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文献】为何“薅羊毛”让我们失去了享受美食的能力?

在这个全民追求 “性价比”、热衷 “薅羊毛” 的时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点了一份有满减优惠的外卖,可吃起来总觉得味道差了点意思;精心挑选了一款打折力度超大的零食,入口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美味。难道是我们的味蕾变得挑剔了?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我们就通过《“羊毛薅尽口味乏”:节俭心态如何影响食物预期享受与体验评估》这篇文献,来探寻一下。

节俭心态是什么?

节俭心态,指的是个体在交易过程中保持谨慎,以最大化资源利用为目标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认知模式。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优惠信息时,节俭心态便悄然启动,驱使我们追求最划算的交易。

节俭心态与食物享受

你可能认为,节俭心态让我省了钱,应该能让我吃得更开心。然而,心理学的研究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在《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表明,节俭心态实际上会降低我们对食物的预期享受和实际体验评估,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羊毛薅尽口味乏”。

研究设计

研究团队通过六项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节俭心态背后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节俭心态的启动会导致个体产生更高的认知资源耗竭,进而降低对食物的预期享受和实际体验。在追求最划算交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比较、计算和权衡,这些认知活动大量消耗了我们的脑力资源,使得我们在享受食物时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节俭心态也是有边界的

当然,节俭心态并非总是带来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当获利成本较低(如直接折扣优惠)或个体接受正念干预时,节俭心态对食物享受的负面影响会被削弱甚至消失。这意味着,在合适的情境下,我们仍然可以享受节俭带来的乐趣,而不必担心“食之无味”。

那如何优雅地“薅羊毛”?

对于企业而言。在推出优惠活动时,企业应考虑降低获利成本,如简化优惠流程、提供辅助计算工具等,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资源耗竭,从而提升他们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与之相反的就是去年双十一淘宝那复杂的优惠机制,人们反而不想去买。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技巧来优化自己的消费体验。比如,在享受美食之前进行短暂的正念冥想,帮助自己从认知资源耗竭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从而更好地品味食物的美味。


节俭与幸福,我们都要!

节俭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节俭心态却可能让我们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错失很多美好。因此,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我们也不妨放慢脚步,用心感受每一份食物带来的幸福感。毕竟,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体验和享受。


参考文献

陈斯允, 熊继伟, 彭凯平. (2025). “羊毛薅尽口味乏”:节俭心态如何影响食物预期享受与体验评估. 心理学报, 57(1), 152-172.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