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期交叉科学系列学术沙龙于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历史社会科学问题”为主题,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主讲,发展规划处处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东致辞,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主持。来自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数学学院、明理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展规划处等单位教学科研工作一线的20余位中青年教师骨干和40余位学生参加此次沙龙。
杨光斌教授做报告
杨光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政治是社会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政治学研究必然是社会科学脉络上的交叉性、综合性的体现。政治不仅是现实的,历史更是稳定性的政治经验。因此,历史属性的差异性决定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进而决定政治社会理论的差异性,三者形成密切的链条关系。作为对主要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呈现,社会科学形成了三大理论体系,即以英美现代化道路为代表的社会中心主义,以法德现代化道路为代表的国家中心主义,和以俄国、中国为代表的政党中心主义,它们都是比较历史分析的产物。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层面,计算社会科学和历史社会科学具有统一性,计算的依据或对象往往是历史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理论发现。因此,需要在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的同时回到历史社会科学。
主题交流
杨东院长指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建设工作,交叉科学研究院以“大平台、大团队、大交叉、大协作、大项目”为建设思路,搭建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体系。交叉科学系列学术沙龙则是对跨学科院长沙龙的延续,为跨学科交流、跨学院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制。
杨开峰院长指出,交叉科学研究院在强调文理学科交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社科优势,将推动人文社科之间的学科交叉作为未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他还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指出,学科交叉形成了新范式、带来了新的研究议题和方法论,并就历史政治学如何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会师生从交叉科学人才培养及定位、专业和课程设置、大数据和城市治理研究、社会结构对自然资源制度变迁的影响、如何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政治实践、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变迁与中国经验的适用性、历史制度主义与历史政治学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
本期学术沙龙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效果,未来还将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中的具体议题举办一系列学术沙龙,充分凝聚全校学者师生的智慧,共同打造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发展之路。
本文转自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