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了吗?对阎学通教授总结“00后”如何认知世界的一些补充

阅前提示:如果您对阎学通老师其人冠以“公知”评价,或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与国际关系学术研究没有太大兴趣,强烈建议您退出本页面。

1月8日,阎学通教授在第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做了题为《如何为00后大学生讲授国际关系课程》的主题报告。在发言中,阎学通教授总结“00后”大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些特点。相关言论经互联网传播引起一定范围内激烈讨论,对阎学通教授本人及国际关系学科的一些质疑与批评也甚嚣尘上。

笔者注意到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下一些同学对照阎学通老师的意见进行自我反思的留言,也看到一些声援或是为阎学通老师辩护的声音与观点。这些群体是本文试图对话的对象,笔者希望为受到阎学通老师启发的同学提供一些更深入思考的参考方向。但笔者能力有限,故而本文抛砖引玉、仅作参考。(全文共7000字)

一、对阎学通老师言论的一些补充

1.这番话是对谁说的?

中学时期语文的阅读训练常常提到,要“结合上下文”、“联系情景”。理解一个人的发言,说话的内容非常重要,发言的场合、言说对象以及说话的语气或情绪也不应忽视。

阎学通老师此次发言是在【第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做的是主题报告(会议日程:https://mp.weixin.qq.com/s/g8ublwU6ucbTmiZVUwuWUg)其预设的对话对象是国际关系学科的教师和将来可能从事教学任务的青年研究人员与博士生。因此,阎学通老师并不是在“居高临下”地规劝“00后”大学生(不少视频及受众仅注意到“00后”而忽视了“大学生”),而是向他的后辈同事分享他在教学一线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个已经十分权威的资深学者,在如此高龄仍然坚持开设国际关系通识课程,没有走下教学一线,抱着希望后辈同事能认识现状、少走弯路的心态,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分享出来同本学科的教学人员分享与讨论,这是非常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事。

作为一名在校生,我很希望能有更多像阎老师这样,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与授课意愿兼具的学者能够分享他们对教学的经验,对所有学生来说这实在是莫大的幸事。

阎老师的讲述口吻较为平静,并无讥讽与嘲笑,甚至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正如一些网友在评论中提到,成为如今这样的现状并不是“00后”大学生的错,而是某些因素使然(后文会稍加探讨这一问题)阎老师是在客观/或者说全面地描述他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希望更多后辈同事注意并认识到这些现象,在这一基础上探索如何更好地授课的办法。

文字报道与记录请参见:

《第五届教学共同体年会主题报告 | 阎学通:如何为00后大学生讲授国际关系课程》 https://mp.weixin.qq.com/s/GcftpDXIBDFJ26E570VHcg

《第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成功举办》 http://www.tuiir.tsinghua.edu.cn/info/1091/5673.htm

《50后阎学通:帮助00后认识更复杂世界》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90943.htm

报告视频可参见:https://news.ifeng.com/c/8ClbzXJlUaU 

P.S 不贴站内视频是因为,标题党成分太过。阎老师本人段子手属性非常强,情感表达也较为外显,如果在视频中您有感受到他抱着一种“优越感极强”的态度,若有兴趣您可以对比更多他的视频(特别是接受采访)再去判断和下结论。笔者实际接触过阎老师,我认为他此次是持一种平视温和的态度。

2.这番话说得对吗?

观点应当以事实或逻辑或事实逻辑两者兼而有之作为支撑,情绪则不然。对一个事给出一个判断需要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或逻辑推理,表达对一个事的情感或好恶则不一定需要什么明确的原由。前者可以被拿来探讨、交流乃至批驳。

阎学通老师给出了五个观点/总结:优越感强、自信心强、中外两分、西方邪恶、网络为准。受限于发言场合与篇幅,阎老师在发言中仅稍微对各点做了展开,没有太多提及这些判断的可靠性以及得出这些判断的依据。因此,对这些观点持不同意见乃至质疑批判是完全正常而且是应该的。例如有些人提到这样的判断究竟是在调查了解了多少“00后”得出的?这样的意见阎老师应该也非常乐于见到。

阎老师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他所接触与了解的)“00后”大学生对国际问题的认知有上述五个特点;2.上述五个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谬误。

笔者无意也无力对上述两个观点展开评述分析,此处仅补充一些信息。顶级大学的教授尽管更多时候接触的是非常小范围、“高圈层”的人士,但其个人人际交往、学界人脉、工作经历等可以为其提供的信息仍然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少人认为,文科类教授都是书呆子,完全不了解社会实际。或许部分学科、某些学者是这样,但很多偏向应用型的学科,例如管理类、新闻传播和国际关系等,很多老师与企业、政府部门等有非常多的合作和交流。阎老师观察的样本,尽管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清华大学每年选他课的同学,但是否还有来自其他高校的意见(例如通过这样的教学共同体年会或是其他学术活动)、他学生的教学反馈、他学生的学生的教学反馈,以及他与有关部门座谈时得到的信息?他本人没有在这次报告中点明,但他具备笔者所列举的这些渠道以及过往的一些公开资料也有暗示过相关的内容。

阎老师的主要观点,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也可能部分正确,这些是可以探讨的。一味选择捂住耳朵,拒绝思考这些观点和意见,对个人来说没有太大裨益。

3.为何要说这番话?

对一个这样顶级高校的功成名就的资深学者来说,在教学上投入精力是罕见与“反常”的。且不说这种咖位的教授,对一般的从事应用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的大学老师来说,发论文与在社会上、网络上走穴营业是收益更高的选项。

阎老师本人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有卓越贡献,对教学的关注是他长期以来的投入。他坚持开课,坚持写作国际关系教材,坚持组织学术共同体年会和教学共同体年会、坚持推动科学方法论和学术研究规范化。正因为教学本身的“性价比”低,国际问题的表达在互联网上又太“杂乱”,且青年教师可能教学上不得要领,阎老师等部分国关学人对教学和学科建设抱有更大的热忱/或是担忧焦虑。这一热忱和相关努力在目前的形势与背景下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和来之不易。

尽管阎学通老师本意是为后辈学者提供一些如何更好理解以及同如今的大学生进行对话的一些经验,但这些分享的的确确会是一次给“00后”贴上标签的过程。客观上,目前的本科生基本全是“00后”,试图总结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几乎就是等价于总结“00后”大学生的特点。再加上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发酵以及国际事务话题本身的高显性,阎学通老师应该是能够提前预见其言论将席卷怎样的风暴。

我想,如果与会的老师们听进了阎老师的一些观点,吸取了一些有益的部分,并在讨论和实践中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中国国关学子以及关心国际事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好事一桩。如果在网上看到相关视频或文章的同学,受到一些启发从而更多地了解国际关系研究,或是更多地对个人接触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反思,那也是大好事一件。

阎老师不乏渠道和能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一些政府部门和高层人士,但他应该也深刻地意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影响青年、教好学生,是为中华崛起培养更多专业扎实、能力出众、思想成熟和立场坚定的后备人才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二、对阎学通老师其人与其研究的一些补充

1.阎学通老师是真学者

与阎学通老师年纪相仿的国关学者中,还能在好刊物上发表【学术型文章】或者出版【学术著作】的学者已经不多,仍然在教学一线的更是没有几个。能够创出“清华路径”,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提出“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离不开他几十年来的高强度学术劳动与付出。比阎老师天分高、起点好的学者并不是没有,但有他这样成就的并不多,这是他“板凳坐穿”、专注科研的体现与回报。

真学者在对待学术问题上持“只问是非,不计好坏”的立场。或许有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学者也应当从某一立场或角度出发,为其所属的民族与国家服务。这两者并不一定完全冲突。作为学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与总结客观规律,将这些成果与学术同行分享并提供给政策研究者或政策制定者。学者本身也可以基于自己得出的结论提供服务于本国、本民族的政策建议。阎学通老师就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客观规律,并努力将这些规律应用到中国崛起的真学者。

2.阎学通老师是极爱国的真学者

令人庆幸的是,此次事件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有大量声音在科普或告知“阎老师以前是鹰派”、“阎老师立场不可能有问题,不是公知”。这些评论与点赞者大多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一定认知,对阎老师或许有较长时间的关注。

阎老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读博期间刷盘子打工补贴家用,好不容易才通过答辩。在他博士毕业的年代,以他的学历在海外或许会有更好的机会、更优渥的生活。当然,选择回国似乎也不能完全说明这一问题。再举一例。90年代时,由于某些因素,国内仍然不提“国家利益”,学界主流也否定和批判“国家利益”。阎老师费尽周折出版了《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一书,算是划时代的突破。随着高层对这一问题的转向,国家利益成了我们常用且极力主张的事物。阎老师冒学界之不韪和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写作与出版此书,既是他个人追求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立场的体现,也彰显他维护与服务中国国家利益的拳拳赤子之心。

当然,人是会变的。过去爱国的人可能变得反动,过去恨国的人也可以伪装起来收割“爱国红利”。但阎老师仍然是一个极爱国的真学者。网上可以较轻易地检索到近两年他的一些文章与采访,如果想更多了解,可以去看看。

3.阎学通老师的一些局限(学术上)

作为学生,谈及前辈特别是这样咖位的学界权威总是得谨小慎微。不是担心会在学习或学术上招致怎样的打击报复,而是害怕自己因为才疏学浅而让评价不得要领。

阎老师的讲演风格流畅俏皮,但其写作文本文笔较差。但文笔差不一定是坏事,以阎老师自己的标准来说,他基本可以实现能够让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来读也能看懂。从我个人的角度看,阎老师的文风用词简单、短句居多,相较于另外一些学者(例如秦亚青)能够察看出阎老师在文学或中文上的一些薄弱。但读他的文章确实清晰明了,能快速把握主要观点和分析逻辑。这不算什么太大的局限,甚至与他提倡的规范研究是相呼应的。

尽管阎老师推广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但其本人实证研究的文本写作/问题研究水平或许并不算特别高(当然,与同时代学者相比仍然是遥遥领先,和一部分没有国关训练背景的网红比更是云泥之别)作为中国国关学科这方面的旗手,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学科建设与学术共同体发展上,加之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对比年轻一辈学者有这样的不足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可以说,正因为阎老师等前辈学人牺牲了个人可能在研究上能达到的造诣,才帮助中国培养出更多可以接近或已经达到世界级国际关系研究水平的新一代学者。这既是局限,也是大格局。

至于对特定观点或著作的评价,哪怕他的一些言论、一些研究有局限也不一定是多坏的事。学术研究不怕片面、不怕犯错,怕的是心底里不相信自己用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不敢分享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愿意挑战一些“大多数人的意见”。对其个人的无端猜测和无脑抹黑,完全不值得多做什么回应。

三、对这一事件的一些补充和发散

1.一些概念/事物的区别

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有区别,主要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也会有一些区别。所谓“专家”、“公知”等一些网络用语,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侃,但不要轻易给某一学者带上这顶帽子。一个被截取的观点片段,并不能代表这个学者的立场或核心观点,更不能全面反映其研究取向、方法偏好和学术轨迹。慎用自己的键盘与发言权,遇到不太懂的领域如果产生疑惑,可以友善评论或发问,也可以自己通过可靠渠道获得更多相关知识。

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输出观点和传递情绪,这些是非常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生产知识,一位学者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但并不天然具有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的义务。学者的传播知识,是指在学术共同体、教学与培养研究生上传承知识。其他层面的“传播知识”,主要依靠科普工作者或其他相关从业者进行(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一界限较为明晰)有的学者可能既可以生产知识,又可以完成知识的社会大众传播。有的学者可能过去生产知识,但现在仅仅是传播/搬运知识、输出观点和情绪的传播者。有的学者可能完成博士论文后再也不生产知识。不是所有顶着教授职称或者职业为老师的人物都是“学者”,我们应当从其行为出发定义其角色,而非其身份或地位。

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外交学者,国际经济学者,国际组织研究者,外交官,国际组织职员,国际新闻记者,国际关系史学者,国际时事评论员,这些“身份”并不完全等价。甚至,上述大的研究领域/职业还可以具体细分。尽管很多人不承认或者不太接受目前相当碎片化知识生产与学术分工,但学科发展已然是这样的特征。一个国际安全学者,他可能比一般人了解一些国际经济议题,但如果在学术同行面前大谈国际贸易,那可能会被发现错漏百出。同样,找一个外交学研究者分析偏理论或是传统安全议题,不见得能够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答案。一个重点关注美国的学者,不一定能对英国的一些外交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一个人在知识上表现得似乎全知全能,对所有议题都能发表一些看法和做出评价,在当今时代,大概率是以稍有门槛的非前沿/可靠知识来糊弄并不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普通大众。

上述三点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每个想要参与更加深度有质量的网民,或者计划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应该对上述问题产生自觉并形成独立的认知。

2.实际情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阎老师所说是否重要

我较为同意阎老师发言中的两个核心观点。但纠结阎老师的总结究竟能代表多少“00后”/“00后”大学生,或是个体层面的表态说自己(不)符合那五点其实都不太重要。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阎老师直接接触的学生和他教出的学生授课面向的学生,基本都在国内综合顶尖或是国际关系学科的优势高校。这一些学生,很大概率上是家庭条件相对优渥、获取信息能力和应试能力较强、将来能够占据社会更多财富或权势的人。这些学生整体地、非常明显地呈现出这五点特质,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担忧吗?

另外,这是否是中国“00后”大学生或者说那一部分优秀高校的大学生独有的特质。还是说世界范围内皆如此,甚至中国大学生相对还不那么“极端”?这或许需要更多的中外教学交流与师生对话。但哪怕外面的世界更糟,比烂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帮助。更何况现有的多数评论一方面认为阎老师的言论不能反映中国全部“00”后,另一方面又拿国外部分“00后”去佐证这些不是中国独有的。

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类比国内影视圈目前的情况,有资本强势介入,有政策的一定引导。既有埋头钻研艺术打磨演技和剧作的人和团队,也有流量明星和恰快钱的投机分子。有因为审查问题而不能公开上映的一些选题和作品,也有因为市场接受度而扑街的口碑之作,也有营销包装之下实际上票房高企但食之无味的烂片。有从艺术性上有突破的佳作,有市场表现卓越的作品,有反映宏大主题的影片,有个人志趣浓厚的作者电影。

中国影视剧市场乱象,是从业者集体无能?还是制度审查太严?还是观众不行、市场如此?这或许是一个综合性的困境,有着复杂的理由和原因。但无论学术界还是影视圈,总还是有创作者和监管者在努力创造出优秀的内容。但一般大众并不一定能分辨。

阎老师与这些教学共同体年会并不是在指责这些原因。这些老师更多是在积极拥抱时代、顺应变化,探索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完成教学、指导学生。试图改变大环境,对这些学者来说十分困难,得投入非常巨大且不必要的精力,能否产生实际影响也未可知。

如今阎老师与网友的隔空对话,就好比中学时老师跟学生说“一定要好好抓住高考,克服这样那样的坏习惯,好好学习多做题,上个好大学,这是为你好”。学生觉得高考制度太烂,不领情,看闲书或者上网打游戏多香啊,老师干嘛批评自己还成天说大话。进入社会,回过头来看,这些当时“不爽”的学生是否有一些新的体会呢?以阎学通为代表的这些老师的的确确是在为国关学科“00后”大学生或者对国际问题感兴趣的大学生担忧并且真诚交流和探讨。

如果说不同代际有什么共性,最大的一点相同就是面对长辈的唠叨都会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逆反。一句老话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努力提升自己就好。

四、延伸阅读

阎老师近两年的采访网上较容易能检索到,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查看。

阎老师写作的书籍可见https://www.douban.com/search?q=%E9%98%8E%E5%AD%A6%E9%80%9A 也不必什么都看或者都买来读,其中一些是工具类书籍,一些是还不算太成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非国关专业学子,特别是国际关系问题爱好者,可以阅读阎学通教授的《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或第三版,以及小约瑟夫·奈《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第十版)》作为入门。如更有兴趣,可以对科学史、科学哲学或社会科学哲学做一点简单阅读。国关方面可用于相应替代的材料可以考虑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和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前面几章,或是埃弗拉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当然,后面这一些我认为是从事更高层次的探讨乃至研究才需要的,仅作为个人爱好或满足更高质量的信息来说,前两本便可以作为一个基础。

与阎学通教授相关的一些站内优质视频:

 (这个是2013年的通识课)

 (这个是2020年的通识课,但似乎不全)

强烈推荐两篇文字稿:

【巅峰访谈】唐世平教授访谈阎学通教授:科学理论无国界,成不了“中国学派” :

https://mp.weixin.qq.com/s/5jFabmCQR4enYbNNhUnqYw

“中美竞争时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议程”研讨会综述(仅看主旨发言部分):

http://iwep.cssn.cn/xsjl/xsjl_yth/202011/t20201125_5221552.shtml

最后,分享与阎学通老师的合照一张~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