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唱反调》——科学问题与学术权威

    曾经我十分迷信一个观点: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入场券。能独立自主发现科学问题比只会解决问题更有竞争力。但后来随着研究深入,我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到底什么是科学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研究科学问题?为什么科学问题似乎高人一等?为什么有的科学问题比别的问题更“科学”、更高级、更值得研究?

    后来某一天我突然醒悟到,或许本就不存在真正客观独立的科学问题。并不是未知真理空间中某个科学问题像boss一样等着科研冒险者去发现,谁发现了并打败他就成了科研大牛。相反,是科研工作者解决某个问题后,转过身对其他人说:“看,这才是科学问题”,出于他卓越的社交能力、演讲能力或背后的支持者(政府、社会团体或别的什么组织)的能力,越来越多人加入了他。这一刻起,一个科学问题诞生了,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学术权威。理想的科学问题,是离绝对真理更近的客观存在的研究命题。真实的科学问题,是学术权威主导下的学术共同体主观认为更重要的问题,但被包装为客观命题。

    那么客观上科学问题是否有高下之分?一定是有的,历史也证明了某些科学发现可以极大推进社会发展。这些科学研究同时代一定有更多别的竞争者命题,但历史已将它们扫入垃圾堆。然而处在当下,我们并没有对科学问题过多的选择权。一个科学问题能成为主流科学问题,必然是因为它顺应了某些人的需求,或是单纯的科研需求、或是政治需求、或是社会需求。对于一个小小的博士生,最好的选择就是找好你要依附的主流,然后做好添砖加瓦的工作。

    但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我的感觉是“学术固化”。许多基于当年时代背景的、特定的问题被当作理所当然的科学问题。更多的新研究集中于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而对科学问题本身的反思只能由特定人来完成。如果这些人不主动不愿意去反思,那么这个科学问题的研究似乎永远停滞不前。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来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科研工作变得束手束脚,似乎年轻人永远只能拾取大佬的边角料。年轻人的科研产出似乎总取决于与学术权威的距离,而非科研能力。科研圈的空气似乎弥漫着趋炎附势的味道。

    而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术权威将功绩归结为智慧、努力、选择等等,而他则在不断否定别人的智慧、努力、选择,最终多少怀揣科研初心的年轻学者不得不选择放弃。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