲的气,便是生气,亦是运转不息的生命之气。韵指的是“性韵”,即是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因此,中国画中笔墨追求的是这一生息本源上的情致,是为最高准则,因此,只有从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精神和品格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这是“心源”和“道”之根本所在。
悟道先修心,心诚则灵,心诚便可真正体会到中国画笔墨的精妙之处,从而在心灵深处获得返璞归真,淳朴自然的审美上的愉悦和创作上的灵性,艺术创作依仗神思,只有在虚静中方可求得,道存在于虚之中,做到虚其心,也就得到了道,在道的境界中达到精神与天地玄同,与自然为一,心静神凝,涤除玄鉴,这本是获得心源和悟道的关键之所在,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前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其运笔用墨的特点和意境的营造,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还是在绘画理论上的学习和探讨,用理论来指导绘画,认识提高了,思路清晰,就能知道如何继承,如何发展,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浓,淡墨不薄,层层叠加,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笔情墨趣,光华照人。绘画之人必须要有这样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方能言立足传统求变、求新、求发展。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发展,无不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升华。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几千年来都是一脉相承,均有着血缘关系,从山水画的鼻祖晋代到山水画成熟期的唐代,以及五代、宋、元、明、淸,无????在継承中得以发展光大。
具体到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科,中国画的发展,从来都是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休戚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美术由于受延安革命文艺传统和写实主义的影响,涌现了一大批带有情节性、写实性和教育意义的新国画。在改革旧国画的口号下,李可染的京派山水和以傳抱石、钱松岩为代表的金陵派山水和以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可谓是传统山水向写实新山水画转型的典范。
从传统山水画程式中走出来,这已成为当代山水画家的自觉追求,而在笔墨样式与山水形象两方面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这已成为山水画家们的共同课题。一是回归以“畅神”为主的传统山水形态,二是超越传统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以制作肌理为特征的山水形态,三是借鉴西方现代构成因素引入中国山水画中,使画面产生符号般的抽象效果,“实验水墨”即是属于这种形态。
总体来讲,新时期的山水画,传统型的画家普遍重视把握传统笔墨和程式,在此基础上以渐变的方式发展,作品大多仍以再现性山水画为主。中青年画家相对重视创新,他们普遍重视借鉴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作品往往更具创造性,各种新探索,拓展了传统山水画的多种形态,促进了传统山水画在新时期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为中国画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上的可行性。
总之中国绘画无论怎样变革和发展,都要在継承中谋求发展,都要在重品、悟道、求实、创新的基础上,立足传统,纵观世界,从而对整个现实精神加以观照。同时也包括艺术家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表达。重品、悟道、求实、创新,在传统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创新,这是中国画发展史上不可改变的规律。中国美术的发展是改革发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见证,中国美术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我们期待中国美术更加辉煌时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