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0年11月21日
原文作者:Rascal
More from Rascal(Rascal简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畢,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碩士生。喜歡聽音樂、打遊戲、吃拉麵、下棋、游泳。email: [email protected]
原文发表于 Medium 网站平台
有鉴于兽迷在主流文化当中越来越可见,像是公开出柜为兽迷的前议员候选人贾柏楷、实况主好色龙、前几年在 FlyingV 募资平台上蛮红的兽人恋爱养成游戏《家有大猫》(该游戏后续的各种黑历史请容我略过)。然台面上许多有关于兽迷的论述,仍呈现莫衷一是的现状;我希望透过提出论述的方式,以达到抛砖引玉、论述积淀的成效。而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也会不断地修正、更新。
(最后更新日期:2020/12/20)
先谈论一下我自己的背景,我目前就读于台联大亚际文化研究所,主修是性别研究,同时,我也是一位兽龄十年的兽迷。
我从大学时期开始便开始研究兽迷社群,因此我也体验过许多有志研究兽迷社群的人的困境,诸如文献很难找、受访对象很难找(除非是圈内人)、不知道如何理论构框、不知道从何开展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我都体验过,因此很了解有志于投入兽迷研究的朋友的焦虑。除此之外,我还跟几位朋友创立「台湾兽人文化研究社」的社团,试图以学术普及的方式向圈内、圈外人介绍兽圈。
这篇文章主要扩写自我自己撰写的〈兽人文化概介〉,当时只有简单列了五点条列式。本文篇文章试图用更完整的论述方式进行介绍,或许能够让人理解兽圈是什么样的存在,同时也提供一点方向给其他有志研究兽圈的朋友。
首先,兽人迷文化(或称为兽圈)源自于1980年代美国的科幻迷文化(Science-fiction Fandom),早期兽迷会将《星舰迷航记》中的角色改写为动物角色,甚至画这些动物角色的色情创作,因此被主流的科幻迷排挤,不能理解他们的喜好,因此,兽迷开始逐渐独立出来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从早期兽迷创作中(如:由 Steve Gallacci 等人出版的漫画 Albedo Anthropomorphics)有许多科幻元素也可以窥见一二。
有兽迷认为,可以将过往原初宗教的动物崇拜现象与兽迷做连结,因此兽迷社群的历史应该可以拉到更长远的历史脉络 — — 我自己目前比较不信任这个说法。我认为透过拟人动物来建立自我认同、形成想像社群是当代的产物,同时我们很难论证「兽迷」的现象与先民对动物精神性的追求,是相同或具可比性的存在。最多我觉得可以说现今的兽圈挪用了古代的动物神祇的元素,例如古埃及的胡狼神阿努比斯被兽圏作为二次创作的原料。
而台湾的兽迷社群,则是与网路时代几乎同时期的产物。 1994年,HiNet 正式成为可连接至国际的商用网路。而大约在1990年代末期就有零星几个个人网站,放置兽迷自主创作的图片至网路上,如:克狼、wolflsi 都是当时较知名的创作者。过去我向克狼询问自身接触兽的经验时,克狼也提到当时在网路上没什么类似的东西,只好到国外网站上自己去找资料。可见当时兽迷社群几乎没有发展,只是单独几位爱好拟人动物的粉丝自发性到国外网站找寻资料、发布创作。
2002年5月,J.C. 创立论坛「狮迷闲聊天堂」后,才正式开启了论坛的时代,以迪士尼动画《狮子王》为号召,吸引同样爱好拟人动物的人们。而后《野性疆界》、《狼之乐园》论坛出现,台湾兽圈逐渐壮大,也逐渐有了「兽圈」的社群意识。直到2010年后,社群网站时代来临,兽迷才开始转移到脸书、噗浪等社群网站活动,形成较为松散的次文化社群。
兽,或兽人,英文称为「Furry」,原本意思是「毛茸茸的」的意思。这个字在1986年由 Mark Merlino 和 Rod O’Riley 所挪用,以 Furry 将自己的活动与其他科幻迷的活动区隔开来,渐渐地,兽迷开始用 Furry 称呼自己、同时也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称为 Furry 。
对于 Furry 一词的翻译,其实众说纷纭,不过一般来说,称为「兽」或「兽人」是比较主流的说法,但实际上更适合的是「拟人动物」,因为其涵括了了不同动物/人类比例的角色,但是「拟人动物」太过拗口,不适合对圈内、外进行推广,而难以让中译形成路径依赖。
鉴于每位兽迷喜欢的角色元素都不尽相同,我认为以「兽/兽人」做为 furry 的翻译,可以强调喜欢不同面向拟人动物的兽迷在兽圈同时存在的情形。
「兽迷」则是承袭迷文化研究中的 “fans” 的说法,fans 可以翻译成「迷」或「粉丝」,不过讲「兽粉丝」或「兽粉」太奇怪了,很像某种食物,因此我们通常都会称为「兽迷」,但英文依旧是 furry。 (英文真方便)
那么「兽控」呢? 「控」源于 complex(情结)一词,日本借用 complex 一词为「コン」来表示自己对某事物的强烈爱好,如:萝莉控、正太控等。在目前台湾的语境里,我认为「控」比较像是强调自己二次元性癖的用法,而「兽迷」则是强调个人身份认同的说法。因此,一位「兽控」不见得是「兽迷」,也不一定对于「兽」有强烈认同和情感召唤,是涉入程度相对较低的粉丝。
1. 「兽迷」是认为自己喜欢「兽/兽人(furry)」的一群人,但每个兽迷的审美偏好不见得相同。
兽迷是「自我认同喜欢兽人」的一群人,在兽人文化里,绝大部份的人都认同自己喜欢「兽/兽人(furry)」。不过「兽/兽人(furry)」只是一种雨伞名词,里面囊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拟人动物。我们会根据拟人化的程度及兽人本身的性别做区分,分为「纯兽/兽人」、「公兽/母兽」等不同的分类。
因此,虽然兽迷都喜欢兽人,但对于兽人的审美偏好却不尽然相同,甚至于没有交集。也因为大家喜欢的是「拟人化动物」,因此许多兽迷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有强烈爱好,从事与动物有关的工作或积极关注动物相关的社会议题。
2. 兽迷通常会做一些实践活动(穿着兽装、图文创作、摄影拍片),来延续兽人的世界观。也满足部份兽迷「想成为兽人」的欲望。这样的精神也造就了兽迷重视「自主创作」的迷实践。
由于「兽人」是虚构的生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因此,兽迷通常会做许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像是:穿着兽装(fursuit)、图文创作、出版同人志、拍摄影片‧‧‧‧‧‧。这些创造性的实践,内在精神逻辑是将「兽人」重新带回现实生活中,并延续兽人的世界观,同时也满足一些兽迷「想要成为兽人」的欲望。
这种「想要成为兽人」的兽迷在兽圈里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兽迷认为人类的自我是不够理想的存有,因此希望透过兽迷实践来想像自己真的就是兽人一般。更甚者,有些兽迷会厌弃人类身份,希望自己做为真正的动物或兽人,这些兽迷会被称为「兽信仰者」(Therian)。
也因为对于兽人的强烈爱好,兽人文化十分强调「自主创作」的可能性,兽迷对于商业作品的依赖程度很低,不像其他动漫迷文化,随着特定商业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某些商业作品虽然有拟人动物角色,因而受到兽迷喜爱,但不会成为兽圈创作的主流。因此在兽圈里的粉丝创作的大部份角色,在圈子以外的地方都看不到。
在大部份的粉丝文化中,大多都是追随着特定的偶像明星、动漫作品、影集剧作、音乐,而当原作完结以后,这些粉丝就会消散而去。而兽人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不是随着特定「对象」,而是随着兽人这个「概念」凝聚社群,这是兽迷在迷文化领域当中比较特殊的地方。
也因为如此,兽人文化迄今为止已经发展约三十年。而台湾的兽迷社群也发展了超过二十年,且兽迷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台湾粗估约有四、五千位兽迷。
3. 许多兽迷会创作「兽设(fursona)」来做为自己的虚拟形象。从兽设设计的角度来说,兽迷跟自己的兽设的连结方式可以是将现实自我的特征带入兽人里,可以是将理想化的自我实现在兽设里,也可以仅仅是在审美观上比较喜欢特定的毛色/特征/种族。
兽设(fursona)最简单来说,就是兽迷在网路上的虚拟形象。而之所以被称为「兽设」是因为兽迷之间在网路上的互动,基本上是以兽人的形象来彼此交流,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形象。
「兽设」对于兽迷的意义很多元:可能是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形象带入到动物的外观里、也可能是将「兽设」当作理想化后的自己、或把创作出来的兽设作为自己的「孩子」。也有兽迷将兽设当作与其他兽迷互动的敲门砖。
不过也有兽迷没有属于自己的兽设,而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一位兽迷可以拥有超过一个以上的兽设,也有兽迷同时拥有多个兽设。依照自己的心情变化或喜好随时更换。
4. 台湾兽迷社群主要为男性、青少年组成,与国外的比例大致相符。
有关于性别、年龄始终是兽圈内部经常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外乎无法理解「为什么兽圈都以男性为主」、「为什么兽圈那么多小朋友」的既有印象,然而一些学者、同好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论国内外,兽圈都是以男性、青少年为主。
Bennett(2004)认为当代的青少年文化其实是粉丝实践的展现。因此青少年文化同时也具备了迷文化中「高度性别分化」的特征,考量到兽迷过去是由科幻迷分裂出来,兽迷以男性为主,便不那么让人感到意外。
虽然近年来,兽迷社群逐渐不那么以男性为主,但整体比例大约仍落在7:3上下。以「台湾兽人文化研究社」为例,追踪或按赞的观众比例是72:25,考量到社团的调性,加上有许多涉足 ACG 圈的圈外人关注,这个性别比例可能会落差更大一些。 Hsu 与 Bailey (2019)为了研究「兽迷是否是被性所驱使而喜欢兽人的」,到 Furaffinity 等兽迷创作的网站发放问卷,其样本性别比例为89:6,是非常悬殊的比例。
有些兽迷会以「动物再现」的观点去解释兽圈为什么男性较多的理由。这个观点认为兽人呈现出的气质多半是阳刚的形象,与动物崇拜中对动物力量、野性的追求相去不远,因此受到男性的喜爱。毕竟男孩子就应该喜欢阳刚的东西嘛(咦)。因为兽圈大部份都仰赖兽迷的自主创作,所以呈现「凸显阳刚气质的兽人吸引男性,这些以男性为主的创作者,生产出更多符合男性诠释观点的兽人」的再生产循环逻辑,也算是另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大部份兽迷都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以生命历程的角度来思考,似乎不那么令人意外,Erik Erikson 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认为青少年是开始探索自我认同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在这段时间会向家庭、学校以外的场域探索,找寻社会角色的定位。同时,兽迷社群在互动中所呈现的高强度社交,也是为了维系青少年兽迷之间的共同体感受,获得自身定位与社群归属的安全感。
随着进入大学、职场后,迫于现实生活因素及社会赋予的其他角色期待(如:大学生间的关系维系、课业压力、工作压力等),许多兽迷因而离开兽圈,不再接触社群,或只在网路上找兽迷创作来看。当然也有试图将兽迷身份继续延续下去的圈内人,以创作兽人图文为生,或是作为工作后的休闲娱乐,不过难以延续青少年之间高强度社交的型态。
5. 兽人文化确实吸纳更多性少数(甚至是其他无法顺利融入主流社会的障碍者),也使得这个社群相当多元且更具包容性。
在国外,有些学者对这个神秘的次文化感到好奇,因此参与兽迷的聚会活动,进行田野调查;或在聚会活动上发放问卷进行分析。初步的结果发现,兽人文化确实比起一般同龄人的性别认同更为多元,不乏有许多非异性恋的兽迷在其中(如:跨性别、双性恋、同性恋、泛性恋、无性恋等)。 Gerbasi et al.(2008)到兽聚里发放问卷,有一部份的问题询问他们的性倾向,其性倾向为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的比例是3:4:3。
Soh 与 Cantor(2015)好奇兽迷是否如媒体再现般,会在大型聚会场合做「色色的事情」,因此参加了兽聚。虽然不如他的预期,只有在兽迷创作的艺术品里才有色情元素,但他发现,兽迷很多都是理工宅宅,给人一种阿呆(nerdy)的形象,有些兽迷从外观、行为显而易见是身心障碍者。因为兽迷社群为网路社群,其开放的性质也吸引了不少在主流社会中无法融入的人们参与。
有学者乐观地认为,兽迷的多元包容性有助那些拥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的人学习如何与人社交互动,穿上兽装后,也有助于区隔原有的现实生活的面貌,而不致受到排挤。
可以看看 Furscience 团队研究员的访谈:
如果想要研究兽迷社群的话,我会建议从下列文献与资料开始着手(参考文献格式的部份如果有错请忽略):
Courtney N. Plante et al. (2016). FurScience! A Summary of Five Years of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
Doh, D. W., Cantor, J. M. (2015). A peek inside a furry convention. Arch Sex Behav, 44(1), 1-2.
Gerbasi, K. C., Paolone, N., Higner, J., Scaletta, L. L., Bernstein, P. L., Conway, S., & Privitera, A. (2008). Furries from A to Z (anthropomorphism to zoomorphism). Society & Animals: Journal of Human-Animal Studies, 16(3), 197–222.
Hsu, K. H., J.M. Bailey. (2019). The “Furry” Phenomenon: Characterizing Sexual Orientation, Sexual Motivation, & Erotic Target Identity Inversions in Male Furri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21.
Satinsky, E., Green, D. N. (2016). Negotiating identities in the furry fandom through costuming. Critical Studies in Men’s Fashion, 3, 107–123.
Reysen, E., Lloyd, J. D.(2012). Fanship and Fandom in Cyber Space. Encyclopedia of cyber behavior. Pennsylvania: IGI Global.
Joe Strike. (2017). Furry Nation: 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Most Misunderstood Subculture. California: Cleis Press.
Thurston, Howl. ed. (2015). Furry Among Us: Essays on Furries by the Most Prominent Members of the Fandom. Michigan: Thurston Howl Publications.
Thurston, Howl. ed. (2017). Furry Among Us II:More Essays on Furries by Furries. Michigan: Thurston Howl Publications.
简妙如(1996)。 《过度的阅听人-「迷」之初探》。国立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叶俊纬(2019)。 《游走在污名与快感的边界:「男同志向兽人控」的阅读愉悦与身份管理研究》。世新大学性别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湾兽人文化研究社(2018)。 《兽言志:创刊号》。私人出版刊物。 (国图可调阅)
台湾兽人文化研究社(2019)。 《兽言志:关于创作》。私人出版刊物。
一篇来自台湾学者对furry的观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