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光华教授学术论文:今本《老子》新考七篇之三

  五邑大学文学院 庞光华教授

  详文参考《今本老子新考七篇》,见《五邑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提要:本文对今本《老子》的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新的考证研究,提出作者独到的见解。《管子》和《战国策》可与《老子》相比对;“营”可解释为“魂”;“学”与“教”常常相混;“华”训“外表”;“有物混成”的“物”指元气;“民不畏死”的“民”通假“愍”;“袭明”训为“重明”。

  关键词:老子  营  学  教  愍  袭

   《老子》五千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国际显学。前人对《老子》的研究很多,但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本文挑选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 

   《老子》四十二章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朱谦之《老子校释》曰:“教父即学父,犹今言师傅”。马叙伦《老子校诂》引数种别本作“学父”。敦煌已本、傅奕本“教父”亦作“学父”。

  帛书甲本亦作“学父”。顾欢本作“敩父”。今按:朱谦之的解释前半部分“教父即学父”是对的,后半部分“犹今言师傅”则完全错误。此文作“学父”为古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保留了古本《老子》。

  敩是学的异体字。然而各本实际上互相吻合,完全一致。古书中教、学、敩、效四字音义皆通。《老子》此章中的“教”或“敩”皆当读为“效”或“学”。《释名·释言》:“教,效也”。《文心雕龙·诏策》:“教者,效也”。

  《春秋元命苞》:“教,效也”。而“学”也是“效”义。如《广雅》:“学,效也”。《尚书大传》卷二:“学,效也”。《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效”就是效法、模仿、学习。

  在古书中还有“学”训“教”的现象,例证颇多,参看《故训汇纂》“学”字65-72条。这时的“学”当读《集韵》音“居效切”,实际上是“教”的异体字。正因为“学”可以作为“教”的异体字,所以今本《老子》将古本《老子》的“学”误成了“教”,但意思还是一样,当训为“学习、效法”,而不是“教育”。更考楚简本《老子》甲本“教不教,复众之所过”,丙本作“学不学,复众之所过”。

  今本《老子》六十四章、帛书甲乙本、《韩非子·喻老》都作“学不学”。《老子》古本必为“学不学”,“教”与“学”常常相混。

  我们不能把《老子》这里的“教”当作“学”的反义词。《老子》此章乃言:人之所学,我亦学之。“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我将当作之本。

    另外《老子》书惯于把根源性的存在比喻成父或母,学者多有论述,我不必赘言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