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文献】揭秘“穷大方”:为啥越穷越慷慨?

今天刷到一篇有趣又有点反直觉的话题——“穷大方”!就是那个“明明自己兜里没几个子儿,却还大方得要命”的现象。

为什么会“穷大方”?

首先,咱们得知道啥是“稀缺心态”(由资源的真实缺乏或者感知到的资源缺乏所引发的个体需要或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觉得资源不够用,比如钱不够花、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紧急状态”。这种状态下,你是会选择捂紧钱包,还是大方施舍呢?

研究表明,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一方面,资源消耗理论(资源稀缺限制了个体做出慷慨行为的可能性)认为,稀缺会让人变得自私,因为得留着资源给自己用嘛。但另一方面,社会情境理论(资源稀缺的个体由于经常面临生活压力, 导致他们更具有情境主义的认知风格、更依赖他人)又提出,稀缺会让人更慷慨,因为大家都难,得互相帮助才能过得去。这不就矛盾了吗?

穷也要撑场面,面子意识的调节作用

因此本篇文献的研究者,决定从“面子”(当把面子看作是人格特质时, 通常被描述为“脸皮厚”或“脸皮薄”, “脸皮厚”的个体通常有较少的消极情绪, 而“脸皮薄”的人在有不当行为时通常更容易感到丢面子)这个角度入手。没错,就是那个让你在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的“面子”!在心理学里,它更多涉及到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尊。

同时研究者发现,面子意识强的人,在稀缺情境下,反而会更慷慨!为啥呢?因为对他们来说,丢面子可比缺钱更难受!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们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表现出大方的一面。这不就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吗?不过,这次可是有科学依据的哈~

实验探究:随份子、请客吃饭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运用了实验操纵的方法,让一部分人想象自己失业了,穷得叮当响(稀缺组);另一部分人则想象自己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充裕组)。然后,通过情境测验(模拟现实情境来观察个体的行为反应),让他们决定给朋友随多少份子钱,或者请客吃饭选哪个档次的餐厅。

结果竟然是那些想象自己失业的人,如果面子意识强,随的份子钱和选的餐厅档次,跟那些想象自己升职加薪的人差不多!而那些面子意识弱的人,就明显抠门多了。这不就说明,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起了个大大的调节作用嘛!(见图1、图2)

中介分析:挣面子还是护面子?

不过,研究者们还进一步运用了中介效应分析(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探究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研究了这种慷慨行为到底是为了挣面子(Gaining Face),还是为了护面子(Saving Face)。结果发现,稀缺情境下的人们,更多的是为了护面子而慷慨。毕竟,挣面子可以慢慢来,但丢面子那可是瞬间的事儿啊!

思考

所以啊,当再看到有人明明很穷却还大方得很,可别急着笑话人家“打肿脸充胖子”。这是刻在DNA里的高阶生存策略,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用来维护自尊和社会认同。只是千万别把信用卡刷爆,毕竟面子就像内裤,要有但不必逢人就秀,偶尔的”不理智”消费,说不定正在悄悄维系着你那“密密麻麻的自尊”的呢~

参考文献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