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思考】第58期车牌语言学术造假

大家好,我是艾斯。在学期末做了一周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我终于腾出一些空间来写了,尽管我必须马上回去继续我的肝脏作业。

算了,别说太多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吧。

婚姻买卖国的官方文件:

    个人感觉帝都警方说实话比较无辜,因为这个事情的起因,也就是车牌分配问题,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在这个背景下,他们能想出的一切解决方案必然是治标不治本。更何况,假结婚换车牌理论上没有违法,仅仅是钻了目前存在的一个空子,所以任何不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改进的解决方案的逻辑必然不通。

    不过这整件事情里最诡异的其实是工人日报下场,而且下场的如此没有水平,连我都能看出问题来。

    首先是他们自己打自己的脸。19年11月16日,工人日报曾经发表过“假结婚过户车牌,这样的漏洞要堵上”一文。文中说“无论是假离婚还是假结婚,目的就是能钻政策的空子。因此,防止假离婚、假结婚,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加严谨仔细,堵住政策的漏洞。”很明显,去年这个时候的工人日报很清楚解决问题需要的局部最优解是什么。虽然堵住政策的漏洞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堵住“假结婚”这种解决方式,在不对大方针进行修改的前提下算是一个解决方案。

    然而今年的画风就变了。20年11月11日发表的“‘假结婚’转卖车牌被刑拘,一点儿不冤”虽然仍然承认这是一个法律漏洞,但本文的重点完全被放在了所谓“有违公序良俗”上。诚然这种假结婚不值得推广,但把讨论重点放在这里完全是在避重就轻。整件事情中最需要被讨论和批判的是一般人出行困难的问题,其次是车牌分配不均问题,最后是法律中的漏洞,所谓公序良俗更本就不需要被讨论。去年的讨论至少还是在第一层的法律漏洞问题上进行的,甚至还给出了一个堵住漏洞的方法。虽然说所在层数低了一些,但提出的方案多少有些使用价值,不算完全的浪费。今年的这篇讨论直接把自己降到了负一层,除了水版面和给一个有问题的决定分担火力以外没有任何价值。

    其次就是这个所谓的“公序良俗”本身。公序良俗原则本身是民法要求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但并没有给出任何官方的解释。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罗时贵博士在《重庆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中国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性质”一文来看,公序良俗本身的解释是创造性解释,“要给出作出何种解释的理由,是对解释理由的论证,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主观价值的介”。

    按照这个逻辑走的话,为了车牌假结婚确实违背公序良俗,毕竟不论哪里的传统都是希望结婚次数越少越好。但是,支持专卖车牌的同样可以用这点还击。

    各位就算没在帝都魔都等地生活过也应该听说过早晚高峰的地铁有多恐怖,而我可以以我的亲身体会告诉各位,谣言虽然有夸大,但没有那么夸大。早高峰地铁真的可以出现沙丁鱼罐头的效果,上去和下来虽然不用看运气,但需要和整个车厢的人做斗争;晚高峰虽然好一些,但也仅仅是好到“想要下车不会有太多阻碍”这种程度,从人挤人变成了人贴人;第二波晚高峰,也就是商场内部工作人员等人下班的时候,是三个高峰里最正常的,但想要找到座位也是妄想,还是要站着。对于那些没有车的人而言,存在着一群和他们资质完全相同,但是可以开车的人,算不算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不平等?这不是违背公序良俗是什么?

    再有就是私人时间上的问题,以我在补习班一个月的996经历来看,一个没有车的996打工人的早上如下:9:00正式上班,最晚要8:59打卡;上楼要预留大约30分钟的提前量,保证能赶上电梯(这里假定办公地点在高层);地铁本身是35分种左右 (这里用的是我的时间,实际上花两倍的时间也很正常) ,为了预防没挤上地铁的情况,多预留10分钟的时间;早饭即便边走边吃也要花个5-6分钟来买;从家到地铁站差不多走路15分钟。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起床就去上班,无需任何准备工作,他也要在7:30起床;算上洗漱穿衣等事情,差不多7:00起床;为了多打一些提前量,6:30左右起来;如果他家距离公司远的话,很不幸,要6:00起床才能保证万全。光是早上就要浪费2-3个小时的私人时间。

    晚上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假定晚9:00能准时走人的话,路上仍然要抛去地铁到家的时间,到家怎么也9:30了,运气差的能有10:00。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天要浪费至少4个小时的私人时间在路上,这算不算强迫普通人放弃个人权益,算不算违背公序良俗?(一般而言私家车在路上花的时间哪怕算上堵车也比地铁少一些,所以开私家车的人浪费的时间相对就要更少)

    所以说,用公序良俗来攻击转卖车牌根本就站不住脚,完全是自己拿自己当靶子。

    至于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的核心矛盾根本不是开不开车的问题,而是不论如何上班都很惨,而开车是相对不惨的方案。也就是说,要么让所有人都开车,并且保证车的效率和现在差不多,要么给出一套让上班没有那么惨的方案。这套方案需要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两方面下手。私家车方面需要修更多路,保证上下班期间不堵车,进而提升上下班效率。公共交通方面需要提供更多搭乘机会,同时提升交通工具的速度。搭乘机会一来可以提升舒适度,二来可以让人们不用打提前量。速度则不需要过多解释。

    至于说钱从哪里来,个人感觉可以这样做。私家车方面,放宽车牌购买,不是完全开放,也是要搞竞价,督工的逻辑个人感觉没问题,把原先要流入黑市的钱聚集起来干正事。公共交通方面,把非上下班时间段,例如12:00-4:00这段时间或周六日全天,的票价提高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教师培训:

    个人感觉督工提到的“数量膨胀”现象不用太过担心。之所以在网上聊天时出现用堆叠数量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本质上还是因为这样最有效率。打出一连串的“哈”和打出“太好笑了”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但前者只需要一个人按住键盘的h键就好了,后者需要相对更复杂的一套动作。在节奏极快的网络聊天中明显是前者更有优势。

    然而这个优势是有限的,或者说,网上聊天追求的是在同等时间下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数量堆叠的极限其实很低,因为超过一个极限后的数量对人类而言就无所谓了。2,3,4,5个“哈”带来的观感很不一样,但10,11,12个“哈”带来的观感就差不多了,再继续堆叠更是没有意义。

    更何况,任何一个上过小学语文课的人都能意识到,堆叠无论如何都无法表达深层次的感想。4个“哈”和四个字的“太好笑了”表达的情感差不多,但1000个“哈”也比不上一段100字的简短感想。只要人们表达深层次情感和观点的需求仍然存在,正常的语言就永远不会消失。

    同时,现代网络语言中的表情包文化和抽象文化也可以用“同等时间下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这个角度来解释。一张表情可以表达出来一整段话才能解释的感情,很适合快速传递大量信息,只不过单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局限性过大,所以只能在对话中起到辅助作用,无法代替正常对话。抽象文化则是尽可能的简化语言,打出yygq在可比打出阴阳怪气方便的多。但抽象文化的局限性则更大,大家都能理解yygq,但你打出“nzgr”,没有人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你这个人”,“那这个人”还是“你找个人”,句子越复杂,抽象越没有用武之地。

    唯一一个比较诡异的是梗文化。会在日常对话中用到的梗一般没有多少额外的感情,但我们仍然会不自觉的用它们。我个人的观点是“梗”是用来平复语义膨胀带来的影响的。语义膨胀后大多数人找不到新的词来代替原来的感情,所以干脆造出一堆专门用来表达低强度情感的词。这样一来,原本的词又有了最初的意义。举例而言,一个人说“我方了”和“我慌了”表达出来的感情很不一样,前者可能只是游戏剧情往发刀方向走了,后者则真的可能是有事情。

天大教授:

    这件事情上我举双手赞成督工。举报学术不端的最佳人选必然是和导师直接接触的研究生。直接接触必然意味着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高校管理层和校外调查团无法轻易接触的东西。而且,科研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必然是类似手工作业的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由师傅领取所有资源,徒弟在出师前永远是打下手的。这种工作方法导致徒弟和师傅之间必然出现矛盾。诚然不是每一对矛盾都能激化到直接对抗的程度,但这种等级的矛盾总比可能和师傅勾结的第三方势力靠谱。

    某种意义上来说,由高校来检举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就不可能。差的高校不会在意这些问题,好的以及中间的为了保证自己的名声则会尽可能掩盖这种事情。哈佛医学院的皮耶罗.安韦萨愣是凭借心脏干细胞这个骗局拿了一个诺贝尔奖,坑了美帝无数资金,误导了全球无数科学家,最终还是因为影响力太强导致很多人复制他的实验失败才被发现。不是每个学术造假的人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能被人发现,但每个学术造假的人都坑了很多经费骗了很多人。

后记:

    上周末还以为快要追上督工的进度了,结果这周一干期末项目直接把我送走了。好不容易到周末了开始追进度,结果今天的效率不知为何低到爆炸。算了,好歹是写出一期了。

    那么,还是感谢各位看到这里,要是感觉我写的还行的话还请给个赞,有不同观点的还请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先谢过各位了。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