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个人学术笔记26]

前言:本日记仅记录认知科学领域中个人认为部分有趣和重要的文章及个人见解,技术分享,以及一些学术界的轶事和新闻等。所涉及文章的摘要或部分文摘均为机翻。本学术日记仅供个人学习记录与随缘分享,不具有任何解释和科普责任,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或讨论,也接受私信(但不负责回答包你满意)。本专栏不求流量,与本人其他作品无关,随缘更新。本文仅在bilibili发布,若无说明其他任何地方均为非授权转载。

1.

  • Neural substrates of parallel devaluation-sensitive and devaluation-insensitive Pavlovian learning in humans (2023)

  •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将学习任务与人类的结果贬值、眼动追踪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相结合,区分参与学习和编码对结果值变化敏感的巴甫洛夫联想的大脑区域和对这些变化不敏感的大脑区域。与理论预期相反,腹侧纹状体和核下扣带中与奖励预测错误相关的体素似乎对贬值敏感。此外,对状态预测误差进行编码的区域似乎对贬值不敏感。我们还可以将编码关于结果味觉同一性的预测的区域与关于预期空间位置的预测区分开来。编码关于味觉认同的预测的区域似乎对贬值敏感,而编码关于结果的空间位置的预测的地区似乎对贬值不敏感。这些发现表明,大脑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联想机制,并有助于确定贬值敏感和不敏感条件行为平行表达的假定神经相关性

  •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747-5

出色的一篇研究,为长期以来关于联想学习的矛盾发现提供了新证据,即MB/MFRL与RPE与习惯和目标行为与线索RL的关系。作者通过人类食物巴甫洛夫范式研究了已经确立的两个独立PE系统RPE和SPE,分别基于改编的RW和SPE原文模型。范式中被试可以真的获得食物。作者在单变量/MVPA fMRI中使用了不常见的眼动追踪,通过瞳孔扩张和预期凝视方向来分别表征RPE和SPE的学习反应和贬值模式,并还将RT作为关键行为指标(RT还用于验证大脑行为相关性)。通过结合BOLD和PE反应分别确定了RPE和SPE的3/4个ROI以及一个综合的一级GLM,从而进一步确定贬值敏感性。结果为两个PE系统确立了内侧和外侧脑区系统,以及中脑的参与,重要的是同时补充了RPE和SPE文献,尤其是发现SPE编码嗜好和空间特征两种属性以及不同的贬值敏感性,以及RPE系统的贬值敏感性,表明RPE中并行RL模型的存在,并由腹侧纹状体和中脑分别支持,这可能有助于习惯性行为的新模型以及解释巴PIT等线索RL的机制。不过fMRI方法仍不尽人意,并且被试被指示要主动有意对线索做出预测。这些结果未来应当在小鼠的细胞水平验证,尤其是不同RPE模型的可能差异。

2.

  • Brain-inspired bodily self-perception model for robot rubber hand illusion (2023)

  • 身体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感知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一个核心问题是像橡胶手错觉(RHI)这样的身体错觉是如何发生的。现有的理论模型仍然缺乏从连接主义角度的令人满意的计算解释,特别是对于大脑如何编码身体感知并从神经元相互作用中产生幻觉。此外,残疾实验的整合也被忽视了。在这里,我们整合了身体自我意识的生物学发现,提出了一个受大脑启发的身体自我感知模型,通过该模型,在没有任何监督信号的情况下自主构建身体自我的感知。我们在iCub人形机器人和模拟环境上进行了六次RHI实验和一次残疾实验,成功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复制生物实验中猴子的行为和神经数据,而且可以在神经元水平上合理地解释RHI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有助于揭示RHI的潜在机制。

  • https://doi.org/10.1016/j.patter.2023.100888

用相关脑区启发的身体自我感知无监督SNN模型+机器人研究橡胶手错觉,使用猕猴改编的范式,因而使用本体感觉+视觉做出决策而不是触觉,通过操纵视觉信息的偏移程度从而控制本体感受控制。基于STDP和先验权重设置的SNN模型在实验前用机器人直接使用视觉无监督方式用控制条件范式直接训练出本体感受,并表现出权重的EI调整。结果可以从神经元和网络级别解释RHI的神经计算机制,并拟合真实生物数据。作者提出了六个实验,包括本体感觉漂移,本体感觉精度,外观替换和异步实验,仅本体感觉和仅视觉实验,消融实验,尤其是消融实验结果突出了TPJ和上游AI作为RHI多模态整合的关键脑区,并表现出整合和分离神经元两种属性,其活动随视觉信息的可用性降低而降低,从而表现出更低水平的多模态整合和本体感受精度。总的来说是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但作者似乎试图夸大结果,所提出的模型实际上相对于生物现实很是简单(可以说是狭隘地调整到RHI现象而不考虑全脑机制,至少完全基于皮层且未涉及额叶就很可疑),范式也很简单,并且模型很依赖先验设置,几乎不能对人类的RHI得出什么有效结论,尽管作者定性比较了不同模型并SOTA,但我不认为本模型相对于PC和贝叶斯理论有什么绝对性的优势,尤其是专注于复现RHI的现象学结果而使模型缺乏预测和理论解释如本体知觉意识,并且还未能在网络级别做出更多分析。

3.

  • Conceptual structure coheres in human cognition but not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2023)

  • 语言的神经网络模型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开发有关思想和大脑中概念表征的假设的工具。多年来,这种使用涉及提取单词的向量空间表示,并使用这些单词之间的距离来预测或理解人类在各种语义任务中的行为。然而,在当代语言模型中,可以使用与人类参与者常用的方法几乎相同的方法来询问概念表示的潜在结构。目前的工作使用从认知心理学借用的三种常用技术来估计和比较人类和著名的大型语言模型(GPT-3 的达芬奇变体)的词汇语义结构。在人类中,我们表明概念结构对于文化、语言和估计方法的差异具有鲁棒性。从LLM行为估计的结构虽然与从人类行为估计的结构相当一致,但更多地依赖于用于生成行为响应的特定任务——在三个任务中由完全相同的模型生成的响应产生对概念结构的估计,其一致性较低与人类结构估计相比。结果表明,当代LLM所固有的知识可能与人类认知不同的一种重要方式。

  • https://aclanthology.org/2023.emnlp-main.47

  • Unraveling lexical semantics in the brain: Comparing internal, external, and hybrid language models (2023)

  • 为了解释人脑是如何表达和组织意义的,多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计算语言模型,这些模型的基本计算原理和构建模型所基于的语言样本各不相同。然而,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捕捉到词汇语义的神经编码仍然难以捉摸。我们使用表征相似性分析(RSA)来评估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型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单词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应:基于外部语料库的word2vec模型、内部自由单词关联模型和混合概念网模型。使用三个模型中计算的单词关系构建语义网络,并通过社区检测程序选择实验刺激。在社区、范例和单词节点级别比较语言模型和神经反应之间的相似模式,以探索潜在的层次语义结构。我们发现,用内部模型计算的语义关系提供了最接近神经激活模式的近似值,而外部模型也没有捕捉到神经反应。与范例和节点水平相比,社区水平的RSA表现出最广泛的大脑区域参与,参与对语义处理至关重要的区域,包括角回、额上回和前颞叶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强调了大脑中的多维语义组织,与在文本语料库上训练的外部模型相比,对单词联想等多种模式敏感的内部模型更能捕捉到这种组织。

  • https://doi.org/10.1002/hbm.26546

两篇文章分别主要从AI和人类角度表明AI的语义表征与人类不符且缺乏生物合理性。尤其是第二篇直接从神经层面比较了这一领域长期争论中的竞争理论,并表明人类的语义联想模型的优越性和基于语料库的分布式模型的生物差异,验证了左颞顶叶枕网络的关键作用,但结果不排除基于Transformer或其他词义关系表征方法。第一篇则偏向行为演示,通过特征列举,三元比较和成对相似性三个任务在工具和爬行动物两类概念上测量了人类和LLM的概念结构,并表明人类概念结构在不同语言问文化和任务中的稳健性,即使是LLM也未能捕捉人类知识表征结构,并且强烈依赖语境从而表现出不稳定性。这些结果实际上否定了先前一些很天真的试图证明LLM与人类语义认知相似性的工作(尤其是依赖词表征的)。

4.

  • GluD1 binds GABA and controls inhibitory plasticity (2023)

  •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快速突触神经传递主要依赖于驱动神经元兴奋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和负责神经元抑制的A型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s)。然而,作为iGluR家族成员的GluD1受体同时存在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GluD1激活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抑制性神经传递尚不清楚。在这里,结合生物化学、结构和功能分析,我们证明GluD1结合GABA,这是iGluRs前所未有的特征。GluD1激活通过依赖于跨突触锚定的非离子性机制,在成年小鼠海马中产生GABA能突触电流的长期增强。GluD1作为控制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GABA受体的鉴定挑战了谷氨酸能受体和GABA能受体之间的经典二分法。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3406

方法范例。报告了δ受体的一个关键发现,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意义。GluD1在功能上是GABA能的,但结构上是谷氨酸能的,海马SLM和CA1中作为活性配体可与GABA结合驱动并延长非离子型GABA能抑制性可塑性和部分结构可塑性。如果结果可靠那么未来可塑性和计算建模研究将受很大影响,尽管只设计一个谷氨酸亚型受体。应当说这种发现今天才被挖掘实在说明大多数工作都太理所当然。期待未来更多的电生理结果。

5.

  • Disentangling Fact from Grid Cell Fiction in Trained Deep Path Integrators (2023)

  • 对基于深度学习的网格细胞模型的研究表明,网格细胞一般且稳健地产生于优化网络以进行路径积分,即通过积分自速度信号来跟踪自己的空间位置。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对这一路径集成假说提出了质疑,因为我们表明,经过训练进行路径集成的深度神经网络几乎总是这样做,但除非研究人员通过与路径集成无关的机制单独插入,否则几乎永远不会学习类似网格的调谐。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重申了证实这些见解的关键证据,然后阐述了其中一篇路径整合假设论文的作者的回应。首先,我们表明,回应误解了我们的工作,间接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其次,我们在经过训练的深度路径积分器中评估了响应的首选“网格细胞起源的统一理论”,并表明它充其量只是“偶尔的暗示”,而不是准确或全面的。最后,我们考虑了为什么通过深度网络中活动的回归来预测生物神经活动来评估模型质量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 https://arxiv.org/abs/2312.03954

Ila Rani Fiete又一篇反驳Surya Ganguli的文章。文中讨论了为什么网格细胞的路径集成假说,统一理论和RNN方法论是错误的。作者的批评相当直接:“统一理论“不是路径集成的理论,也不是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理论,更不是为路径集成训练的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学习动力学的理论。“统一理论”是有监督目标的傅立叶结构理论。作者强调了深层网络中网格状调整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缺乏生理合理性的监督目标的手动选择(例如读出函数),且仅靠路径集成是不够的,必须添加不相关的特殊成分才能获得网格细胞,并且基于DNN的神经回归方法提供的更高维基函数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和无效的泛化,犀利地指出先前网格细胞相关理论和模型中很多假设实际缺乏生物合理性(不止网格细胞,有多少研究都是拿来ANN瞎几把用),观察到的模式更多的是定制学习环境的结果,而不是网络学习能力的内在特征。作者另一篇文章证明自监督方法可以实现网络中网格细胞的自然涌现。

6.

  • Macroscopic resting-state brain dynamics are best described by linear models (2023)

  • 通常假设大型神经元网络表现出大量的非线性行为。在这里,我们通过利用通过颅内脑电图测量局部场电位和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测量全脑血氧水平依赖性脑活动得出的数学模型来挑战这一假设。我们使用最先进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家族来描述700名人类连接体项目参与者和122名恢复主动记忆项目参与者的自发静息状态活动。我们发现,线性自回归模型在两种数据类型和三个性能指标上都提供了最佳拟合:预测能力、计算复杂性和模型无法解释的残差动力学程度。为了解释这一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微观非线性动力学可以被与宏观动力学相关的四个因素抵消或掩盖:空间和时间上的平均值,这是聚集的宏观大脑活动所固有的,以及观测噪声和有限的数据样本,这源于技术限制。因此,我们认为,更容易解释的线性模型可以忠实地描述静息状态下的宏观大脑动力学。

  •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3-01117-y

非常重要且略大胆的文章,讨论关于神经动力学的基本假设,其结论影响当前和未来计算神经学的几乎所有建模范式,尤其是主导的NMM和当前流行的ANN。作者从建模这一相当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挑战了传统的非线性建模,发现了宏观测量的四种特征可以几乎忽略微观尺度上的非线性动力学(空间和时间上的平均值、观测噪声和有限数据样本),从而可以将微观非线性动力学转化为宏观线性,比较了零模型与4类线性和6类非线性的性能(作者分类),并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在实践中寻找和验证最佳拟合模型的理论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突出了时序动力学的重要性,并发现了时变rsfMRI的结构功能异质性,以及显式HRF成分的缺点,这体现了最近关于fMRI机制的几项研究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然而尽管作者试图与本体论问题分离,但本文结论实际上会影响大多科学实践,毕竟研究方法会深刻影响研究结论和理论的建立,在多大程度上这种本体性质发生变化的简单线性描述可以得出可靠的科学结论必须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考虑到微观和宏观动力学的关系很难分离(如一些综合建模场景或fMRI的微观电生理机制),必须阐明这种线性建模对于神经,认知机制和临床的不同意义和还原论属性,计算神经学必须警惕AI界的以拟合或预测精度等性能指标为衡量标准的SOTA病(尤其是在定义预测上的巨大操纵空间),即使是预测性能也必须考虑情境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如doi.org/10.1038/s42256-023-00753-y)

7.

  • Modeling Recognition Memory with Predictive Coding and Hopfield Networks (2023)

  • 联想记忆(AM)和识别记忆(RM)是人类和机器认知的基础。RM指的是识别刺激是否以前见过,或者是否新颖的能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海马体(AM)等区域也与RM有关。受大脑中重复抑制的启发,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的RM方法,其中模型通过调整能量函数来学习。我们将这种基于能量的方法应用于Hopfield网络(HN)和预测编码网络(PCN)。我们的模拟表明,PCN在RM任务中优于HN,尤其是在相关模式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还统一了RM中对HN和PCN的理论理解,揭示了两者都执行度量学习。这一理论对于解释PCN在处理相关数据方面的卓越性能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PCN在其度量学习中采用了统计白化步骤,从而细化了熟悉刺激和新刺激之间的区别。总的来说,PCN的卓越性能,以及其电路实现中与重复抑制匹配的独特错误神经元,为大脑在已知也支持AM的网络架构中如何执行RM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gzFuhvumGn

一篇角度新颖的类脑智能的海报,对双方都有价值。结果为PC提供了计算见解,表明局部计算的PCN的递归权重所编码的逆协方差的重要性,并为PC对记忆/记忆检索的贡献提供了计算证据,以及补充了联想记忆理论在记忆检索中的机制。这种基于能量的计算框架潜力很大。因为没有细节尚不能给出具体评估。

8.

  • The neuronal implementation of representational geometry in primate prefrontal cortex (2023)

  • 现代神经科学已经见证了群体学说的兴起,该学说使用活动空间中的几何结构来表示认知变量。然而,表示几何并不能解释单个神经元如何实现这些表示。利用稀疏编码的原理,我们提出了一个框架,将表征几何体分解为保留与单个神经元连接的生物可解释组件。应用于灵长类动物PFC在有干扰的WM任务中的细胞外记录,所识别的成分揭示了混乱和顺序的记忆表征,包括分心后记忆内容的恢复,这些信号被传统分析所掩盖。每个成分都由具有不同尖峰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的神经元的小亚群贡献。建模表明,这种稀疏的实现得到了PFC等循环连接电路的支持。神经元实现的观点将表征几何结构与其细胞成分联系起来,为神经系统如何编码和处理信息提供了机制上的见解。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h8685

一篇做出多个贡献的基于模拟的计算神经研究。通过WM任务探索了群体编码中的冷门但关键的问题以弥合细胞和群体水平机制的差异,并整合或补充描述了几种关键编码机制/性质,如混合选择性,稀疏编码+(PFC中的)反馈,神经表征的生物实现,群体编码在抽象认知中的机制,以及WM中群体动力学的机制。使用节选自先前钨电极记录的两只恒河猴PFC中的467个单细胞胞外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SCA的框架,将表征几何维度与相关神经亚群联系起来,以桥接表征和生理机制。结果强调了SCA在某些情况下的优势,表明稀疏群体编码对任务信息的特化和局部编码(通过三个独立亚群实现跨时期编码的不均匀的WM表征需要通过神经元交流来避免干扰)。此外,关于WM维持的结果也具有启发意义,其序列表征动力学与先前研究相符,且作者强调了(干扰)情境的重要性,PFC读出神经元针对每个行为情境中的准确性而优化的,而不是针对任务时期的稳定性,鉴于本文的出发角度和结果(群体编码+RNN建模+类STDP动态表征性质),这些以及其它结果可以为WM维持理论提供新见解。未来应当结合群体内或群体间的电路机制,并需要进一步解决稀疏编码和表征的相关争论

9.

  • 许多离线记忆巩固理论认为,在显著的感官体验中被激活的神经元模式将被忠实地重新激活,从而稳定模式1,2。然而,感觉诱发模式并不稳定,而是在重复体验中漂移3,4,5,6。在这里,为了研究再激活和感觉表征漂移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小鼠侧视觉皮层中数千个兴奋性神经元的钙活动进行了成像。在视觉刺激后的一分钟内,我们观察到短暂的、刺激特异性的再激活,通常伴随着海马尖锐的波纹。在之前的刺激过程中,刺激特异性的再激活被局部皮层沉默所消除。会话早期的反应系统地不同于先前刺激引起的模式——它们更类似于未来的刺激反应模式,从而预测了日内和跨日的表征漂移。特别是,与刺激反应模式相比,按比例或多或少参与早期刺激再激活的神经元分别逐渐增加或减少其未来的刺激反应。事实上,我们可以仅使用再激活的速率和内容来准确预测刺激反应的未来变化以及对不同刺激的反应的分离。因此,再激活可能有助于感觉皮层反应模式的逐渐漂移和分离,从而增强感觉辨别7。

  • Cortical reactivations predict future sensory responses (2023)

方法范例。一个定义清晰的问题,即重激活与表征漂移的关系。使用病毒转染固定小鼠被动观看过程中的大规模视觉皮层谷氨酸能细胞的宽场双光子钙成像记录(包括另一组记录CA1 SWR小鼠),其中成像过程中的一分钟间隔允许离线重激活,并使用光遗传激活的PV IN抑制验证了预激活神经元的重要性。结果体现了表征的快速显著变化,并且表现出两种惊人模式,包括对两种视觉刺激反应的逐渐正交化和成像早期重激活对晚期刺激反应模式的预测。结果再次暗示表征漂移的潜在认知作用。作者使用前馈输入流形变化与可塑性作为潜在解释,这与最近的观点相符(Micou & O’Leary, 2023)。未来应使用电生理方法继续验证和探讨重放的作用和区别,以及在记忆包括运动学习表征中的潜在差异,以及不同神经元亚型的贡献。

10.

期盼已久的BMJ圣诞节特刊,有两篇比较有意思的文章(我没修改啊原文真的就是CIA档案的风格啊):

  • Projecting complete redaction of clinical trial protocols (RAPTURE): redacted cross sectional study (2023)

  • 目的描述临床试验中的编辑,并估计所有方案完全删除的时间(RAPTURE)。

  • 设计修正横截面研究。

  • 设定2010年1月1日至██████████████.

  • 参与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

  • 主要成果措施█████ ████████ ██████████████ ██████ ██████████ ████████ ████████ ██████████ ███████████ ████████████ ████████████ ████████████████████████ ██████████████████

  • 后果████████████████████符合纳入标准,268个(56.7%)研究方案可用且可访问。协议中的编辑率从2010年的0增加到2021年的60.8%(P<0.001)。数据编辑的程度也有所增加,行业资助试验的平均累积编辑从2010年为0增加到了2021年的3.5页(P<0.001。Redactions主要出现在████████赞助试验,大多发生在统计设计中。

  • 结论本研究强调了协议编辑的增加,并预测,██████████████████████████████████████████将在2073年至2136年间进行完全编辑。编辑的合法理由可能███找到。为了保持科学的完整性,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来反对协议编辑。

  • 可用性本文经过部分编辑,但为了███████████,在补充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个没有任何修订的版本。

这是一篇评论:

  • 尊敬的编辑

  • 巴拉班及其同事的诙谐文章描述了在医学期刊上发表时正在编辑的协议日益恶化的流行情况。他们解释说,编辑的主要借口是担心发布商业敏感信息或商标知识产权。

  • 在英国,这一问题进一步发展——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健康研究局(HRA)可能会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信息自由法》关于披露临床试验方案的请求。

  • HRA将协议定义为:“对您的研究的完整描述。它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团队的手册,以确保遵守所述方法。”(1)HRA提供了一些协议开发工具和模板,这些工具和模板不寻求商业敏感信息。

  • 根据《信息自由法》,我要求HRA查看██████████’s NextCOVE疫苗试验(2)。HRA甚至拒绝提供经过编辑的版本,因为它包含“关于产品开发计划的详细和具体信息……这些信息不公开,具有重大商业价值”,并且这些信息属于《信息自由法》第43(1)条和第43(2)条的范围。

  • 提高透明度的一个方法是伦理委员会规定试验方案将公开。赞助商可以决定是否在本文件中包含商业敏感信息。

  • https://doi.org/10.1136/bmj-2023-077329

  • Efficacy of cola ingestion for oesophageal food bolus impaction: open 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23)

  • 目的探讨可乐治疗完全性食管食物团嵌塞的疗效和安全性。

  • 设计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 在2019年12月22日至2022年6月16日期间,为荷兰五家二级和三级医院设立急诊科。

  • 参与者51名成年人出现完全的食道食物团嵌塞,定义为进食后突然无法通过唾液。摄入含有骨头的肉类的患者,以及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类为IV或更高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 干预措施干预组中的28名患者被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喝25毫升的可乐,最大总容量为200毫升。对照组中的23名患者等待自主通过。在任何一组中,如果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则按照现行指南进行内镜下切除:完全梗阻患者在6小时内切除,部分梗阻患者在24小时内切除。在症状完全缓解的情况下,需要选择性诊断性内窥镜检查。

  • 主要结果测量患者报告的食道食物团阻塞的改善(即完全和部分通过的总和),以及完全通过的评估。次要结果是任何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

  • 结果可乐对改善食物团阻塞没有显著作用(17/28(61%)干预组vs 14/23(61%)对照组;比值比1.00,95%置信区间0.33比3.1;相对风险降低0.0,95%置信区间−0.55至0.36;P> 0.99)。干预组报告完全传代的频率更高,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12/28(43%)干预组vs 8/23(35%)对照组;比值比1.4(0.45比4.4);相对风险降低−0.23(−1.5至0.39);P=0.58),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然而,干预组中有6名(21%)患者在饮用可乐后出现暂时不适。

  • 结论在本研究中,饮用可乐并没有导致更高的食管食物团嵌塞改善率。考虑到治疗组中没有不良事件,治疗后也有一些缓解事件,可乐可能被视为一线治疗,但不应推迟任何内镜治疗计划。

  • 试验注册荷兰试验注册中心(目前为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NL8312。

  • https://doi.org/10.1136/bmj-2023-077294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