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带读 | 基于前瞻性人群队列的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

研究生复试中少不了考察科研素质及专业能力,这就对考生了解学科热点、熟悉学术前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想要在考研复试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那就得具备一定的文献阅读能力,从而了解更多专业词汇的英文,掌握科研技巧,提高科研素质。 

本期“小卫带读”以一项经典且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为例,带领各位初探流行病学的科学研究。

文献内容截取

基于前瞻性人群队列的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

【摘 要】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 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

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 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 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

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关键词】 排便;帕金森病;队列研究

相关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早期诊断困难,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行为以及环境因素有关。由于PD病程具有不可逆性,明确病因并及早实施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PD的起病过程长,便秘、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等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PD的主要运动症状数年。

既往大多数的观察性研究均发现,便秘者出现PD的风险更高。排便频率(bowel movement frequency)<3次/周是便秘的症状表现之一,美国的3项队列研究直接检验了排便频率与PD风险的关联,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尚缺乏;同时,既往研究关于排便频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对PD风险的长期影响结果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平均随访10年的数据,检验基线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PD的关联。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512,715名有完整基线调查数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研究对象。

除BMI信息缺失(2人)、基线调查后即失访(1人)及自报患有恶性肿瘤(2,578人)的研究对象,共510,134人纳入分析。

暴露评价

主观资料:基线调查时,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询问获得研究对象的排便频率信息:“通常情况下,你一般多久解1次大便?”,调查对象可以选择的答案为:“<3次/周”“隔天1次”“1次/d”或“>1次/d”。通过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因素(饮茶,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水平,乳类及其制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等膳食的摄入频率),个人健康情况(脑外伤、神经衰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卒中病史,服用药品及营养品的情况)。

客观指标:身高(m)、体重(kg)、腰围(cm)、臀围(cm)均采用统一校正的工具测量。BMI(kg/m2)为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腰臀比为腰围(cm)与臀围(cm)的比值。

随访结局

研究通过链接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确定随访期间队列成员首次出现PD诊断的时间,对于极少数未参与医保的个体,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主动随访获取因PD住院的情况。

统计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年龄为时间尺度,计算排便频率与首次出现PD诊断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CI。考虑到不同年龄和10个地区发病风险的组别效应,模型以年龄(每5岁1组)和项目地区(10个地区)进行联合分层。

检验效应值的稳健性,在多变量模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以下敏感性分析:①剔除基线调查时患有脑外伤、神经衰弱的个体,并在模型中不再调整脑外伤病史作为协变量;②剔除基线调查时患有冠心病、中风/小卒中的个体;③剔除随访不足2年的个体;④额外调整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等11种膳食的摄入频率;⑤额外调整基线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状况;⑥额外调整基线BMI。

按随访期(≤5年和>5年)进行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法。


结 果

1. 各组的基本特征分布见下图

2. 关联分析见下图

3. 按随访期进行的亚组分析见下图

4. 按其他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见下图

(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格很重要,信息量比文字描述更丰富,并且很直观的呈现组间差异,要学会看统计表)


讨 论

■排便与PD发病的关联

■研究关联在基线资料不同时的差别

■ 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结 论

点题,叙述研究因素和结局的关系,以及本研究结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文献收获

文章引发的思考

■ 确定研究对象时的选择,以及基线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需要有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对基线资料的收集应该合适,不宜过多;收集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客观指标,主观指标采集时需要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倚;分析时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

■ 随访:随访时要保证失访率可控,当前我国居民医保和健康档案建立比较完善,可以借助系统内数据进行随访,但是这样会损失一部分为进入国家医保系统和健康档案的居民。

■ 总结:大型人群研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不可纸上谈兵,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

复试拓展性问题

■ 如何进行此类试验设计?(总结材料与方法部分的整体脉络)

■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如何控制降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成本?(讨论部分的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文献阅读与写作

■ 第一遍略读文献标题和摘要,快速筛选目标文献(英文文献要注意研究对象是否符合要求);

■ 第二遍精读文献标题和摘要,熟悉文献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确定需要精读全文还是需要精读部分内容;

■ 第三遍精读文献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或全文,掌握文献中相关内容,实验性研究注意新方法的设计和原理,人群研究尤其注意解读统计图表;

■ 第四遍思考如果自己进行文献撰写的时候,需要借鉴文章中的哪些精华,参考文献是否也是重要的借鉴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利用现有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等。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要对简单关联进行分子、信号通路乃至基因组层面的深入研究,才能提高文献质量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打开困扰人类的黑匣子。

原始出处:

杨淞淳,樊萌语,余灿清,郭彧,卞铮,裴培,陈君石,陈铮鸣,吕筠,李立明. 基于前瞻性人群队列的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01):48-49-50-51-52-53-54.

**注:本文仅供考研学子学习交流,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哥哥姐姐们积极准备复试呦~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