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条新闻,总共31个字,竟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真可谓验证那条道理,字数越少事情越大: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知网近年来可谓学术界人人想要喊打,又不敢喊打的存在,敢于挑战知网的只有退休的教授和几个作家,因为他们已经跟知网没有太大的干系,不用再靠发论文来获得职位上的晋升。
而正因为知网把持了国内学术文献等知识产品的话语权,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已经从有积极作用变成快成消极的代名词了。
一、知网从积极的服务平台变成巨兽
知网的兴建之初秉承的原则是为了中国的科研而服务,希望能够促使科研学术能够得到保证和提高。所以从创办开始就得到了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鼎力支持。
无论是采购学术文献还是销售知识数字化产品的价格几乎不受竞争约束。但是短短20多年,其收录的中文学术文献种类与数量、期刊数量以及独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用户规模及覆盖率、用户依赖程度、市场销售额等就成为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是却开始了对待用户的不公平和获取巨额的收益。
2020年,知网一年营收高达11.6亿,毛利率更是达到了53.93%。
二、收费贵
收费贵是每个学生和学校图书馆的认知,北大、中科院都扛不住知网的报价可见一斑。而几百、上千一次的查重费用也让本科学生不堪重负。
正因为知网昂贵的价格,才使得不少学生转而在第三方进行查重,然后发生论文被盗被抄的情况。实在是太贵了,才使得这些学生蒙受这样的结果。
用朋友的一句话就是,房子都没年年涨价,知网是每年都在涨。
一方面查重需要缴纳费用。另外一方面,甚至论文的作者想要下载自己被知网收录的论文,还要向知网支付费用。让人感觉甚是可笑。用四字成语“借鸡生蛋”“无本万利”来概括知网是恰如其分。从现在知网的情况来看流量变现,收割用户,已经成为现状,而远离了初衷。
三、知网的查重计算机制并没有随论文的增加进行大幅度的变动
这点,相信每年毕业季要进行查重的学生是深有体会。随着年复一年,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知网的查重运算机制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这就导致,为了避开查重,大家车轱辘话说来说去,避免被机器误判。
结果论文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语无伦次的情况时有发生。社科类的还好一点,理工类的论文就更悲剧,很多专业性的名词无法修改,让人们苦知网久已。
而连不知知网的翟天临,也受此之累。每年毕业季问候翟天临的学生数以万计。因为翻车而仍然有无数人记得的艺人,翟天临算是独一份,年年岁岁毕业生,每年不变翟天临。
正因为即便是几所高校出手,现在对知网也无能为力,即便是学生们如何抗争,在毕业季就绵软无力。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面对知网,恐怕也只有国家层面出手才能够理顺这个关系。让知网重新回到共享、知识、学习的道路上来。
图源网络,侵删。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关注、分享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