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与学者使命

本周的阅读重点是学术道德。

事实上,学术道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学术道德仍然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学术道德?

具有学术道德的学者需要区别于以下行为:剽窃(剽窃数据、观点、段落和方法)、伪造(伪造数据、伪造方法、伪造结论、根据结果推断假设),以及隐瞒研究的真实信息。然而,bedean等人(2010年)发现,学术界到处都可以发现假冒行为(见表1)。为什么呢?

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挨个分析。

第一是人性的贪婪。这种贪婪包括对于金钱、名声、地位的疯狂渴求。如今,在商学领域,如果能够发表一篇顶刊,意味着能够找到好工作、拿几十万、上百万的工资、被周围的学者羡慕。如果能发表三篇以上,就有很大机会评上终身教职、成为著名杂志的编辑,基本上一辈子衣食无忧了。这是多么诱人的奖励啊!托·约·登宁对于资本的分析此刻完美刻画了许多学者的心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把资本替换成学者,把利润化成名声、地位、收入,就能够完美地描绘学者的心理了。与许多学科相比,商学领域的收入尤其高,因此,在如此诱人的回报面前,造假就显得可以“理解”了。

第二是制度的缺失。这里所说的制度包含很多内容,包括衡量学校的排名制度、衡量学者的成就评价体系。首先是排名制度。如今,在社会中,充斥着对于大学的各种排行榜,最著名的是QS,THE和USNEWS。仿佛所有人都很在意排名,对于学生,排名意味着毕业之后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对于企业,排名方便了他们进行简历的筛选,对于大学,由于企业和学生以排名选择学校,大学也不得不开始追求排名。如何追求排名呢?首先要了解这些排行榜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几乎所有的排行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术发表或者同行评价。两者是相关的,学术发表越好,同行的评价也越好。因此,学术发表就成为了大学的心头之患。为了追求排名,一定要多发论文。中国大学应该是最深谙此道的,论文发表数量几何式的增长,大学排名也是一路飙升。当然也不是说欧美传统大学在这场排名游戏中没有任何“作为”。其实,所有的大学都是排名制度的受害者,我甚至认为是如今的排名制度间接地促成了学术造假行为的产生。因为,大学想要追求高的排名,因此就需要教授多发文章。评上终身教职的正教授、副教授尚可不受论文发表的约束,但是广大的,为终身教职奋斗的助理教授就没有任何选择了,只能选择比996更加努力地工作。但助理教授也是人,怎么可能突然就发这么多文章呢?造假变成了一个选择。虽然造假有潜在的成本,但只要潜在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人就有动力进行造假,最后,越来越多的造假文章便产生了。这便是大学排名制度产生的连锁反应。

除了排名制度,另一个制度缺失是衡量学者的成就评价体系。私以为,后者其实就是前者的产物。一个大学如果想在如今的排名制度中生存、发展,就必然要改变衡量学者的成就评价体系,即以论文发表为首要准则,甚至是唯一准则。在当下的以美国为首的商学院体系中,UTD24是一个黄金准则,业内人士称之为“A刊”。几乎所有的美式商学院都会以A刊的发表数量为评价学者的唯一标准,而A刊之外的期刊则一概不算。为什么这样?因为UTD24是公认的衡量商学院的标杆,哪个商学院在UTD24上的文章发的多,谁就能获得更高的排名,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名声、认可,才能招到更多的MBA、EMBA学生。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所有青年学者都在为A刊而奋斗,但发表难度是巨大的!以ASQ为例,每年发在上面的文章不过20篇左右,发文较多的JIBS、SMJ,每年也不过100篇。但是,全世界商学院就有成百上千所,商学院的老师就更是不计其数。巨大的难度使得一些学者选择了捷径——造假。

关于这种排名制度的危害,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来自Michael和Espeland (2009),这篇文章研究了当下商业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如何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阅读。

Sauder, Michael, and Wendy N. Espeland. 2009. “The Discipline of Rankings: Tight Coupling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4: 63-82.

面对如今的局面,我们又能如何呢?随波逐流肯定是不行的,但又如何能够改变呢?马克思先生指出了一条道路。他认为,真正的学术努力,并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很简单的道理,身体力行又何其难呀!但起码,内心中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做能够造福社会的研究,而不是研究一个没人研究过的学术空白。只有怀着这样的信念,才能自觉抵制造假行为,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工作、收入、名声、地位等等。后者于个人有价值,但对于社会,几乎是无用的。

作为一个学者,必须怀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使命感,这也是社会对于学者这个职业的期待。如果大部分学者都弄虚作假,没有真学问,这个职业就会遭到唾弃!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