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感染领域杂志《Clin Infect Dis》发表一篇血浆游离DNA测序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并配发了另一篇综述性评论。现就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
血浆细胞游离DNA宏基因组测序具有检测病原微生物种类多、非侵入式取样以及早期诊断的特点。但是,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真实作用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是一年半时间内美国的5家医疗机构的所有进行了血浆mNGS检测的适应症患者。
一、mNGS检测结果临床作用的标准化评估标准
二、血浆细胞游离DNA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临床作用
mNGS检测结果产生积极或负面临床作用共9例(11%),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分别有6例(7.3%)和3例(3.7%)。未产生临床作用的有71例(86.6%),不明确临床作用的有2例(2.4%)。在这6例积极作用的病例中,积极的临床作用分别为治疗降级(n=1)、比常规方法更早诊断并开始适当治疗(n=2)、无法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新诊断并进行治疗升级(n=1)、得到新诊断并进行治疗降级(n=2)。在这9例产生临床作用的病例中,8例发现了新病原微生物,有1例未检出病原微生物。这8例检出新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未检出可对临床产生影响的病毒DNA。3例导致负面临床作用的病例中,有2例是导致额外的、不必要的诊断检查,有1例是导致不必要的治疗。在mNGS阳性的检测结果中,检出了新的病原微生物但对临床处置没有起作用是最常见的临床作用(n=20),另有14例证实了常规微生物诊断,但未采取临床措施。
在这个队列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血浆mNGS检测方法均按照治疗团队的医嘱进行送检。共有27/82(32.9%)在送检mNGS之前经过了常规微生物学检验,不同机构的送检比例在0%和60%之间。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最常见的是血液培养(n=9)、组织细菌培养(n=7)以及病毒血液PCR检测(n=4)。在27例常规微生物培养阳性的病例中,16例(59.3%)的mNGS结果与传统培养方法结果一致,有7例检出了更多的病原微生物。剩下的11例病例是传统培养结果阳性,而mNGS结果阴性,主要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n=1)、绿色链球菌(n=2)、血友病分枝杆菌(n=1)、龟分枝杆菌(n=1)、牛分枝杆菌(n=1);DNA病毒:腺病毒(n=1)以及真菌:假丝酵母菌(n=1)、路西塔尼亚假丝酵母菌(n=1)、球孢子菌(n=1)、毛霉(n=1)。
三、总结
尽管下mNGS在临床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检测血浆游离DNA对临床上感染性疾病意义的真实场景影响却被很少研究。在这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中,我们发现,mNGS检测结果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一发现与其他一些有关脑脊液mNGS的报道是一致的。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mNGS是否具有补充现有其他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将mNGS结果整合到当前的测试算法中。已有研究表明,脑脊液和血浆mNGS测定与传统方法相比缺乏敏感性,因此不能作为单独或排除性诊断。在决定是否采用mNGS检测时,应考虑到鉴别诊断、常规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以及周转时间以及mNGS检测的成本效益等问题。
血浆游离DNA可能来源于感染或定植部位。虽然mNGS可大致定量报告病原微生物,但并没有阈值来区分其是定殖还是感染,因此对结果的解释在临床上可能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免疫缺陷的宿主和肠道屏障紊乱的患者中。
综上所述,血浆mNGS检测由于其无创特点、早期诊断以及实际可操作的诊断潜力,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诊断方式。然而,本研究表明,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的mNGS的真实世界作用是有限的,在大多数(92.7%)患者中产生了负面作用或者未产生临床作用。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哪些患者群体可能受益,界定mNGS检测与传统生物学方法的互补作用,以及不断优化诊断解释算法。
就上述结果,该杂志配发了一篇述评。除以上数据外,述评还引用了一些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对mNGS病原检测的作用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首先,目前已有其他研究与本研究的结果不一致。这些研究中,mNGS检测结果发挥更大的临床作用。因此,对方法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目标群体、实验设计、临床作用的定义标准等等。此外,这些研究的共同结论是:对于常规检测方法已发挥了诊断作用的病例,mNGS所带来的诊断作用增量是有限的;且存在常规检测阳性,但mNGS漏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