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关于meta分析模型选择的方法学论文。
偶然间,我看到这样一篇meta分析:
1) 共有5篇纳入文献,但森林图显示,每个结局指标都只有2个研究。
2) 研究间的异质性都很大,但作者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
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不是乱来吗?为了得到显著结果,不顾极为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乱用固定效应模型。
正当我准备公开“批判”这篇文献的时候,一个念头阻止了我:要不先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为什么用固定效应模型。
于是,我翻阅了该文献对模型选择的说明。作者只简单的描述道:统计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所幸的是,作者引用了参考文献,于是我又找到了这篇文献的全文。关于meta分析的模型选择,Tufanaru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以统计推断的目的为依据,选择模型。
其实,这是一篇2015年发表的方法学论文。可是,该文献对模型选择的介绍,在学术圈鲜有传播(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因此,我也就认为这是新观点。
在“以统计推断的目的”这基础上,他们制定了meta分析模型选择的决策指导,包括以下标准:1 若是做归纳总结,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如果只是展示纳入文献的结果,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meta分析大多是要做归纳总结的,建议默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
2 固定效应模型适合纳入文献少的情况,5篇文献以下,建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需要有足够的文献才能做归纳总结)。
3 模型的选择应该考虑异质性,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假定的是纳入研究评估的是单个真实的潜在影响。如果不能证明研究间同质,考虑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4 相似地,固定效应模型反映的是一个总体,而随机效应模型假定纳入研究来自多个总体,评估效应值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如果不能明确纳入研究来源同一总体,建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5 当某个研究的样本量明显大于1个或多个小样本研究时,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作者还画了一个决策流程图。
根据这个流程图以及上述模型选择的标准,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开头提到的那篇meta分析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合并了。
可是,Tufanaru等人也说明了,模型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考量的过程。在我看来,异质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别是临床、方法学异质性,我更倾向于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你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如有meta分析的问题,欢迎留言或加好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