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文学院 庞光华教授
详文参考《今本老子新考七篇》,见《五邑大学学报》2015年,第二期
提要:本文对今本《老子》的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新的考证研究,提出作者独到的见解。《管子》和《战国策》可与《老子》相比对;“营”可解释为“魂”;“学”与“教”常常相混;“华”训“外表”;“有物混成”的“物”指元气;“民不畏死”的“民”通假“愍”;“袭明”训为“重明”。
关键词:老子 营 学 教 愍 袭
《老子》五千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国际显学。前人对《老子》的研究很多,但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本文挑选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
《老子》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案,此句各家注历来无正解。这里的“民”并非人民之民,而是暋字之借。《老子》此章乃是引用成言。考西周初年成立的《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姦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正作“暋不畏死”。伪孔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人无不恶之者。言当消绝之”。
孔疏:“以由得罪,当须绝之”。《尚书》作暋,《说文》作敯。《说文》暋字下引《周书》亦曰:“暋不畏死” 。正因为《康诰》称对“暋不畏死”的人“罔弗憝”(即人人都怨恨他,“憝”训“怨”)。
所以《老子》才唱反调,说“奈何以死惧之”。可知《老子》此言是针对《康诰》而发的。《老子》“民不畏死”正是《尚书》的“暋不畏死”。“不畏死”一语在《尚书》中是贬义,还有一例:《尚书·酒诰》称殷纣王“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
孔传:“纣疾很其心,不能畏死,言无忌惮”。《孟子·万章下》引《康诰》作“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尔雅·释诂》:“昏,暋,强也”。郭注引《书》曰:“暋不畏死”,与今本《尚书》、《说文》同。
可参考郝懿行《尔雅义疏》的有关解释,颇为详密,此避繁不录。足证“暋不畏死”或“闵不畏死”的人决不是民,而是民所痛恨的人。《老子》此章的下文接着说:“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从此文来看,上文的“民”只有解释为“愍”的借字才能通畅。
《老子》别本“若使”的后面有“民”字,则此别本已经不解《老子》古意,妄加“民”字,古意遂隐。景龙本、敦煌本没有“民”字正是古本之真。
因此,我们根据《尚书》、《孟子》,断定《老子》“民不畏死”的民当为暋之借,训“强”,而不是人民。《韩诗外传》卷九:“吾闻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勇不畏死”与“暋不畏死”义正相近。另外,《老子》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畏至”。
这里的“民” 也是暋之借。而帛书乙本七十六章(相当于今本七十四章)已作“若民恒且畏不畏死,……使民恒且畏死”。帛书本文义难解,但显然视为民众之民,则帛书已经误解《老子》本义。
东汉荀悦《申鉴·政体第一》:“民之不畏死,不可惧以罪”。显然是取典于《老子》,但也已经不明《老子》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