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术上最大的发现,直白且伤人

我的研究生课程是一个非常小的专业,学习管理,研究[学习能力]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毕业论文旨在研究“GMAT成绩”与“商学院研究生平均成绩”和“工作五年后收入”之间的关系。

该数据库是由商学院跟踪25年的商学院毕业生获得的现成数据。

常规操作就是一堆回归分析,结论也是中规中矩:

入学成绩高低和平均绩点有正相关,和工作后的收入高低也有对应关系。

这其实也是GMAT为什么被很多商科学校选为入学考试标准的原因。

本来很简单的论文, 因为我开篇的一句话,变得比较复杂了。

我写到,“中国有长远的考试文化,英国的现代文官选拔制度就是从中国的科举考试发展来的”。

导师看到了说,这个有意思,你干脆分析一下数据里面的中国学生的表现呢。

好……

单独拎出来中国学生,一堆回归分析,结果就很有意思了。

中国学生入学GMAT成绩高低和平均绩点没关系,和工作后的收入高低更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第一反应,是这因为GMAT考试成绩不能反应实际能力;

我第二反应,中国学生毕竟英文不是母语,一个英文为基础的商科入学考试不能代表什么;

我第三反应,说明中国学生在欧洲学校和国际职场受到压制和歧视。

我给导师讲了我的理论,导师摸出来了手机,这个小贱人居然刚去北京旅游。

先然后给我看了他在故宫门口买的义乌小商品,然后让我看了他在书店拍的照片。

高高的柜子,GMAT有一个专区,里面各种指导书。

然后他让我翻译翻译,什么是「高分快速突破」,什么是「高分特训500题」,什么叫「高频词合集」,什么叫做「解密GMAT数学出题点」。

原来是在这等着我……

我刚开始习惯性的装傻,这种演技贯穿了我整个学术生涯。

然后他把屏幕转过来,原来这家伙在看ChaseDream。

然后他问我入学的时候GMAT考了多少……我回想我一整年低分飘过的平时成绩……我只能说年代久远我忘了……

好吧……看来还是把咱们的“备考文化”藏在其他数据下面,比较政治正确。

让我想起不知道在哪里听到的一句话:“托福考试就像用温度计来测量室温,新东方让我们学会只对着温度计的屁股发功,房子依然冰冷,但是温度计都快爆表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的学术发现是咱们中国人会考试,甚至还有点侮辱中国学生的意思。

那真是太冤枉我了。

知乎上有很多「985、211、双一流的名头真的那么重要吗」这样的安慰贴,让我感触很深。

在读书的时候,咱们看成绩好坏,是用分数来判断的,而分数是线性的。

560分的就是比520分的成绩好。

但是人生第一个大坎,其实是高考,高考的目的是上大学,而很不幸的是,高考是卡阶段的

不论是560的还是520的,都上不了985。

虽然这句话可能有点伤人,但是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梯型的分层对未来收入的决定性的。

B站上很多小伙伴在上大学,或者将要上大学,其实咱们也心知肚明,一本和二本的差距,普通一本和985的差距,985和清北的差距,那是MMA和太极混元功的区别。

当我在导师面前装傻撑不下去的时候,我转换了我的研究方向,开始研究区间关系。

同样是那堆25年的商科毕业生数据,SPSS跑个回归就可以看出联系。

结果也很直白,GMAT分数和毕业5年后收入有正相关,但是相关性不大,那个点状图跑出来丑丑的。

但是一旦分了区间,关联就出来了。

低分区间的只能上一般的商学院,他们的未来收入和中等分数区间就有明显的差距,而高分区间的收入又远远超过中等分数区间的

也就是说,成绩好坏无所谓,关键在于能不能用这个成绩迈过坎。

过了那个坎以后,看到的真的是不一样的天空。

我的确见过很多高考没考好,但是后面取了很大成绩的人。

但是他们都是在泥塘里面跳高,先要用超人的意志力抵挡住了环境的拖累,再要用加倍的努力来获得好学校的人唾手可得的东西。

当身边有很多进了大学就忙着刷绩点、参加学生会、打辩论赛、准备雅思托福GMAT的小伙伴,想堕落都是一件难事。

所以能不能过这个坎,很大意义上决定未来开启的是普通难度,还是地狱难度。

这种赤裸裸的真相拿出来,会伤很多人的心。

但是数据也不会撒谎。

要怪,也只能怪阶层固化的第一步就是教育分层吧。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