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1954—),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师自20世纪70年代初步入中医之门,80年代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从事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经方医学经典挖掘、临床应用、流派研究等工作,以经方方证与仲景药证为研究重点。21世纪以来,还致力于经方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与普及推广工作,所创办的“黄煌经方沙龙(http://www.hhjfsl.com)”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方医学网络学术平台。其代表性著作有《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药证与经方》《医案助读》《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名中医论方药》《经方100首》《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经方论剑录》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黄师出生于江阴,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问业于苏南朱氏伤寒大家朱莘农的两大弟子邢鹂江和夏奕钧先生。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班,攻读中医各家学说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中医各家学说》,后又曾出任《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先后两次赴日本学习老年医学及比较传统医学,留学期间深入学习日本汉方医学,并于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江阴人杰地灵,历代名医辈出。在黄师的成长过程中,经方家曹颖甫无疑是前面的一把火炬,指引并激励着他前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心齐,民性刚,肯攀登,争一流”的十二字江阴精神,是黄师锐意进取、求真务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
朱莘农擅长应用“咽诊”与“脐诊”,朱派伤寒医家非常强调客观指征,常按压脐腹和察舌探咽后断言“此人要吃桂枝!”“此人要吃黄连!”“此人是桂甘龙牡汤证!”这种药—人相应、方—人相应的思路,以及朱氏“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证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的名言,对黄师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兴起“中医多学科研究”的热潮,多学科研究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时间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黄师深切地感觉到这种多学科的研究思路离中医治病救人的目标太遥远,指导不了临床实践,而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牵强附会的诠释,也解决不了临床实际问题。经过反思,感到中医要有一种求实的态度,要重视临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得出“学问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我们做学问的,一定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的结论,之后果断舍弃了这一研究道路。
早在学徒时期,黄师手抄名医医案,用实习日记的形式整理名老中医的经验,从医案开始步入中医之林,体会到医案的阅读与研究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随着对医案研究的深入,认识到医案虽不是医学论著,但提供了一些详要的临床事实资料,是来自临床实践的思考和训练,有相应的处理技巧和经验借鉴。针对学者很多时候面对医案茫然无得,黄师将自己习读医案、整理医案、研究医案的经验编著成《医案助读》。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阅读的辅导性专著,于1987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派林立,黄师从中医各家学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感悟到,面对历史上众多的名医及其学说,若不作比较分类,寻找其中的联系及差异,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各家学说,也影响了各家学说及经验的推广利用。故黄师对中医各家学说采用比类分析的研究方法,编著成《中医临床传统流派》一书,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对历史上代表性比较强的学术流派进行了理性的梳理,介绍各个学术流派的学术特点、代表人物及其擅长经验,并附录代表性的研究文章。其中经方医家的群体特性表现为直率朴实、特立独行、求真务实、直抒己见,他们言必有征而少凭空臆测之论,方药精炼、疗效卓著且胆识过人。在对中医群体与历代名医的研究中,黄师把中医人分为四大类:即文化型、江湖型、商贾型与学者型。老师较为推崇和敬仰的经方医家有徐灵胎、舒驰远、陈修园、曹颖甫、范文虎、胡希恕、岳美中及日本的吉益东洞、矢数道明等,认为他们是“疾医”,他们代表着中医药的灵魂和希望,黄师也以自己成长为一个学者型中医而自豪。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经验性超强的临床学问,黄师非常注重临床,从医以来无论是读书学习、教书授徒,还是撰文著书,拟定的目标就是治病,唯效以求,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以“不求其全,但求其真,择善而从,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确定了以注重疗效的经方作为自己的事业领域。1989年10月,受国家教委的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研修老年医学1年。之前黄师就通过富士川游的《日本医学史》等书籍对日本医学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又认真阅读并大段摘抄过古方派鼻祖吉益东洞先生的《药征》。吉益东洞发现了李朱医学存在的理论缺陷,看到了张仲景医学中蕴含的精华而决意复兴张仲景古医学。吉益氏推崇古医学而擅用古方,他排斥空论,唯求实见,提倡方证相对,擅长腹诊,为日本古方派开宗立派。研修期间,黄师有机会与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家坂口弘、中田敬吾及细野八郎等人交往,与日本汉方求实思想产生了共鸣,系统深人地学习日本汉方的医学思想和诊疗技能,对日本汉方医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翻译了近代日本汉方三巨头之一的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讲》。黄师赞赏日本汉方界对汉方的精深研究,但也指出其存在不够灵活的缺陷,提出了“日本汉方是不变的经方,中国经方是可变的古方”的观点。日本一贯堂森道伯先生所创建的体质观将人的体质与疾病趋向和方药倾向结合起来的思路给了黄师构建经方体质学说这一基础体系的很大的启示及信心。在细野诊疗所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黄师在《汉方的十大家族》讲座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方族和药人的概念,大胆地用药物名来命名体质。比如“桂枝类方”“柴胡类方”“桂枝体质”“柴胡体质”等,并提出了附子脉、桂枝舌等具体药证,后来《汉方的十大家族》讲稿修订为《中医十大类方》出版。朱氏伤寒是黄师关注体质的发轫,任教期间他又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体质辨治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黄师结合《伤寒杂病论》中的大量体质诊疗论述,开始揣摩并总结各类形貌神态、各种心理偏向的患者在辨证用药上的异同,诊疗的思路由侧重对病分型论治转向了重视辨体质施治,并不断地在临床进行验证观察、总结补充。当黄师接触到日本一贯堂体质学说后,更加坚定了所选择的临床研究方向。
黄师在中医学的史学研究中常强调断代研究方法,认为中医学是一部史。提出要想客观、清晰地认识“她”,必须把“她”放到历史长河中去,将古代各位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放在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学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习俗及其社会心理在中医学里多少都会有所折射。因此,有时要将中医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阶段去认识,从而得出中医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中医药形态的结论。汉唐时代是中医学的经验化时期,宋代是中医学经验的整理时期,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的杂学化时期,明代是中医学的理学化时期,明末清初是中医学的复兴时期,晚清是中医学的庸俗化时期,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医又进入了市场化、现代化交错更迭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师有感于学中医难,难在找不到规范,而《伤寒杂病论》中蕴涵的方证药证体系就是中医学的临床规范。经方的基本单元是药物,要理解和掌握方证并灵活加减就必须研究药证,故他编著了《张仲景50味药证》,于1996年出版。为了不让名老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消失,黄师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的老中医经验整理总结工作,其中包括对江苏省113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调查,并主持了全国500名老中区经验的调查。老师避开了理论层面上的纠缠,从方药应用切入,直接整理总结其对临床最实用的部分,开创了整理、传承名老中医宝贵经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Ⅱ 学术特点黄煌老师博采精研,明析药证本源,着力方证研究,强调中医规范,直究医圣精髓,开创体质辨证法门,融聚日本汉方精华,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在“以人为本”的医学思想指导下创新诊疗模式,以“方—病—人”的方证三角学说为核心,构建经方医学的“方证相应”学术体系。一、深拓仲景著作,奠定肇术基础《伤寒杂病论》里的经方是汉代以前经过无数人次治疗实践的结晶并沿用至今。但仲景原文中许多方证内容较为简略,常为不完全性表述,实为冰山一角。黄师的《中医十大类方》采取以药类方、类方聚族的手法,归纳了仲景的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大黄类方、黄芪类方、石膏类方、黄连类方、干姜类方、附子类方、半夏类方等十大主干方族,并对其方证作了直截了当的解释,内容贴近临床,文字浅显易懂,丰富了仲景的方证内容,扩展了经方的临床使用。在该书中黄师开创性地将一些方药应用的客观形象指征,直接冠以药名,如“桂枝腹”“干姜舌”“附子脉”“柴胡体质”等,这种略称使得临床辨证选方用药更加直观、形象和客观。该书强调了方证相应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体现了方证与体质的对应关系。药证是单味药物使用的指征和证据。历代中医书对药证很多都是说理有余而说证不足,特别是那些客观性强的应用指征说得不多。但在仲景著作里,很多药物的应用指征非常明确。仲景药证就是张仲景用药的依据,是张仲景的用药密码,也可以说是张仲景的临床药物学。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仲景用药有极严谨的法度,加什么减什么,加多少减多少,都以临床的见证为依据。许多方只是改变一味药,或只是剂量稍变,则方名及治证各异。因此,要理解经方和经方方证就必须掌握张仲景药证。张仲景记载的药证是真实的,但却是不全的。就如古代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考古学家仅仅从其一个头盖骨,甚至是一颗牙齿,也要设法复原其全身,甚至推测其生活作息的特点和环境。张仲景的原文也是如此,有的是一种疾病的某个阶段的描述,有的是某种体质患有某种疾病后的反应,有的则是某一类疾病的共有症状,而不是全部症状。通过这些原文来研究张仲景的用药规律,前人已经进行过探索。如日本吉益东洞的《药征》和邹润安的《本经疏证》,这两本书各有特色,前者简约质朴,后者细腻深入。
他们的研究思路,给了黄师很大的启发。黄师对张仲景药证的研究是以原文为根据,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互文参照,并结合最大量原则、最简方原则、量证变化原则、味证变化原则、频率原则等方法来分析其原始的主治,对这些原始、质朴的表述进行解释和发挥;考证仲景用药的具体指征并进一步诠释其主治,详细阐明仲景常用药的临床指征,读者一看就懂,一用就验。黄师的力作《张仲景50味药证》被业内学者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临床价值和规范价值。如后世认为参、芪均为补气药,混用、滥用很普遍,其实两者的药证大相径庭,仲景书中极少参、芪同用。因为黄芪主治的是汗出而肿、肌无力者,多见于形体黄胖、肌肉松软、腹壁松软之人;而人参主治体液不足,常见于形体消瘦、心下痞硬、腹壁坚紧之人。
《中医十大类方》和《张仲景50味药证》为黄师的学术奠基之作,它对常用经方的方证做了拓展式的基本规范,对仲景药证做了经典规范的现代阐释。其方证、药证研究为中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使《伤寒杂病论》走出以经解经的怪圈而直面临床。类方、类药研究的实质是中医学研究的实证化、科学化、规范化与临床化。两书的直观性、形象性、精准性、朴实性让经方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对经方的普及推广、对初学者入门经方和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突破发展困境,强调中医规范黄师认为中医发展的困境其核心在于缺乏规范,而经方方证的规范研究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和核心。故黄师非常注重医学规范的建立。其一,经方不是中医学的唯一,但确是中医学的精华和基础。经方的普及推广是中医生存发展的希望,经方的规范化研究和广泛应用是中医发展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其二,主张医学术语的规范化。科学的基本原理中外是一致的。在保证传统经验不丢失和临床疗效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名词术语的规范,是眼下中医继承工作的当务之急。时代在发展,语言有变化,仲景部分原文内容极为简略,甚至有缺漏,不便于理解和掌握运用,有待于我们去完善。黄师提倡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方药的功效和主治,他认为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人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结晶,当先有经验,而后人们为了解释这些经验才形成中医传统理论的。对于方药的功效和主治的解释不能仅局限于用传统的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清晰地表述当为方药研究的必然趋势。
其三,主张诊疗技术的规范化。黄师呼吁国家要尽快对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进行必要的梳理,同时形成让老百姓能够正确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参照指标。到底哪些疾病就诊中医好?哪些疾病适合西医治?哪些疾病适合推拿针灸?哪些疾病适合现代康复理疗?什么疾病的哪些阶段找中医?什么疾病的哪些阶段找西医?或适用中西医结合等,形成能为现代社会接受的规范。其四,特别强调科研的基本程序。中医的科研必须先弄清“是什么”,然后再探索“为什么”。目前对中医的许多临床经验和事实尚未整理清楚,很多技术规范十分模糊,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尚未完成,如果急于寻求解释,则容易导致学术陷于空泛。
其四,特别强调科研的基本程序。中医的科研必须先弄清“是什么”,然后再探索“为什么”。目前对中医的许多临床经验和事实尚未整理清楚,很多技术规范十分模糊,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尚未完成,如果急于寻求解释,则容易导致学术陷于空泛。三、呼吁回归实证,倡导方证相应黄师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才从众多的中医“黑洞”中突围出来,认识到了仲景经方的真正价值,服膺胡希恕先生“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的观点,力倡实证,反对玄虚,强化中医求真务实的风气。汉唐以后,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的混淆,使得临床医生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东西多起来了,许多原本直观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对客观证象的“辨识”变成了主观推演的“辩论”,临床证象的对证施方变成了对抽象病机的繁杂思辨。纵观中医学的各种辨证方法,不管是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具体方药上来,医生开给患者的都是一张处方。那么,开方遣药的依据应该在哪里?
(一)方中医学在数千年中流传下来的方剂浩如烟海,但历经锤炼、疗效可靠、指征明确且不良反应清楚的方剂却不多,这些方主要集中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经方以外,“方”还包括唐代方书中的方及后世经验用方,如延年半夏汤、温胆汤、防风通圣散、五积散、荆芥连翘汤等。这些方具有经典方剂的特点,为历代医家所关注、研究并广泛应用。(二)证“证”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师结合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深研《伤寒杂病论》,认为“证”的本意为严肃的谏言,谏言需符合事实且经得起检验。《伤寒杂病论》言“必方与证相应者,乃可服之”,这个“证”并非抽象的“证型”概念,而是依诊察所得而治效的具体临床表现。因此,黄师认为仲景时期的“证”乃“证据”之“证”。概言之,“证”是证据、证象、证实、证验。
(二)证“证”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师结合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深研《伤寒杂病论》,认为“证”的本意为严肃的谏言,谏言需符合事实且经得起检验。《伤寒杂病论》言“必方与证相应者,乃可服之”,这个“证”并非抽象的“证型”概念,而是依诊察所得而治效的具体临床表现。因此,黄师认为仲景时期的“证”乃“证据”之“证”。概言之,“证”是证据、证象、证实、证验。
(三)方证《伤寒杂病论》常以方名证,方证相应,方证一体。以方名为证名,约称方证。方证就是用方的依据,指能安全、有效、准确应用该方的指征与证据。方证的识别与方证的构建是中医的基本功。方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验性。方证是中医使用天然药物治病经验的智慧结晶;二是实证性。方证是客观的、可知的、可见的,是可以证伪的;三是特异性。不同的方具有不同的证。《伤寒杂病论》中很多证候群所相对的方是无可替代的。黄师认为,方证是以人的各种表现为依托的,是疾病在人体的投影,其构成要素包括人与病两个方面。人:方证的人通常为病的人,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体型体貌、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病理表现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反应状态。病:方证的病泛指人体的异常表现,是具有发生、发展变化特点的一组让人痛苦甚至影响生命的症候。主要有古代的疾病、现代医学认识的疾病,也包括一些临床综合征、某种体质状态甚至某个主要症状和突出体征。需要重视的是,相对中医来说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相关因素认识更清晰,诊断标准更规范,病理变化及预后转归更明确。疾病作为方证要素,其意义不仅有助于对患者当前方证的准确把握,同时通过对患者自身及其家族疾病谱的了解,结合患者的体质类型及其疾病的趋向性,即患者今后的疾病发生。发展这类潜证,积极采取可预见性的体质和疾病干预调整措施,可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四)古今方证《伤寒杂病论》原文的不完全性表述,可能是某个疾病的方证表述,或者对患者当时的体质特征进行了勾勒,这些客观真实的总结和描述就是古代仲景经典方证,但在现代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黄师主张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经典方证进行破译,采用考古式的研究尽可能地复原某方使用的全貌,并努力拓展经方的现代应用,探寻适用的疾病谱系以及适合的体质群体。而这正是现代经方医学方证的研究内容。
古代的方证多较简洁直观,表述也较朴实形象。如栀子厚朴汤证的“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勾勒出一位焦虑不安、辗转反侧的失眠形象,寥寥数语而将此方方证凸显出来,但这类古代方证的表述是不够完整的。有的方证,描述的就是某个病或疾病的某个阶段;有的方证,则是针对几个病的,其方证概括了几个病的共同特征;也有的方证,是针对某种体质状态甚至某个症状或体征的。还有一些方证是既对病又对人的,这种方证的表述要求较高,如果过于简略,则不利于后人把握应用。现代的方证应该逐步完善并加以规范。黄师提出,研究现代方证要回答三个目的性问题,即该方对何种症状或体征有效?该方对何种疾病或何种症候群有效?该方对何种体质状态或体质的人有效?传统的用药经验对回答第三个问题起到了有力的支撑,而现代的临床报道对回答第二个问题有重要的总结价值,再结合临床实践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总结出现代意义上的方证,才能在临床中被准确地应用并取得理想的疗效。今天经方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破译古代经方,探索古代经验并能运用于现代疾病,继承并有所发扬、有所突破,而绝不是简单重复张仲景,或打造一个现代版的张仲景。
(五)方证相应学术体系“方证相应”首见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徐灵胎在《金匮要略心典·序》中云:“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强调的就是方证相应。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互相呼应,它是仲景的基本精神,是经方派的基本功,学习经方必须从此入手。中医医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衡量标志就在于能否识别方证,而方证相应是临证取效的前提。对经方派中医来说,方证相应永远是临证追求的最高境界。可惜“方证相应”为不少同仁所误解,甚至有人认为“方证相应”其实就是对症处理,“方证相应”就是“套方”,还有人认为“方证相应”是学习中医的最低级阶段。这些误会都是因为读书不识方证、临床不用方证的缘故。传统的方证相应,是以仲景经典原文论述为依据。然而由于对“方”与“证”及“方证”理解的不同,故对“方证相应”的理解也不一样。黄师从临床实际出发,以“安全、有效、准确”为依归来阐释方证相应的内涵。
方证相应的“证”即临床证据,其采查的对象可涵盖症状、体征、体质、病因、病史、病程、治疗的过程、治疗后的反应等一切临床信息,以及家庭、家族的疾病谱系这类潜证均为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中医学中强调的“病机”,如小青龙汤证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临床表现上,即“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仲景开方用药时,“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这在经方医学看来,其实质仍然是“水气”这一内在病理的外在表现或反映。方证相应这一看似浅显、停留在方药层面的辨治模式,其背后、其内在其实涵载着中医的理与法。以方证相应为特色的经方医学多着眼于内在病变及其外在的客观反映,而以病机理法为特点的传统中医学多侧重在病机的推理与理法的思辨上。方证的“证”从本质上讲是体质与疾病的外在表现,方证诊断的过程即是通过细致观察寻找证据的过程,需要严谨的临床思维进行方证的查找和鉴别。方证鉴别是方证相应实施的难点。将临床信息总结归纳为体质与疾病的两个角度,从体质与疾病的不同表现上来看,其组合排列的个性就凸显为独特各异的方证。仲景书中处处体现着方证相应,古今中外的经方医家无一脱离方证相应。黄师呼吁回归实证,倡导方证相应,成为临床中医入门的捷径,可显著提高中医疗效,体现出中医治病的优势和特色。他认为方证相应是经方的灵魂,是辨证施治的核心,是临证处方的规范,是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原则,是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基础和前提。
四、开创经方体质,着眼患病的人黄师尚古而不泥古,尊古而有创新。他秉承仲景体质学思想,吸收和借鉴叶天士体质辨证、朱莘农辨体用药及日本“一贯堂医学”体质思路,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以药名人,以方名人,开创性地提出“方人”“药人”的新概念,形成“方人”“药人”学说而成为经方医学体质学说的核心部分。(一)体质概说医学中的“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的本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同时也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重视发病过程中人的因素,即体质的问题,是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体质的形成决定因素较复杂,包括先天禀赋、生活状态(含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营养锻炼)、年龄及性别、情感、地域及气候、病史及治疗、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等。
(二)体质学的文献记载《管子·水地篇》:“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吕氏春秋·月令》:“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馗与蹙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略。《灵枢·寿夭刚柔篇》:“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素问·徵四失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湿化……太阳寒化……少阴热化……阳明燥化……厥阴风化。”《灵枢·五变》:“一时遇风,同时受病,其病各异。”《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漆疮候》:“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脯皆悉瘙痒,面为起肿,绕眼微赤。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著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竞不为害也。”
(三)张仲景体质观1.《伤寒杂病论》中有“强人”“盛人”“羸人”“尊荣人”“失精家”“亡血家”“冒家”“喘家”“呕家”“淋家”“疮家”“汗家”“黄家”“衄家”“支饮家”“湿家”“风家”“中寒家”“酒客”等有关患者的体貌体态特征及疾病易趋性的描述,而这些患者的个体特征,是仲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湿家、喘家、呕家、冒家、淋家、黄家、疮家、衄家、汗家等,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体质类型。这些体质的确定,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定方选药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用量上,患者的体质状态有决定意义。张仲景的这些辨人经验,是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经过临床仔细观察,历经长期摸索和反复验证所积累的。2.《伤寒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与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两条聚讼千年的条文其阴阳的本质就是体质,如从体质角度来解析则聚讼可休。另外,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误治救逆的条文方案,若从体质来理解其失治、误治后的变证、坏病则更清晰明了。3.《金匮要略》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这些“主之”“亦主之”式的条文均可从体质差异的角度来理解。4.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阳明病有阳热的白虎承气系列证与虚寒的吴茱萸汤证;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别;少阳病中有兼夹阳明实热的大柴胡汤证与兼夹太阴虚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396条的“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与397条的“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等,均系体质差异之故。
(四)后世重体质而倡“从化”1.金·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论皆为重体质之论。2.《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面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3.明·薛己对内科病证多用四物、四君子、六味、八味等补养脏腑气血阴阳之方,其实质就是从体质入手。4.《医宗金鉴》云:“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5.清·石寿棠言:“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体质最易化燥,燥固为燥,即湿亦化为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湿固为湿,即燥亦必夹湿。”6.《外感温热篇》载:“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治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7.华岫云论及湿病之辨证论治时提出:“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热,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证。”8.清·钱潢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其病发者,必是由内外因结合而发且是以内因为主导的。临证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何由如此,体质之故。9.苏南伤寒家朱莘农叹:“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也,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
(五)中医体质学的意义中医体质学对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调护、预后均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体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的、变慢的疾病状态,疾病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压缩的、紧凑的体质状态,两者呈现出点与线的共性互换关系。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正邪两个主要因素的本质仍然系于体质,体质决定了正气强弱虚实性及邪气亲和倾向性。基础体质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要素。经方“方证”及传统中医“证”的本质就是疾病在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的表现。因此,患者的体质、罹患的疾病与相应的方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伤寒杂病论》中有丰富的体质学内容,详述了常见的各种体质类型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发病趋向、方证诊疗、剂量用法、转归预后等各种临床案例,展示了辨体治病的经验和思路,确定了临床工作规范。
(六)经方“方人”“药人”学说黄师曾被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的《躯体的智慧》一书所吸引。坎农认为,内稳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坎农用流畅的文字,新颖的观点,描述了神经、内分泌以及血液缓冲作用下出现的复杂的生命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古老而时髦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位西方医学家与东方古代医学家在认识人体的角度上有惊人的相似,使得黄师对《伤寒杂病论》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有了新的认识。1.药人 所谓“药人”,就是适合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服用这种药及其类方,往往起效快,而且相对安全。遵循药人临床出现该类类方方证的概率偏大的经验,为我们临床快速而准确地识别方证提供指导。这些药人虽然以单味的药名命名,但就其内涵来说,应该冠之以“某类方体质”可能更合适。只是这种简约的提法,更便于记忆也便于临床应用。下面简介临床常见的几种药人。.药人 所谓“药人”,就是适合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服用这种药及其类方,往往起效快,而且相对安全。遵循药人临床出现该类类方方证的概率偏大的经验,为我们临床快速而准确地识别方证提供指导。这些药人虽然以单味的药名命名,但就其内涵来说,应该冠之以“某类方体质”可能更合适。只是这种简约的提法,更便于记忆也便于临床应用。下面简介临床常见的几种药人。
(1)桂枝体质: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传统中医的心肾阳气不足,肝胃阴液不足,或气阴两虚。(2)柴胡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胆疾病患者。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3)麻黄体质: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咽部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要诱因。麻黄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麻黄以及安全使用麻黄和麻黄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传统中医的寒气郁表,或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等表里俱实证型。(4)大黄体质: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但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红或暗红,舌苔多厚。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黏度偏高。精神状态饱满,易烦躁,易激动。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等多见这种体质。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代表方为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传统中医的积滞伤食、腑气不通、瘀热结滞、积热上冲等证候。(5)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咽部多不红,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黄芪体质是适用长期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传统中医的肺脾气虚、表气不固、气虚血瘀、气虚湿阻、中气亏虚等证型。(6)半夏体质: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形体并不羸瘦且以丰腴者居多。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半夏体质是适合较长时间或大量服用半夏及其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厚朴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传统中医的痰热内壅、痰气交阻、风痰上扰、痰湿内阻等证型。(7)葛根体质:颈项强痛、下利而渴为葛根证。葛根体质指易出现葛根证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多体格壮实,面色暗红,肤色偏暗或唇舌偏暗;肌肉健壮但易痉挛,肩背部肌肉厚实,颈项部易出现不适,易头昏倦乏;便溏,口渴而不多饮,汗出不著。该体质多见于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患者易罹患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系统疾病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该体质在成年期逐渐形成,并常与其他体质兼夹出现。(8)人参体质:形体羸瘦或消瘦或枯瘦,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光泽,乏力气短,精神委靡,食欲不振。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或大汗、大下、大吐、大出血、大泻之后。其人肌肉萎缩、肤色干枯,上腹部扁平而硬,腹壁较薄、按之无底力。舌体瘦小而红嫩,苔剥或薄少不润滑,脉象弱微无力。此外,还有石膏体质、附子体质、黄连体质、当归体质、芍药体质等“药人”。
2.方人 “方人”是在“药人”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所谓方人,即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比起药人来说,方人更具体,范围更明确,往往与某些疾病或某类疾病相关,可以说,方人是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根据体质性定方选药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下面从“经方-体质-疾病”模式简介门诊常见的几种方人。(1)桂枝汤体质:多体瘦柔弱,肤白无光,皮肤湿润而细腻,神情憔悴,常神疲乏力,易出冷汗、汗后怕冷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易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易于惊恐、头昏、鼻塞、咳喘等。腹部扁平,腹肌较硬而缺乏底力。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脉偏浮,脉缓而无力。常为低血压。易患疾病谱:心脏及瓣膜病变、心律失常,感冒,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慢性消化系统及消耗性疾病,慢性肌肉、关节疼痛类,产后发热、自汗等。(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体质:桂枝汤体质为基础,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脉芤或革。其人不耐体力劳动,常因受风寒而感冒,这就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失精家”。易患疾病谱:儿童期多发病为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成年期的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及机体精华物质外泄、外漏脱失症,诸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女子梦交、多汗症、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等。(3)小建中汤体质:体形偏瘦,肤色白或黄,缺乏光泽。易伤风,易疲劳,易腹中痛,易烦热出汗而怕冷。腹直肌紧硬,腹壁扁薄绷紧,按之软而无抵抗感,称灯笼腹,常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舌质淡暗、柔软而娇嫩,舌苔通常不厚。易患病症:虚弱儿童易见腹痛、便秘、遗尿、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炎等。成年期小建中汤体质的常见疾病谱有各种慢性胃肠疾病,痛经,神经衰弱,贫血等,常需加味当归、党参、黄芪。(4)炙甘草汤体质: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患者精神委靡,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于消耗性疾病、肿瘤及老年病患者。(5)温经汤体质:整体衰老、功能减退,形体渐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发干暗淡而不红润,皮肤干枯而黄暗、缺乏光泽,或有黄褐斑。手掌脚掌干枯而裂、指甲变脆变脆而缺乏光泽。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可以出现老年性阴道炎、阴道干涩瘙痒,特别是卵巢功能减退性疾病,如更年期、卵巢手术或受损、雌孕激素低下、黄体功能不全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附: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有三种思路:一种是与经典方证吻合者的应用,一种是对病的应用,一种是对人的应用。对病的应用可以把温经汤作为调整雌孕激素低下状态的妇科专方使用,即当作“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功能促进药来使用。而对人的应用就是用于“温经汤体质”者。(6)薯蓣丸体质:消瘦憔悴,贫血貌,疲惫乏力,头晕眼花,多伴有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大便不成形,容易反复感冒,迁延不愈。多见于恶性肿瘤手术、放化疗后,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结核病、慢性肝病、慢性胃肠病、慢性肾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历经身心的折磨之后。(7)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偏淡而暗。体胖形丰,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好,易出汗甚至动辄汗出。易肢麻身痛,易疲乏气短,常头晕眼花,尤其运动时明显,甚至出现胸闷胸痛。运动试验心电图常提示有心肌缺血。该体质类型常见于中老年人。易患病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老年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周围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肢端血管功能障碍,消化道溃疡,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腰痛、肥胖症和多汗症等。(8)防己黄芪汤体质:在老年妇女中很常见,其人体胖肤白,下半身特别松大,常浮肿,易出汗,易疲劳,易患骨质增生及腰膝关节疼痛,行走缓慢似鸭步。系更年期后神经内分泌紊乱,与遗传因素、肥美饮食、年长衰老、滥用药物等有关。附:该体质状态黄师通俗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临床上还有一类防己黄芪汤体质者,除表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外,还有口渴明显,且大便常稀溏,常伴有脂类代谢障碍,先生通俗称为“渴肿膝痛综合征”,以防己黄芪汤合方五苓散常获佳效。(9)桂枝茯苓丸体质与桃核承气汤体质①瘀桂枝体质◎经典证:仲景原文有“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脸证(“气上冲”):面色红,面潮红,面色暗红;面部或鼻翼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面部皮肤粗糙,痤疮。腹证(“少腹急结”):包括下腹部位的各种自觉不适感(如隐痛、刺痛、胀痛、小腹冰冷感或拘紧感、痛经等)以及医生腹诊获得的诸如小腹腹肌抵抗、压痛、肿块、硬结等。(小)腿证(“肌肤甲错”):包括下肢肤色干燥、脱屑、瘙痒、静脉曲张或小血管扩张浮露,或足跟开裂,或小腿易抽筋,或膝下怕冷等。◎病谱证:桂枝茯苓丸体质易出现各种呈慢性经过的妇产科疾病、增生性疾病、闭合腔炎症性疾病、堵塞性血管病、高黏滞血症、男科疾病及肛门部慢性病症等。病位泛及全身上下内外,桂枝茯苓丸为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调整剂。桃核承气汤体质者常表现为盆腔、颅脑内、肢体部位的疾病。②瘀桂枝体质中桂枝茯苓丸体质与桃核承气汤体质均有脸证、腹证、腿证三证,两者鉴别点除了疾病谱作为重要的参考外,后者常有精神神经症状。(10)八味活血汤体质:形中或体瘦,面色发青或发暗,肌肉坚紧,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常感胸闷不适,常有失眠、情绪不稳定,易生气、易激动,大便多干结。易出现顽固的痉挛性疼痛,如胸痛、头痛、腹痛、腰痛、痛经等胀痛、刺痛感,女性常有经前乳房胀痛,两胁下按压有疼痛感。虽病程长久而无精神委靡之态。易见疾病谱:胸部疼痛性疾病,顽固性头痛,顽固性失眠,各种自主神经性顽症,各种血管病变,以及肠粘连、慢性肝病等。(11)四逆散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易紧张,主诉多。舌淡红苔薄白,四肢清冷,月经前大多乳房胀痛,腹肌紧、按之硬。常为低血压。易患疾病谱:胃肠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平滑肌痉挛性疾病,如尿道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12)解郁汤体质:形体多中等或偏瘦,面色偏黄而缺乏光泽,性格内向,自我评价低而易自卑,心情容易压抑,比较敏感,咽部易有异物感,易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易胸闷、腹胀,四肢常冷。症状常随情绪的影响而波动。容易积蓄压力而出现失眠焦虑、惊恐多疑、易惊、忧虑抑郁、疼痛等神经精神症状。舌淡苔白而脉弦。女性多见。易患疾病谱:抑郁症或者具有抑郁倾向,各部位的神经功能紊乱,乳腺增生病等。(13)大柴胡汤体质:临床以青壮年和中老年女性较多。常兼见有以下四证特点。①形体证:形体壮实,肤色偏暗,肌肉坚紧;脸大而方,嘴阔唇厚,唇色暗红,颈项粗短,肩膀宽厚,胸围膨大,肋弓角宽。②上腹证:腹上部充实,腹肌紧张。胃脘区易胀饱不适、按之尤甚,剑突下按压有抵抗和不适感,或压痛。③心性证:多为A型性格,脾气急躁而易怒,情绪易紧张焦虑。④病谱证:消化系统的腺体、腺管感染性疾病(肝胆胰),其他内、外分泌腺体疾病(甲状腺、垂体、乳腺、卵巢、皮脂腺),代谢性疾病,平滑肌痉挛性病症。(13)大柴胡汤体质:临床以青壮年和中老年女性较多。常兼见有以下四证特点。①形体证:形体壮实,肤色偏暗,肌肉坚紧;脸大而方,嘴阔唇厚,唇色暗红,颈项粗短,肩膀宽厚,胸围膨大,肋弓角宽。②上腹证:腹上部充实,腹肌紧张。胃脘区易胀饱不适、按之尤甚,剑突下按压有抵抗和不适感,或压痛。③心性证:多为A型性格,脾气急躁而易怒,情绪易紧张焦虑。④病谱证:消化系统的腺体、腺管感染性疾病(肝胆胰),其他内、外分泌腺体疾病(甲状腺、垂体、乳腺、卵巢、皮脂腺),代谢性疾病,平滑肌痉挛性病症。(14)小柴胡汤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夹青,缺乏光泽。肌肉偏紧,四肢清冷。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气压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憋闷感或有压痛,易恶心呕吐。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易患疾病谱: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性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具有反复迁延、易慢性化的特点。(15)柴苓汤体质:形体偏胖,面目肢体浮肿,情绪低落或焦虑,疲劳困乏,食欲不振,口渴不欲饮水,恶心呕吐,胸胁苦满,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暗淡、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而腻润。常见于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者,随着病情的发展,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移植等治疗后,常会出现精神情绪不畅、食欲消化不良、水液代谢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柴苓汤体质状态。柴苓汤是小柴胡汤和五苓散的合方。人是一个生动的立方体,经方合方的基础在于其存在联系着的内在病理基础。(16)柴归汤体质:常为柴胡当归兼夹体质者,中青年多见。形体中等,肤色偏黄、干燥少泽,颜面黄暗常有黄褐斑,或浮肿貌。对不适症状的体验细致,主诉繁多,乏力疲劳和冷感明显。常见症状如恶风怕冷,手足冰冷,关节与肌肉酸痛、晨僵,常伴头晕、心慌、睡眠欠佳易患疾病谱:易感冒,易出现过敏性症状(喷嚏鼻痒、皮肤瘙痒、目痒干涩)或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出现经前紧张综合征,月经失调、经量减少、经色暗。该体质状态平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经期保健,避免生冷、劳累并保持愉悦的心情。柴归汤为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适合如下疾病谱: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成人Still’s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多肌痛、桥本病、免疫性肝病等。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③神经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如黄褐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胚停流产、偏头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17)葛根汤体质:体格壮实,面色偏暗,皮肤粗糙,体毛偏重。身困沉重疲劳欲睡,咽部不红。恶寒喜热,易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脉浮有力。以从事体力劳动或平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多见。易患疾病谱:易感冒,易泄泻,好发颈腰疼痛不适疾病、头面五官病症及后背部皮肤病症,女性月经易后延不调。(18)葛根芩连汤体质:体格壮实,四肢及后背肌肉发达,面有油光,唇舌暗红。易肌肉酸痛、周身困重,常有项背部不舒服。大便次数多而不成形。应酬多、压力大的中年及中老年男性。易患疾病谱:颈椎病,代谢紊乱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脑中风。(19)麻杏石甘汤体质:身体状况较好,皮肤比较粗糙,颜面部常呈轻度浮肿貌。痰涕黏稠,口干口苦,汗出较少。小孩子多见到,易患咳喘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往往伴有眼胞肿。(20)五积散体质:形体胖壮,多面色黄暗,精神委靡,身体困重,恶寒不易出汗,皮肤多干燥粗糙,关节肌肉常有疼痛,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易头昏目眩,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闭经等。易患疾病谱:胃肠病症,神经-肌肉、关节疼痛类病症,肥胖,月经后延或闭经类疾病等。(21)防风通圣散体质:形体胖壮,精力充沛,面有油光,结膜易充血,眉浓、发密、体毛重。较少出汗,食量大喜肉食,大便秘结。性格豪放而急躁,胆量大。腹部充实饱满,唇红或暗红,舌红或暗红,脉搏有力。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易生痤疮、毛囊炎,易出现瘙痒性红疹。易患疾病谱:青少年易患变态反应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等。中老年人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女性则可见月经后延、闭经,肥胖,易患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22)三黄泻心汤体质:体格中等或以上,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虚弱表现,面部暗红,食欲较好,重点有出血倾向、心下痞闷和大便秘结。咽部多充血,唇色或舌质红或暗红,腹部充实有力。脉象滑数。体检血压、血脂、血液黏度常偏高。好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23)黄连解毒汤体质:体格较强壮,营养状况非常好。常有咽痛、鼻干、口气重,头面部的充血和精神的亢奋表现为传统的上火证。易有足癣及女性黄带。以青壮年和中老年多见。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偏高。(24)黄连阿胶汤体质:烦躁失眠,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有出血倾向。舌质鲜红或伴舌体的糜烂、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花剥,脉多细数。易患出血性病症、干性脱屑瘙痒型皮肤病、干燥综合征以及焦虑失眠、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25)荆芥连翘汤体质:神忧易怒,体瘦唇红,手足发冷,脉象与腹肌偏紧张。该体质以四逆散体质基础的青年或中青年女性多见,头面五官特别是咽部、扁桃体及生殖道易反复出现炎性疾病。详见外科第30案(尿路感染)的“临证心得”。(26)清热利湿汤体质:体格健、营养好,面有油光,五官黏膜多充血发红或暗红,易生足癣,常有渴感喜饮、身热困重、尿少质浑、大便黏滞欠畅,舌红苔偏黄。发病期间其排泌物常黄浊并有异味。易出现湿重的下半身病症,如泌尿系感染、下肢浮肿、妇人带下色黄、肠炎腹泻;也有热重在上半身的结膜炎、鼻窦炎、中耳炎、多汗症,以及渗出性皮肤瘙痒、关节炎等。栀子柏皮汤为基本方,根据湿重、热重之异,针对不同疾病特点而有相对应的调治方药。与猪苓汤合方名清热利湿汤,另外还有与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大小柴胡汤等合方的可能。(27)五苓散体质:形体不定,虚胖者多肌肉松软而易浮肿;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胃脘部有振水音,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满。面色多黄或暗,垢腻不鲜。身体多困重疲乏,常有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温,或虽饮水而渴不解,甚者水入则吐。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舌苔多薄白或白腻,甚者水滑;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易出现浮肿,如面目虚浮或晨起肿,或下肢浮肿,甚者体腔内可有积液性病变。易小便不利,尿量少,大便稀而次数多。易见病症:常有头晕、头痛、自汗以及神疲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多伴有痛风、高血脂、脂肪肝。(28)当归芍药散体质:通常为中年或中老年女性,形体不瘦、臀髋偏大,肤色黄暗,脸黄常有斑、贫血浮肿貌,无口渴,下肢常有浮肿。常有头痛头晕、肩背肌肉僵紧感,大便不成形,下腹部易疼痛,白带偏多,易月经不调。舌质不红而偏厚胖,舌苔薄润。易患疾病谱:妇科生殖系统慢性疾病、痛经、闭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妊娠腹痛、胎位不正,黄褐斑,贫血及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9)温胆汤体质与半夏厚朴汤体质:这两种体质状态均以敏感的半夏体质为基础,这类体质者营养状况较好,形体并不羸瘦而偏丰满的居多,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主诉繁多而阳性体征少,常在医院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叙述病情时滔滔不绝而无疲态,目光闪动并有肢体语言。平素情绪极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多愁善感而容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易于出现恶心感、咽部异物感、晨起有黏痰及头晕胸闷心悸等。舌苔偏腻。①半夏厚朴汤体质:以自我感觉异常为特征,常表现在“口腔-舌头-咽部-胸部-上腹部”的异样不适感,其人精神神经类症状易表现为忧虑、抑郁。易患疾病谱:表现在口、舌、咽、胸、上腹的不适病症、各部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②温胆汤体质:胆子小,易惊恐,多为中青年,自觉症状严重,多有恐高、晕车。精神神经类症状易表现为多疑、惊恐、头晕、失眠、多梦、尤其是多噩梦,可有幻觉。易患疾病谱: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失眠、神经症、高血压、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癫痫、抽动症等。(3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形体中等或偏瘦,面色偏黄,精神抑郁,心理紧张,表情单一而淡漠,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意欲低下而怕冷,大多伴有睡眠障碍,易胸闷、食欲不振,大便或便秘或腹泻,或有肌肉酸楚、关节疼痛。以中年和老年人为多。脉多弦紧,腹肌紧硬。易患疾病谱:各种精神心理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大脑衰老或退化性病症。临床常见的还有金匮肾气丸体质、大黄[插图]虫丸体质、乌梅丸体质、通阳散体质、葛根芩连加大黄体质、三黄四逆汤体质、黄连上清丸体质等“方人”。
一、首重望形神黄师强调四诊合参,注重望诊,对于部分较典型的“药人”“方人”,常常进入诊室未及问诊,大致就晓得该用何类方药,接下来的诊察常常是围绕着方证的鉴别而进行。在望诊中尤擅望形神,形神兼顾了患者的体型体貌特征,包括了精神心理、姿势动态、脸型表情、营养状况、骨骼肌肉、肤色纹理等,对体质的判定、病情的把握及方药的选择有直接联系。患者推门进来的步态动作、交谈神态、面部表情、眼神精气、说话的声音和用词及语速常成为识别方证的依据。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最难。这种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是一种瞬间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出现,不仅需要医生多年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为基础,还需要安静和谐的就诊环境,更需要医生良好的身心状态。这些都是准确快捷地通过望诊识人辨体、发现方证的前提保证。形神诊中,一般望诊如精神、脸色、眼袋、脸斑、痤疮、胡须等信息外,先生将“方人”“药人”在体型体貌、脸型表情、精神状态、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形象特征诊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颜面部及其表情的“浆糊脸”“柴胡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表情”“柴胡眼”“半夏眼”“麻黄眉”“麻黄发”“温胆汤的惊恐面容”“除烦汤眉头”“黄连唇”“黄芩唇”“温经汤唇”“苓桂丸脸”“大柴胡脸”“四逆散脸”等,再如形体部的“葛根背”“蝴蝶袖”“温经汤手”“大柴胡汤体质的红苹果体型”“五积散体质的大土豆体型”“当归芍药散体质的大黄梨体型”等。二、重视舌咽诊黄师继承并善用朱莘农先生的咽诊之法,此法具有形象直观而客观可靠的优点,故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黄师在舌诊时对一些诊断价值较大的舌象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将舌象与方药联系在一起。举例如下:1.桂枝舌 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为桂枝体质者常见的舌象。在大剂量使用桂枝或肉桂时,一般宜见此种舌象。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焦黄者,或舌质红绛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2.茯苓舌 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如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浮肿、腹泻者多为苓桂剂之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苓半剂之证。3.半夏舌 舌质无明显异常或边见齿痕,舌苔多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又称“半夏线”)。4.人参舌 舌面多干燥且伴有渴感,其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其人多瘦。5.大黄舌 口燥舌黄,舌质坚老而红,甚或舌面起红刺,舌苔黄,或见焦黄。黄师诊察急危重症时必定望舌,即便体质瘦弱,但只要“大黄舌”在,并有腹诊支持,则大黄成为重要的药物。6.黄连舌 舌质坚老,舌色红或暗红;舌苔黄厚腻而口苦。7.细辛舌 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其人多恶寒而不渴。8.干姜舌 舌苔白厚或腻,或白滑,舌若罩一层黏液。其人多涎唾而不渴。
三、重视脉诊黄师反对将脉诊盲目夸大或神秘玄化,主张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脉诊在临床中的诊察意义。并将脉象分为生理脉、心理脉和病理脉三类。心理脉是指敏感之人或正常人情绪波动后的脉搏表现,如细、弦、滑、数、涩等脉象,患者主诉多而器质性病变少。半夏体质、柴胡体质者多见。病理脉是指具有普遍病理诊断意义的脉象。黄师对一些诊断价值较大的脉象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将脉象与方药联系在一起。例如:1.桂枝脉 以虚缓脉为多见。虚指脉无力,缓指脉率较慢。“桂枝脉”的出现与桂枝体质关系密切,还与疲劳、受凉及精神刺激等有关。2.附子脉 多为沉微脉,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突然变成芤脉。这种脉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体质相当虚弱的状态,也可见于久病折磨及年高体弱者。3.龙骨脉 系芤脉,指脉搏浮大而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大出血、大汗出或大惊大恐后可见此脉。4.人参脉 脉象沉伏而微弱。瘦人之脉本应浮大,而反见沉伏微弱者,是使用人参的可靠指征。5.大黄脉 滑实之脉。滑,即脉来圆滑流利,通常脉搏偏快;实,指脉搏有力。先生临证使用黄连、黄芩、生石膏等药物时也多参考“大黄脉”。以上“桂枝舌”“桂枝脉”常成为桂枝体质判定和临证使用桂枝类方治疗的客观参考依据。另外,黄师在使用大剂量麻黄时强调脉来浮紧有力,此时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较好。黄师还指出,中国的脉诊已经成为中医的象征和旗帜,患者对脉诊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在医生诊脉凝神思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这种亲切接触形式,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战胜病痛的信心。所以,认真仔细的脉诊对于一个中医医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重视腹诊腹诊是诊察患者胸腹部的征象,结合其他诊察信息,来判断疾病内在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的方法。中医腹诊,源远流长,以《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经学派”重视诊察胸腹间动气,将腹部分区与脏腑相配。“经方学派”腹诊由仲景集大成。然而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这一重要的诊察技术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运用。腹诊还流传到日本、韩国,尤其为日本汉方医所重视而得到了一些发展。黄师继承了仲景腹诊技术,结合经方临床实践拓展经方医学的腹诊,将这一简洁客观、重复性强、可靠性高的诊察手段作为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腹诊的内容包括腹部形态、腹部皮肤及血管、腹壁脂肪、腹部肌肉及综合表现的腹力和腹部各处的按压反应。腹力包括腹肌的弹力、厚度、加压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综合情况,是反映虚实的重要指征。黄师腹诊将腹部按九分法划分,常采取坐位或站立位,可以估测体内某些病理改变,对于确定和鉴别一些方证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黄师创造性地将腹诊的客观体征与方药紧密联系起来,现简介如下:
-
心下痞 心下部自觉有阻塞、憋闷感,通常疼痛不明显。以泻心汤类方证多见。2.心下痞满 心下部憋闷、胀满感较明显,持续存在或间断出现,按压无疼痛及抵抗感。有气胀、痰阻、瘀血等病理形成的可能,如心下部有振水音者为水饮证。3.人参腹 形瘦肤枯,肌肉萎缩,上腹部扁平而硬,腹壁较薄、按之无底力,为人参体质状态者的腹证。4.大柴胡汤腹(按之心下满痛) 按压上腹部有比较明显的疼痛和抵抗感,重者拒按,轻者可出现嗳气。常伴有胁下按压不适。5.心下软 心下部软而无抵抗,多见于虚证患者。6.栀子腹 中指或中指、食指并拢贴紧剑突下用力向胸腔内方向冲击性戳动1~2次,患者面露不适、表情紧张,且医者可感受到抵抗明显,为栀子证。7.心下振水音 胃下垂、胃扩张、胃壁松弛者,医生轻叩其腹部能听到胃内的水液振动或流动的声音。为胃内蓄水的腹证。8.胸胁苦满 患者胸胁部有较明显的胀闷感,医者沿肋弓下端向胸腔内按压有抵抗感和患者诉说胀痛不适,为柴胡类方的腹证特点。如果右侧胁下按压疼痛,类同西医的墨菲征阳性,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腹 上腹部腹肌偏紧,两胸胁下轻触即可感觉,用力按压则腹肌快速收缩抵抗,并有不适或疼痛感。黄师将该腹形容为“豹腹”,胸胁下腹肌呈高度紧张、硬实有力感。10.桂枝腹 腹部肌肉不发达,腹壁多较瘦薄,腹部扁平,腹直肌挛急,按之有绷紧感,重按有空虚感,如纸糊灯笼,或如按鼓皮。又称为“灯笼腹”。11.黄芪腹 腹部按之松软如棉,没有弹性,按之无不适及抵抗,甚者如棉花枕头,为黄芪体质者的典型腹。12.防风通圣散腹 腹部饱满,腹壁脂肪厚且腹肌有力,以脐为中心膨满,按之充实有抵抗感。该腹在日本汉方医称为“太鼓腹”。13.八味肾气丸腹 下腹部松弛、按压松软。可伴有小腹发冷、小便无力,或脐部以下的小腹突然变小。为少腹不仁的表现。14.甘姜苓术汤腹 多见于老年妇女,下腹部松弛、按压松软,可伴有腰腹及腿部发冷。亦为少腹不仁的表现。15.瘀血类腹 下腹部饱满紧实,腹肌偏紧张,按压不适和疼痛通常较明显,或还可摸到硬块、条索状物(但要排除粪块),均为瘀血证的腹证。如下瘀血汤证常在腹下区,大黄牡丹皮汤证常在右髂区,桃核承气汤证可在腹下区、左或右髂区,桂枝茯苓丸证可在左或右髂区。16.心下悸、脐下悸 是腹主动脉搏动的腹部动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或被诊者触及,多为大虚之证。脐下悸多见于肉桂证,而脐上悸多伴见精神不安为龙骨证。小腹拘急、少腹不仁和脐下悸均为先生用桂的腹证。此外,脐下体毛、腹部皮肤血管的异常等亦为腹诊的重要诊察信息。
五、重视腿诊在门诊中为了能便捷、准确地辨识体质类型以及查找客观、可靠的方药依据,黄师除了重视形体诊、精气诊、心神诊、舌咽诊、腹诊之外,还创用腿足诊(简称腿诊)。通过诊察患者小腿及足部的肤色、光泽、弹性、温度、湿度、血管形态、体毛、肌肉松紧弹性以及肥瘦肿胀等情况来了解局部和反映整体的病理信息,这一具有方药诊断价值的腿诊特征即为腿证。黄师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腿诊经验,并将其作为一项临床实用技术来参与方证体系的构建、指导经方的临床应用。常见腿诊简介如下:1.腿部皮肤的润糙 皮肤干燥甚者脱屑者,重者皮肤甲错如鱼鳞。除反映血瘀外,形萎色黄者多虚。瘀者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四味健步汤、大黄[插图]虫丸等方证;虚者如温经汤、炙甘草汤等方证。2.腿部皮肤的颜色 肤色白皙者多见于两种类型,一是桂枝体质者,一是伏热体质者。温经汤体质者可见到肤皮薄而欠润。而腿部肤色偏于黄暗的,则多见于麻黄体质、当归体质等。3.腿部皮下浅静脉的隐显 桂枝体质者腿部肤白皮薄,浅表静脉较显见而不凸起。不论何种体质者,腿部浅静脉明显,为用桂的指征。静脉曲张不单提示瘀血,内热与水湿内停也常错杂。与舌底静脉充盈曲张其意相类。4.腿部毛发的浓淡 腿部毛发多、浓密、长,多见于麻黄体质者。也可见于瘀血症。5.腿部肌肉的丰萎 腿部肌肉丰厚、粗壮有力者,如见皮肤粗糙、腿毛多者常为麻黄体质;如兼体壮、脸红或带油光的,则多为火热体质。而腿部肌肉虽然丰腴但比较柔软,缺乏弹性及光泽,易于浮肿的,提示为水肿的黄芪证、白术证、附子证,就要考虑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五苓散、真武汤等。五积散体质与当归芍药散体质的腿偏粗,但肤色萎黄,或有浮肿等。小腿细而肌肉萎缩,多为营养状况较差,如人参体质的炙甘草汤证、薯蓣丸证等。6.腿足部浮肿与否 单侧腿足肿胀多为瘀血。双下肢浮肿有多种情况,除上述方证外,还有牡蛎泽泻散、八味肾气丸、猪苓汤、桂枝茯苓丸等方证。7.足部症状 足跟部干裂有“枯”与“瘀”为代表的温经汤证和桂枝茯苓丸证;有足癣的年轻人,多为湿热体质,常为栀子柏皮汤证及荆芥连翘汤体质者;冻疮者常提示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附子剂等方药的应用。8.腿部的感觉 患者腿部的自我感觉,也是腿诊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下肢的抽筋、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冷感等,多为芍药证、附子证、桂枝茯苓丸证、四逆散体质等。左右半边肢体温度差异常者为柴胡体质、桂枝体质或两者兼夹体质,而下肢冷而上体热,多为桂枝证,临床不乏下半身供血不足的桂枝茯苓丸加牛膝证。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临床信息都可能与体质方证的判断、选用有一定关系。任何单一的诊察手段都只是为处方用药提供方向性的提示,这样分段论述也仅是为了解说方便。以上各种诊察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必须要结合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后才能更准确地判定方证,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