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文学院 庞光华教授
详文参考《今本老子新考七篇》,见《五邑大学学报》2015年,第二期
提要:本文对今本《老子》的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新的考证研究,提出作者独到的见解。《管子》和《战国策》可与《老子》相比对;“营”可解释为“魂”;“学”与“教”常常相混;“华”训“外表”;“有物混成”的“物”指元气;“民不畏死”的“民”通假“愍”;“袭明”训为“重明”。
关键词:老子 营 学 教 愍 袭
《老子》五千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国际显学。前人对《老子》的研究很多,但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本文挑选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
《老子》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云云。帛书甲乙二本“天下母”均为“天地母”。郭店楚简本《老子》甲篇也作“天下母”,与今本合,不同于帛书本。当以帛书本为长。
今观朱谦之《老子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对此皆无明晰的诠释。唯马叙伦《老子校诂》称:“古书言混沌者皆谓未分析”。詹剑峰曰:“混成就是气形质具而未相离的浑沦”。詹氏之言乃是根据《列子·天瑞篇》之文。马、詹二氏之说为善。然亦语焉不详。
今考《开元占经》卷一《天体混宗》引东汉张衡的《灵室》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混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
张衡为东汉通儒,此段文字是对《老子》二十五章的最佳诠释。《灵变》所称“道志”之言正指《老子》二十五章。观《灵室》此文,可知上引《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指天地产生之前的混沌的元气。
《老子》称之为“天地母”,《灵宪》称之为“道之根”,是指没有形象可言的气体。《老子》的这种宇宙观在后来的古书中有显著的反映,但以《老子》书为最早提出这种观点。《楚辞·天问》:“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淮南子·天文》:“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正是说天地未分之前是混沌的“象”,而没有成形。《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可见在混沌状态中的宇宙只有元气,那时还没有天地,因此元气可为天地之根或天地之母。
《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同书同卷又引《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又引《河图》曰:“元气无形,洶洶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也”。
又引《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又引《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者,徧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混沌”。古人言元气多是指天地未生前的混沌之气。《老子》“有物混成”的“物”正是指这种元气。
郭店简本《老子》甲篇“物”作“状”,这是强调天地之前的元气还不成其为物,没有一般物的“形态”,所以称为“状”。这个“状”字应是原始《老子》的古本。前人解析《老子》此章皆未明确论证这点。另可参看拙文《关于今本<老子>的训诂举例》。
另外今本《老子》“独立不改”的“改”在帛书乙篇作从“王”从“亥”(左右结构)的字,郭店简本《老子》甲篇作“亥”,而且帛书本、楚简本后面都没有“周行不殆”。
因此学者们认为今本的“周行不殆”是后世所加,非古本所有,应属可信。楚简本的“亥”字明显比今本的“改”字为古。丁原植、陈锡勇读“亥”为垓,训为边际、界限;刘信芳读为“该”;廖名春依据《玉篇》训为“依”;裘锡圭、刘钊读为“改”;当以廖名春之说为确。
丁原植、陈锡勇之说恐不可信,依其说为“独立不限”或“独立不际”,依古汉语习惯应作“无”,而不是“不”。且“独立”与“无限、无边际”义不相属,彼此没有明显的关联,没有理由牵合在一起。
而“独立不依”正与下文的“道法自然”相呼应,“独立”从正面说,“不依”从反面说,相反相成,有何不可?陈锡勇居然说“独立”和“不依”语义重复,故不可信。这样的反驳完全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