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衔和战绩

大门’65286’编辑’272243;’30382s;

德文排名概览表:

下表所示的德国军衔为1914年发布的版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况如下,但与不同时期的情况略有不同。下表中的军衔和军衔变体显示了陆军武器,因此骑兵也包括在内;军衔直观地反映在制服上,徽标也被列出。下表适用于确定一般军衔。本表无法识别dide期间的各种特殊情况或无规定穿着。

一、士官军衔

士官和豁免兵的军衔由领口处带有图案的扣子,以及领口和袖口处的银色/金色金属丝饰带来体现。士兵中唯一有体现标识来体现军衔的衔级是“Gefreiter”,豁免兵;军服领口左右各有一颗纽扣,扣子上的图案为其所属邦国的相应纹章。与此同时,如上文(之前的文章)所述士兵短款勤杂服领口下部的滚边也是豁免兵的识别标志。

士官军衔除饰带和扣子以外,还通过士官刀绪来体现,包括“Vizefeldwebel”上士及以上军衔的士官配用军官剑结(将校用刀绪),这里包括“Degenfähnrich”和“Fähnrich”。除了“Feldwebel”士官长在袖口有两条饰带外,其他各级士官的袖口均只有一条。

军衔用纽扣、饰带

士官领口用的军衔标识纽扣一共分为两种尺寸,直径25毫米和直径29毫米的纽扣,前者为豁免兵(Gefreiter)军衔专用,后者为其他用纽扣的士官军衔所用。这里的纽扣与军服其他部分所用的相似也分两种颜色(金色和银色)和七种图案版本:分别为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黑森、梅克伦堡-什末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的相应纹章。其他小邦国则全部使用普鲁士王国的版本。1915年条例将这些扣子做了哑光处理后应用到新野战服上。高级士官领口和袖口会用到的金属丝长饰带仍然保留了旧式军服的用法,变更饰带圈法从立领上围改到了翻领的下围。1915年新军服条例用布条替换了金属丝饰带,布制饰带应用到士官的M1915式野战服上,而金属丝饰带则在M1915式原野灰色和平时期常服上继续使用。士官M1915式野战服上的饰带最初和之前一样围绕衣领缝一圈,后来受条件所限和浪费资源事实的体现,饰带改为只在领口前部成“L”字型缝上一段来节省用料。M1915式通用大衣取消了之前大衣上的领章,因此原来在领章上表示士官军衔的饰带被直接缝在了大衣翻领上。

大战爆发后的大批动员和伤亡导致军官缺乏,因此德意志帝国重新启用了“Offizierstellvertreter”代理军官这个新军衔,士官长和上士军衔的士官有机会被提拔为代理军官并担任相关职责,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则需要退回至原本的军衔。代理军官在其士兵肩章不包括底部的一周加上金属丝饰带(1915年后改为布条)以作区别。另外一个相似性质的军衔是“Feldwebelleutnant”准尉,在国土防卫军和后备军服役多年具备充足经验的士官有机会被提拔为准尉。这是一个介于士官长和少尉之间的军衔,因此在军服标识上也体现的恰到好处,充分表明了这一“介于中间”的军衔:佩戴尉官(少尉)肩章和士官长衣领饰带+纽扣。这一军衔与代理军官的区别为准尉是一个正式的军衔,他们有权利在和平时期保持此军衔。

二、军官及将官军衔

军官军衔的识别主要体现在金属线绳制的肩章上,相比于繁复的各级士官来说,军官的衔级可以通过肩章非常容易地识别出来。条例规定尉官肩章宽应在4.2厘米左右,校官肩章宽5.5厘米左右;这一规定很大程度上并未被遵守因为军官需要自行定制或购买军服,肩章宽度受身材和裁衣的影响很大。从1871年帝国建立以来陆军军官肩章一直使用金属线绳制作,但在一战中证明金属丝的反光不利于战地隐蔽,因此开战不久后一部分军官肩章改用哑光处理的灰色金属丝混纺线制造,有所改进隐蔽效果。1915年新军服条例出台之前,军官肩章的金属线绳中穿插有邦国色的细线,肩章底版则采用与士兵肩章相同的按照第几军的颜色作为区分方法,具体可参考上文M1907/10式军服一节中的表格。军官肩章上不同数量的金色四角星用于表示具体的军衔,开战后与金属线绳一同被认为在野外战场是“易暴露的”,因此1914年八月后在没有官方条例出台的情况下,各制造商都推出了用哑光材料(包括哑光灰色金属丝和粗棉线)制作的军官肩章,也包括四角星(其材质和质感与同期哑光处理的纽扣相同)。

官方的野战用军官肩章于1915年秋季引入,肩章宽度不分官衔全部为4.5厘米,主体由染成灰色的粗棉线和金属丝混织而成,一条白线加进邦国色丝线以使其更加显眼;四角星用哑光金属制成。此时的将官肩章宽度缩短也为4.5厘米,使用哑光金灰色线绳因此看起来颜色略偏脏。配和M1915/16式原野灰色和平时期军服的新肩章在造型上作了细微改变,宽度统一为5.5厘米,给一部分服役单位加入了双兵种色,其余的部分与旧式军官肩章无异,依旧使用发亮的金属线绳制成。将官肩章比尉官和校官肩章的宽度更宽,有将近6.2厘米宽,由三股金属线绳编成:外侧的两股为金色,中间为串入邦国色丝线的银色线绳;将官肩章的底版未延伸至编织线绳的外侧。这时的盘式大肩章已经彻底废除,因此M1915/16式军官肩章也一同配发给了已退休的军官(这里包括正式退休的军官“Ausser Dienst=a.D”和待復役军官“Zur Disposition=z.D”)。配发给正式退休军官的常服肩章中间的邦国色丝线有3毫米宽,易于辨识;退休将官的肩章由三股金属线绳编成,最外侧为金线而最内侧用银线。配发给待復役军官的肩章只在肩章外侧的两股金属线绳上设3毫米宽的邦国色丝线缠绕其中;待復役将官肩章每股线绳中均有3毫米邦国色丝线,区别是最内侧的一股金属线绳是金色的,这是与正式退休将官肩章的唯一区别。总体来讲用于常服的肩章要比野战服用的肩章更大更宽。

三、士兵/下士官刀绪

士兵和下士官刀绪分为两种:分别是步兵用刀绪和骑兵用刀绪;而这两种刀绪却同时被炮兵使用,因此笔者会将炮兵单提出来介绍。德皇陆军步兵刀绪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识别团内士兵所属的营和连,系在士兵/下士官的腰带上。刀绪由拴在饰绳下部的三节饰扣组成,最下部有短流苏;中间起连接作用的饰扣颜色共用白、红、黄三种,分别代表一个团内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营。每个营下分四个连,因此步兵刀绪的颜色排列总共有十二种,每个连一种。1913年机枪部队新增两个连的兵力,到1914年又增加了两个连因此出现了第13、14、15、16连;刀绪也新加入了两个配色种类用以识别这四个连。猎兵和步枪兵不佩戴和步兵类似的区分性刀绪,他们统一佩戴墨绿色的刀绪。士兵刀绪与M1907式原野灰色军服肩章固定纽扣上的连号相呼应用以识别士兵,然而这一方式显然过于复杂,不仅给制服部门带来繁重的工作,还导致在战时士兵在不断被整编期间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佩戴错误。1915年新引入的野战服废除了肩章纽扣上的连号,因此至那时起识别士兵归属的方法只能通过刀绪来看。1916年三月后由于棉材料短缺,刀绪的饰绳和流苏改用早期方法使用灰色的棉线制作。1917年时步兵刀绪彻底停产,只留下部分库存继续配发。骑兵和骑马步兵类的兵种用另一种样式的刀绪,佩戴时直接拴在军刀柄上。骑兵刀绪的饰绳为红色莫斯科夫皮革制,共有两节饰扣,第一节不代表任何含义由皮革缠绕系成,第二节的不同颜色则代表各个骑兵中队(骑兵连)。1916年时骑兵刀绪的皮革部分也改用灰色棉线制作。

下士官的刀绪配色与士兵不同,其三节饰扣不用来表示营或连号,而是直接采用邦国色棉线编织而成;饰绳左右两边缘也各有邦国色的细线。四个王国以及黑森、梅克伦堡和布伦瑞克拥有各自的下士官刀绪,其他邦国全部采用普鲁士的版本。

野战炮兵比较特殊其使用骑兵刀绪,其中第一节饰扣用带颜色的皮革编织而成用来代表不同的炮兵营:白、红、黄色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营。第二节饰扣的颜色则用来表示营内各炮兵连。步炮兵使用步兵刀绪,识别方式与之相同。

四、军官剑结

军官和高级士官在佩剑上拴军官剑结以表明身份,同时还可以识别他来自哪个邦国。军官剑结由银色/金色的金属丝编织而成,皮革饰绳上缝有邦国色丝线。四个王国及黑森、梅克伦堡和布伦瑞克拥有各自的邦国色丝线;巴登、奥尔登堡、安哈特尔、图林根应用普鲁士的版本但在饰绳中间加上一条红线;未提到的小邦国则使用完全与普鲁士剑结相同的版本。

巴伐利亚王国的剑结是个特例,整体设计与其他邦国完全不同:其形似步兵的刀绪分为三节饰扣,上面是用金属丝编织的饰绳系住,饰绳边缘有两条巴伐利亚淡蓝色的丝线。巴伐利亚骑马步兵类军官配发的剑结饰带使用皮革制作。

敬请期待下期内容!????????????

武毅工作室®️

系一群志同道合的世界勋赏、军品爱好者的小天地

收藏、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扫描以下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投稿,或通过

微博@威廉三橘

Bilibili:武毅工作室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