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的笔记法!卢曼的卡片盒笔记也太好用了!

首先,我得承认,我没看懂卢曼。

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心性不契合,喜欢不起来。事实上我和大部分德国作家都有点不太对头。

当然,心性不契合的作家也不少,但是心性不契合还那么难读的作家目前也就这一个了……

难读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卢曼用德语写作,众所周知,德国作家擅长一句话写一页半。更重要的原因是,卢曼的作品思想密度极高又自成体系,看着费老鼻子劲了。

我嘴上说着心性不契合,心里该respect还是要respect的。

因此,当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介绍卢曼卡片盒的书的时候,只能立刻决定:看!

作为一个一事无成的学习方法爱好者,我热衷于钻研各种偷懒方法。能自动绝不手动,能省事绝不费事。如果方法是可行的,我绝对从善如流。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来回把这本书看了两遍半了,花了七个半小时。老实说,看得挺费劲的。

我当时一边看英国作家的思想史著作,一边看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每次翻到这本书都能成功带上痛苦面具,痛苦半小时后转而去读思想史。

看到一半时,我还去听了作者Sönke Ahrens参与的一场直播,依旧全程佩戴痛苦面具。

在从头到尾做完笔记之前,我压根没看懂这本书。做完笔记,看了卢曼自己的论文,我感觉……好像还差那么点意思。昨天翻来覆去到四点才睡着,我忽然想明白了!

至于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这本书的扉页上:“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1992)明明白白地写下来是澄清思维误区最好的方法,顺便也分享给关注了我和即将关注我的朋友们~

在这篇文章中,你将会看到:为什么要做卡片,卢曼的卡片盒的工作流程以及卢曼卡片盒与历史学家卡片盒之间的异同。

为什么做卡片笔记?

我本来絮絮叨叨写了很多“为什么要笔记”之类的话,转念一想,需要我说服他们做笔记的人似乎不会是本文的读者,干脆一删了事。

首先讲讲,为什么要做卡片笔记,而不是写在本子上或者任何其他地方。

这是因为卡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一张结构完善的卡片就像是一块砖,可以随意堆砌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而记录在固定结构中的文本——比如写在笔记本中的笔记——则更加难以被使用。

我们不妨把卡片想成扑克牌。当你手中积攒了足够多的扑克牌,你就可以随意组合它们,在不同的牌局中使用不同的策略,组合成不同的牌面。

假设你在学习刑法,你的手上有三张牌。A卡片写当代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B卡片写清代的秋审;C卡片写当代日本的死刑制度。那么,AB结合在一起,你就能写一篇近代中国死刑慎刑的小文章;而AC结合在一起,就能写一篇中日死刑制度比较的小文章。

如果你手机的牌更多呢?

——你将会获得无限的搭配可能性。

这样一想,写论文可老刺激了。

使用卡片盒的人终身都在扩充这个盒子,因此,他们写作的范围和内容都在不断地扩展。

反对者可能会问,我每天读书不也一样在积累吗?我写在书里和本子上不也可以积累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复是,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大脑。人的脑子是靠不住的,我们的大脑经常会自顾自地增加减少编造出更合理的情形以满足我们对于一致性的渴望。因此,你不能总指望大脑可以提供准确事实和描述,放过它,放空它,把记忆转移到外置设备上,用大脑来思考而非储存。

在第二种情形中,笔记是很难被调用的。你很难指望自己记得一个十年之前看到某本书的某次灵光一现,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和求证。而卡片相对来说体量较小,如果有合理的检索系统,找起来也不算难。

                                              ????这是别人要找到的 VS. 这是你要找的 ????

当然了,很多人一辈子也读不了上边这么多书,少一半,再少一半,也读不了。不过,即便变为原有的四分之一,查找起来也是困难的。

有人可以会进一步追问,那我给笔记分类不可以吗?一分类,不就好找了?可以是可以……怎么分类呢?按照时间分类吗?按照中图法编码吗?每个主题预留多少笔记空间合适呢?主题出现重叠怎么分类呢?

问题是很多的,当然了,使用这套笔记方法的作者仍然可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有更好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更难的呢?这不符合懒人(which 通常是全人类)的生存原则。

看到这里,姑且当作这位反对者已经被我说服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使用卡片盒呢?

卡片盒的工作流程

一个典型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收集卡片——放入盒子——使用卡片——撰写文章。下面展开讲讲。

首先讲收集卡片。从材料来源上讲,卡片分为两类,一类是闪念卡片(fleeting notes),一类是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闪念笔记怎么来的呢?你吃着火锅唱着歌,忽然灵光一现,欸,写个《鹅城里的中国》挺好,整个《南省秘密社会史》也不错哦。于是你随手写下了大概想法,这就叫闪念笔记。

文献笔记是怎么回事呢?比如你看着《忏悔录》,心里暗骂“卢梭小子做人真TM不地道”,这时候,你在你的卡片上写下了“卢梭对人性的赞美无以复加,但其在日常生活中并未贯彻这一态度。”卡片旁边写上来自某版本《忏悔录》第某页。

一般而言,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之时,工具齐全,能把文献卡片做得很不错。而闪念笔记可能需要重新誊抄和写作。吃完火锅回了家,把写在页边的、小票上的、卫生纸上的、手机备忘录里的灵感,以标准格式重新整理一番。

什么是标准格式?这由你决定。但是,一些必要的信息,如版本书目页码是需要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卡片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是可以拿来就用的。

毕竟,你大概率不会在论文中写上“卢梭小子做人真TM不地道”然后加上脚注,而“卢梭对人性的赞美无以复加,但其在日常生活中并未贯彻这一态度”就稍微强那么一丢丢。

许多人以为制作卡片是最重要的一环,事实上,在卢曼的卡片盒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把卡片放在盒子里”。

你可能觉得,这有啥难的?把大象放进冰箱也就三步,把一张卡片放进盒子还能更复杂不成?还真是的。

在卢曼的卡片盒中,是没有单独的笔记卡片的,卡片是以卡片组的形式存在的。这也意味着你需要为所有的新卡片在现有的秩序当中寻找到一个位置,要想啊大哥!

新笔记可能和好几个卡片组相关,你要找到最重要的那个,并且把它放在那个卡片组中并为它编号。例如,在卢曼的卡盒中,一条关于因果关系和系统论的笔记编号为21/3d7a6,其后添加的新笔记就编号为21/3d7a7。而后,如果卢曼需要在其他部分使用这一卡片,他就要在其他地方写上,参见21/3d7a7。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自己考虑新材料和新想法要以何种方式和原有的内容连接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一次一次廓清自己的想法,整理已有的材料。

我认为如何把卡片放在盒子里是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本书的中文译者似乎完全忽视了这个问题。这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17年,英文名字叫做《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中文版翻译为《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稍微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中文版本丢掉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Learning and Thinking。剩下了读和写,但是学和思不见了影子。

仅仅去获得更多的扑克牌是不够的,你需要去考虑如何安排它们。手里有个Q,你可以去寻找另外一个Q出个对Q,也可以把它放在9、10、J、K中间变成一副顺子,甚至可以dream个大的,决心再找三个Q组一副炸弹。

想当赌神是要学算牌的,没道理一直抓牌就能赢。

在理想的情况下,一串卡片拎起来就能拿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

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案例,在第三章《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第三节《记卡片盒笔记》中。他根据书籍的内容,做了一个文献笔记卡片,这是1号卡片。

而后,在这个卡片后面,他加了一张卡片,写道:“为什么?”并且阐释了自己的写法,这是2号卡片。

随后,他又问道:“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吗?是谁?”这变成了3号卡片。当然,3号卡片也可以是:“为什么没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一时之间可能很难回答,但是,在某天读到相关的内容时,他或许能写下卡片3.1“作者某某认为……”。

又或者,他想起了卡片盒的相关内容,于是写下了卡片3.2“参见卡片adbdef,某某人某某书。”

一步一步下去,把这些卡片放在一起,就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了。

如果你的卡片还没有那么多,也不要紧,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写作。通过阅读和思考,你罗列好了大纲,而后,把卡片放上去就可以了。

口说无凭,只能给大家看看我关于鹅城秘密社会研究的文章大纲了。

写好大纲,放上卡片,前后衔接,你就写好了初稿。略加修改,校对一番,终稿也不远了!

而且,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不同。在写完之后,这些卡片是会原样放回盒子里的,也就说,下次还能继续用!龙虾三吃、四吃、五吃都不是问题。

同一个卡片用得越多,说明它越重要,是你研究的核心部分。

可对话的卡片盒

许多历史学家也用卡片写作,但是,卢曼卡片盒明显不同且格外独特的是——对于序列的强调。

我上方给的关于鹅城麻匪的研究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是材料的铺陈,是历史学家式的写作,而对卢曼这样的社会理论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卡片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卢曼自己的论文中,他声称自己用卡片盒构建了可以与之不断交流的另一个自我。换种说法,卡片盒不是资料的堆积,而是过去的、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自己。你经常会遇到过去的自我,一时的灵感、搁置的问题、痛苦的迷思,这些都会不断地推进你的研究。

研究和写作不是从零做起的,积累越多,形式越标准,你写得就会越轻松。

我本人曾经尝试过类似于积累笔记进行写作,确实相当方便,读者可以在本号的早期文章中找到(点击页面上方#整活要紧 可看 which在微信公众号”闻韶”里)。但是,这背后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

在摘抄/积累——写作的过程中,思考是外在于笔记系统的,是我想好了,然后去寻找一些例子,很容易陷入证实偏差之中。但是,卡片系统是开放的,思考是随着卡片的增长而深入的。

但是,先别急着买盒子买卡片,在电子时代,我们有更好的选择方案。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用最近的挚爱notion来卡片笔记,自我感觉还算不错。然而,篇幅所限,我们只能下篇再见了。

在下一篇,我会讲一讲,为什么我不选择Roam research 、 Obsidian和书中推荐的Zettelkasten。如果不使用这种软件,在电子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卡片笔记。

期待下次再见~~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