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学生,或许他能够完成课堂学习,进行课后的阅读,就能算一个好学生;但如果要成为一个研究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和二手研究,掌握了学术史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写作。
——严耕望
一、注释的意义与形式规范
目的:告诉读者,研究者所依据的材料来源。
功能:提示引用的文献和二手研究的出处;把一些细节性的研究和考证纳入到注释之中,从而避免枝蔓。
“伪注”现象:
-
“偷意”:引用别人的观点,但是把别人观点在行文的表达方式或重点稍微做了一些改动,我们一般称之为
-
“偷材料”:其实大量借用了其他学者论著中的材料,但都直接加以引用,好像这些材料都是自己首先发现或释读的,不加以说明
注释作为一种形式规范是非常容易习得的,但是我觉得可能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在平时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把这种容易学会的形式规范真正内化为一种实质性的规范。
同时面对两个历史,一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史,另一个是作为我们自身所从属的学术史。我们所研究的一切问题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要回应学术史,与学术史对话,这也是古今学术的一大不同。
二、形成学术问题的步骤
所谓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个提问的过程。
步骤一:阅读文献,产生想法——灵感
“灵感”并不天然是一个有效的学术设问==需要经过检验== 对于前人研究的了解与批判,你的有些疑问,可能前人早已做了很好的研究,在目前的条件下你缺少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步骤二:确定史料的范围,尽可能地穷尽史料
前人没有做过研究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问题吗?
第一种情况,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你的想法没有什么材料可以支持;
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它可能有一些材料,但它是一个枝节性的问题,比较简单。
步骤三:对史料有所掌握
第三张情况,问题有相当的材料,前人可能也做过一定的研究,但你读了前人的研究和一部分史料之后,觉得前人研究是有不足的,那么这个问题开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
步骤四:形成自己的解释
对前人研究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掌握和批判,也知道了有哪些重要的材料之后,一个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呈现在你面前了。接下来就要把你掌握的材料,和发现的前人研究不足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的解释。这里当然是论文写作过程的一个“立”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写作前期的各种准备和思考指向的都是“破”,后面才是“立”的过程。
三、如何进行论证
我研究的是非常具体的一个问题,之前没有人研究过,是否就不需要学术史回顾了。但事实上越是精细化的研究实际上越需要学术史的观照,在学术史上呈现意义。所以我想要请大家注意的,学术史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对于一个学术问题思考的深度。
-
朱青生教授的博士论文《将军门神起源研究》目录为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40862/
四、学术史的写法
学术史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对于一个学术问题思考的深度。
学术史写作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溯源流,而不是平行地罗列各种论著的名称。分清源流主次是学术史回顾写作的一个关键。我们在学术史写作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研究发表的先后次序。
关照的内容:
-
某个观点最早由谁提出
-
第一个系统加以论证的人是谁
-
几个重要的反对者或支持者
-
最早的反对者是谁,反对者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收集学术史回顾写作所必需的信息:
-
数据库的检索
-
重要的研究综述与评论
-
新出版的优秀博士论文的学术史回顾
-
从第一流学者的脚注中收集稀见(国外)学术信息
Tips:
-
通过阅读材料与二手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发现某些学术问题争论的瓶颈所在。
-
要记住或者尝试了解是什么造成了差异的产生,是他们依据的材料不同,还是他们解释材料的角度不一样。
-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认识到哪些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进一步推进的。
五、成为研究者的关键:努力写作
充分占有史料的实践:
这个理想状态有时候未必能做到,全面占有材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更关键的是要了解基本的材料构成如何,而且对不同类型的材料、它们的优缺点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就足以支持研究工作了。如果仅仅停留在收集和罗列材料的阶段,可能会造成边际效应的递减,就是罗列大量同质性的材料来证明自己某一种比较简单的观点。
随时重视并解决反证
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一定会有反证。你不需要害怕对你不利的材料,甚至故意不提这些材料,你要做的是学会如何来处理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