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的学术表达:文本偷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文化

一、 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现代流行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想读这本书。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所以我不能自己总结和评价。这篇文章只是想解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下是豆瓣读物的内容介绍、作者介绍和目录:

内容效度·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选自豆瓣读书)

作者简介  · · · · · ·

美国媒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麻省理工学院媒体比较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主任。其研究核心经历了从1992年的“文本盗猎者”到2006年的“融合文化”再到2009年的“传播性媒介”的转变与递进。其研究路径紧跟新媒介发展的步调,同时也集中反映了西方粉丝研究的三次浪潮。

(选自豆瓣读书)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回到现实中来吧!”:粉丝、盗猎者、游牧者
第二章 文本如何成为现实
第三章 粉丝批评家
第四章 “这不再是一部童话”:性别、文类和《侠胆雄狮》
第五章 页边上的涂写:粉丝读者/粉丝作者
第六章 “欢迎成为双性恋,柯克船长”:耽美与同人写作团体
第七章 “分层的意义”:同人音乐视频和盗猎的诗意性
第八章 “不再是陌生人,我们一同歌唱”:同人音乐、民俗文化和粉丝团体
结论 “在我仅限周末的世界……”:重估粉丝圈

(选自豆瓣读书)

最近的227事件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我突然对粉丝、饭圈、同人这几个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作为一名也曾经参加过饭圈交流的现代流行文化爱好者,我对于粉丝的行为有着或多或少的代入感,也在其中滋生出了许多的疑惑。粉丝与饭圈在现代文化社会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粉丝与作品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粉丝为什么会喜欢创作、欣赏各种形式的同人作品?诸如ao3之类的同人网站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活力?

对于我的种种关于现实的疑问,本书或许没有办法一一解答,毕竟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上世纪的欧美流行文化中的内容,但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当然,我本人也非常好奇作者如何“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去探索粉丝同人文化。说到民族志,那必然离不开田野工作。怎样在粉丝文化这块“田野”上探寻深处的事物?当平日里非主流的亚文化,碰撞上严肃的科研精神与方法,究竟可以擦出怎样的火花?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我也被这种反差感所吸引。

(果然好奇才是我这个懒人的学习动力嘻嘻嘻٩( ˘•ω•˘ ) ۶з)

总之,

我!很!好!奇!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好奇,欢迎点赞评论分享!

也欢迎阅读过的小伙伴们一起交流感想哦~~~

(..•˘_˘•..)认真脸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