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流行病时代的全球化”专题讨论会圆满结束

“后流行病时代的全球化”专题讨论会圆满结束

“包容性外交官”计划正式启动

2021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为了2019冠状病毒疾病的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发表了《中国声音》,反对国际合作组织19。中国政法大学东外国语学院与美国法律与国际事务协会(FLI)创办的《国际法律与国际事务评论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后流行病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7日上午8点,会议正式开始,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LarryBacker教授和FLIA创始人、主席朱绍明博士先后向与会嘉宾和学者致辞。来自中国、爱尔兰、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巴西、保加利亚、韩国、美国、土耳其、印度和智利一共11个国家的39位专家学者、大学校长、法学院院长、国际组织官员等进行了线上交流。会议同时还吸引了15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听众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河南大学法学院、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汕头大学法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法律系、南昌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和上海海关学院的学者以及《East Asia an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JournalofWTOand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Discourse》《Social Semiotics》等知名期刊的编审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法律与国际事务学会(FLIA)主席朱绍明宣布了FLIA Inclusive Diplomat Program(包容性外交官计划)的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支持一万名“包容性外交官”,以打破不同国家、文化、群体和行业之间的虚假对立与障碍,实现人类社会的包容性连接与发展。

  会议成分三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新冠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王勇教授主持。这一单元的发言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与兴趣,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观点纷呈的学术研究成果。巴西Ambra大学Douglas de CASTRO教授的主题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为第一个专题开篇。智利南方大学副教授、法国巴黎埃斯特大学特聘研究员Jean-Pierre Doussoulin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新冠疫情重新呼唤起人类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上海海关学院党校工作部张树杰主任(经世界海关组织认证的贸易便利化专家、海关现代化专家)通过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以及中国海关的应对新举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ishwarya SAXENA博士生(印度籍)认为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能源投资,希望通过亚洲和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型。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张冉冉博士以《经济学人》有关新冠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结合话语构建的新闻价值观,探讨中国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为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及效果提供新思路。华东政法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张文研阐释了中美信用体制的区别,并提出中国社会信用体制在抗击疫情方面体现了优越性,因而国际社会应从客观角度加深对中国社会信用体制的理解。复旦大学法学院梁咏副教授围绕新冠疫情影响下各国对安全例外事项的强化和异化,结合安全例外条款最新发展、以往投资者诉东道国投资争端解决实践,对未来中国对外缔约、对内规制和实践更好平衡提出对策建议。上海海关学院万曙春教授指出新冠疫情加速国际贸易中国家保护主义向“国家预防主义”转变,“国家预防主义”并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保护主义。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方芳副教授指出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对应对新冠疫情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基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框架下形成全球数据自由流动模式的可能性。华东政法大学李玉博士分析了全球治理现状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举措。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叶子雯博士生梳理美国军事最终用户制度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沿革,厘清对华出口管制背后的政策隐喻,并提出中国回应美国极限施压的路径。华东政法大学陈宏柢硕士生结合自己的理科背景,通过对《柳叶刀》中的国际合作与对中国海关出口的医疗物资的数据分析,从抗击疫情的国际医疗合作角度出发,讨论危机带来的全球化机遇,以及建立人类医疗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间接地回应了Douglas de Castro教授。王勇教授在本场专题结束前概括了每位专家的重要发现或是独到见解。

  第二个专题为“国际法与国际治理话语体系” ,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沈伟教授主持。沈伟教授介绍了与会参与讨论的国内外专家以及其他莅临会议的嘉宾,并介绍了这个环节的主题,即国际法、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期待嘉宾们多元视角的发言。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以“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国际趋同:被告人权利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为本专题开篇。韩国Dongguk大学李庸中教授带来的是有关美国新总统拜登对华贸易策略的深度分析。印度Nirma大学Jitendra Kumar教授讨论的是新冠疫情后国际法对脱碳的规制和变化。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程乐教授提出了新冠疫情带来的网络空间治理话题。与程教授的话题对应,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杨丽艳教授分享了全球化背景下协调数字经济增长与各方利益的“国际法之路”。上海交通大学吴瀛博士生在国际法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从“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讨论性别平等,分析这种尝试是否有助于重塑普遍性,进而达到一种良性互补与平衡。汕头大学法学院郭旭阳讲师则围绕国际组织改革议程,从国际法角度就“国际组织司法豁免问题”分享了他的研究设计,并进一步从批判国际法的视角,提出如何恰当平衡国际组织独立运作与保护人权关系的独到见解。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王海萍副教授选择的是分析西方媒体关于新冠疫情时期中国治理的多模态话语内容和特点,对学术界关心的社会距离还是意识形态距离作出个人回应。河南大学法学院王云鹏副教授围绕国际气候合作提出了《巴黎协定》下以全球碳市场机制推进气候全球治理的三种可行性路径。爱尔兰科克大学法学院MarkPoustie教授认为环境法在新时期的贡献包括促进世界走向多边主义。土耳其Ankara Yildirim Beyazit大学Hatice Kubra EcemisYilmaz助理教授讨论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作用和建议。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陈咏梅教授与埃塞俄比亚Debre Markos大学Haile Andargie助理教授联合带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中非法律合作的问题与前路。长安大学法学院贺桂华教授与硕士生高远联合分享了中国政府抗击新冠疫情的法治经验。

  第三个专题为“后疫情时代的青年复原力:教育与行动” ,由FLIA副主席JohnHunter主持。第一位发言人为美国Albion College学院校长Mathew Johnson,他的题目为“今天的国际高等教育”。 爱尔兰科克大学法学院院长Mark Poustie教授重返线上会场,带来了“爱尔兰法学教育在新冠疫情中的经验与教训”。巴基斯坦Gomal大学法学院学院长Aisha Rasool教授以所在大学的见闻和实践分析欠发达大学在线教育的缺陷和不足。美国国际开发署前高级官员AlonzoWind从美国对非洲青年的援助事例分享对青年教育的个人想法。乔治城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副院长RosaCelorio博士则分享了自己在新冠疫情期间思考国际法律教育的心得。浙江理工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旭江博士以在线《法律检索》课程为视角,探讨了后疫情时代法学在线课程的现状、挑战和完善,并建议各方充分重视法律检索能力的系统培养。全球青年和平建设者网络(UNYP)官员MridulUpadhyay分享的是“青年、和平与安全”活动的宗旨和取得进展。华东政法大学客座教授AsenVelinov(保加利亚籍)分享了自己与华政学生论文指导和线上线下教育交流的经验,提出有关新兴经济体在线教育的看法。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刘细容博士讨论的是“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议题,建议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所有课程学习,培养具有全球公民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未来人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金河博士后分享了互联网全球治理领域的青年参与经验和案例,以及如何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提升这种参与。FLIA创始人朱绍明博士作为最后一位发言人,介绍了包容性外交官计划(Inclusive Diplomat Program),并宣布该计划正式启动。与会人员就该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全球倡议与国际合作的建议,期望携手发出新时期的全球治理之声。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会议最后,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宋丽珏副教授和法律与国际事务学会副主席John Hunter做了简短且热情洋溢的总结发言。

开幕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供稿图宋丽珏、李晓郛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