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精读和泛读是什么呢?
精读就是逐字逐句的读,可以是全文精读或者是段落精读。这个根据阅读目的来判断。精读时间大概在半天到一天,这个不固定,可能2个小时解决,也可能需要花费3天。快很重要,但不是目的,尤其是刚开始,还是要以读懂为主。
泛读就是有选择的读,读大概。泛读发生在文献筛选阶段,需要通过泛读来判断这篇文章或者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是否需要精读。也可以帮助快速理清某一领域或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泛读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下面详细说一下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一篇文章大概分为以下8个部分
1. 标题Title
2. 作者,期刊名,年份 Author, Journal, Year
3. 摘要 Abstract
4. 引言 Introduction
5.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6. 结果(正文与图)Results
7. 结论与讨论 Conclusion/Discussion
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我的精读顺序:
全文精读:1,2,3,6(图和小标题),4,6,7,(5)
可能其他人的顺序会有所不同,比如引言部分,有的人习惯放在最后看;有人习惯先看结论部分,这个都可以。我的习惯是按顺序来,先看引言,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前人的工作和不足,作者提出的问题,再来看结果部分中,作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先看引言也可以避免有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背景知识影响我们对一些结果的理解。最后通过结果讨论,再次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和展望,以及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
段落精读:1,2,(3)+需要精读的部分
首先,1和2是帮助我们判断文章是否有必要读的指标。摘要部分一般需要读,例如,需要找到文章对于某一问题用了什么样的实验技术,这可能不需要把全篇通读一遍,但是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顺文章脉络。但是如果只关注文章中的某一知识点,例如,某一转录因子在基因中的结合位点,也可以不读。
精读一篇文献,不是说只读这一篇文献。有时候为了彻底读懂这篇文献,可能需要看它的参考文献,辅助一些工具书等。比如,一篇文献中应用了一个新的技术,在我们的课题中可能也用的到,那我们就要找到这一技术的引用文献来学习他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所以,不要只局限于一篇文献当中。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一篇精读文献呢?
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篇文献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的数据支撑?
(2)这篇文章的实用性,有哪些地方可以为我们使用?
(3)这篇文章的创新点是什么,引出了哪些思考和新方向?
(4)这篇文章有哪些缺陷,如何改进?
回答了这些问题才算吃透了一篇精读文献。
我的泛读顺序:1,2,3 ,+其他
我们需要通过泛读来判断这篇文献是否需要精读。一般来说,读完摘要就可以结束了,因为摘要中包括了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and作者通过什么理论或模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大致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可以为我们所用。
然后可以看结果中的小标题和图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和判断。
或者ctrl+F查找关键词,比如EGFR reporter等等,看文章中是否有我们需要的知识点。
如何判断自己的泛读是否达标呢?
(1)这篇文章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模型,得出了哪些结论?
(2)找到可以为我们使用的知识点了吗?
(3)这篇文章是否需要精读?
最后,我想说,看文献都是要为了我们自己的课题服务的。不要为了看而看,重量更要重质。找到每篇文献可以应用到我们课题的地方,可以圆满我们课题逻辑的观点,才是读文献的意义。
最后的最后,把自然大师课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