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翻译】关于DID(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辟谣(上)

谬论:DID(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就是拥有多重人格

辟谣:DID的特征之一的确是存在一种由长期的童年创伤引起的解离部分(人格),这也的确是最为人所知的特征,但这实际上并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病症。因为DID的发生是创伤导致的,它与PTSD(创伤应激障碍)、C-PTSD(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闪回、情绪隔离、梦魇、情绪失调和悲观抑郁具有高相关性。患有DID的个体通常来说也同时患有其它的障碍,包括但不限于情绪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障碍(例如社交焦虑失调症)、人格障碍[例如BPD(边缘型人格障碍)]、进食障碍(例如神经性厌食)或沟通障碍^1

同样的,DID包括一系列的解离症状。自我认同的改变证明了人格的存在,而健忘症(不论是个体的还是人格之间的)昭示着个体对过往创伤的不知情。DID也包括高水平的自我认知障碍(即不知道自己是谁)、去个体化(感知与个体感知脱离,包括情绪、思想、记忆、心理感知、肢体感知或自我认同)、与去真实化(感觉与环境脱节或感觉周围世界是虚假的)。患有DID的个体也同时可能体验恍惚、知觉障碍与躯体化症状。前者的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或感知能力降低;次者表现为感觉周围的声音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后者表现为对情绪压力的身体表现,例如肚子痛、头痛或关节疼痛(Dell,2006)^2。总而言之,DID与解离症状的关联性实在是太强了,强到对DID的诊断证明会直接令对其它解离障碍的诊断过程显得不必要。

患有DID的个体也经常在单纯的内部认同记忆缺失之外存在各种各样的记忆问题。他们可能会突然“听见”某种起初不被听懂的,来自于其它人格的“声音”。他们经常会做或说一些本不准备做或说的事或话语,或有以某种特定方式做某事的强烈欲望;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单独作为其它人格存在或处于某种可以控制身体的情况下或正在向主导身体的部分施加影响的证据。同样地,患有DID的个体也可能因为有来源于其它人格的想法或情感而感觉自己不再像自己。他们的技能、知识和能力也都可能发生波动。这些个体也很有可能找到失去记忆的整局,例如突然出现在自己附近的特殊物体或者与突然与某个自己并不相识的个体接触(Dell,2006)^2(译者注:通俗的说,就是“断片了”)。因此,很多个体甚至认为自己陷入了失心疯。绝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设法藏起自己的症状,像周围的人那样生活,沉默着忍受折磨。不幸的是,这并不总是有效可行的。超过70%的DID患者都曾尝试过自杀,而自伤也是经常的(APA,2013)^1。

 

谬误:人格只是自主过剩的产物/有名字的情绪/幻想朋友(译者注:其实幻想朋友叫Tulpa来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下)

辟谣:人格是被解离的主体,他们彼此间可能会有极大的区别,他们可以有独特的名字、年龄、性别认同、记忆、能力、技能与三观,甚至会出现区别于身体的人种乃至种族(Hart Nijenuis &Steele,2006)^3。他们可以患有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刺激反应,这些差异包括但不限于:视觉能力、药物反应、过敏反应、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的血糖浓度、心跳速度、血压读数、皮肤电反应、肌肉紧绷的程度、左右利手、免疫系统运作、脑电图与脑诱发电位反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激活、脑激活与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区域血流量(过激床上和分离研究学会,2011)^4。上述情况都是可能发生的,因为许多生理功能的运转与心理水平、神经作用和激素水平高度相关。

没有人可以选择是否有人格或他们的人格是怎样的。人格的出现完全是无意识行为并且是思想、记忆、情感、习得行为与个体特征整合失败的结果(Hart, Nijenuis, & Steele, 2006)^3。这不是幻想。文学创作者或创建人物的人有时会觉得他们并不能真正决定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或甚至可能可以幻想和笔下角色的对话,但这依然与人格作为独立个体进行独立行为不同,多数人格有其独特的自我认同。就算一个个体有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控制其它人格的行为,这个人格本身是无法被控制的。所以对于患有DID的主体,人格之间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内部认同遗忘(APA,2013)^1。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人格并不是完全的毫无关联的人。一个患有DID的人类只有一具身体、一个大脑。人格之间解离的厚障壁并不是真正强制性的,知识、记忆、技能、习得行为与喜好都可能从中渗入。同时,基于相同的潜在要素,人格之间也可能具有很多共同点。治愈DID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帮助个体们意识到,出现在同一系统(译者注:系统指出现在同一具身体中人格的集合。)中的人格事实上经历了相同的创伤,因此他们都对身体的一举一动负责,他们的一切意见和需要的重要性都是平等的,并且他们必须合作以维持身体的运转与,存活。

 

谬论:患有DID的个体对其它人格的出现毫不知情

辟谣:事实上,知道其它人格的存在、听见其它人格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至少一个人格的行为动作对于DID患者来说是十分正常的(Dell,2006)^2。许多患有DID的个体从孩提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一些人格出现的标志了。他们可能曾意识到自己“里面包含了”其它“人”或认识他们的其它人格,但最后随着增长发现这并不正常所以选择了忽视、遗忘或拒绝承认这种现实。许多DID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记忆是并不可靠的,因为他们经常发现自己遗忘自己已经做过的事,并且有时表现得不像自己的同时无法停止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DID患者来说,听到人格的声音却无法理解,或听到后却认为这隐约是某种精神错乱的信号。有时,DID患者会从自己逐渐越来越明显的解离症状中察觉到自己所患的解离障碍,此时被诊断出患有DID的个体将会真正意识到这个现实。

 

谬论:患有DID的个体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人格们做了什么并且永远无法与之交流

辟谣:就算所有DID患者都会经历某种程度上的对人格的遗忘,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可以与至少一些人格共同处于一种意识共存的状态。意识共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同时保留对彼此和外界世界的认知的能力。至于内部的沟通,95%的患者提到听见孩童声音,90%的患者提到听见迫害者的声音,89%听到各种声音之间彼此争吵,95%听到声音对他们生活活动的评价。最少见的情况就是个体可以在听见人格声音的同时在看外界景物时看到这些人格形象在视网膜上的投射(Dell,2006)^2。所有这些例子都指出,人格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并不为零。许多DID患者都会习得在内部与人格们对话,这是一个被称为“听见”的内部信息传递过程,即患者们可以,以某种方式了解到他们的人格希望表达的意思,有的也可以体验到因人格的话语经由无意识传达而导致的一种并不来源于自己的想法。有一些患者可以通过内部象征物(通常被称为“内部世界”或“里世界”)“看到”或“听到”他们的人格(Hart, Nijenuis, & Steele, 2006)^3。就算是鲜少有内部沟通的患者,也可以通过留下便签、拜托可靠的外界第三方(例如咨询师)或者日记等形式来达到信息的传递。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其它特定解离性障碍一型(OSDD-1)的患者通常不会遗忘其它人格的行为。这也是区分DID和OSDD时主要的要点之一。

 

谬论:DID是十分明显的,并且我们很容易识别患有DID的人

辟谣:事实上只有约5%~6%的DID患者是过度受解离障碍影响的。剩余的DID患者群体事实上是很难从日常行为中被判断患有该解离症的。他们身边的人更有可能认为他们有情绪障碍(例如双向情感障碍或抑郁障碍)、人格障碍(例如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其它解离性障碍(例如其它特殊类型的解离性障碍或游离性遗忘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转换性障碍、癫痫症、强迫症、妄想症或认知障碍(APA,2013)^1。

 

谬论:DID只能由儿童经历的严重虐待导致。

辟谣:DID是由持久重复的童年创伤导致的。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符合这项标准并且实际上是DID最普遍的成因——九成的DID患者都在年少时曾有过被虐待或被忽视的经历。不论如何,其它形式的与DID相关的幼年创伤也包括重复多次的手术过程、战争、人口买卖和恐怖主义(APA,2013)^1,混乱型依恋模式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