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在由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挑战杯”荣誉称号,40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刘永梅、吴岩两位教师获得“优秀工作者”的称号。
内容发布【小白杨内大考研真题辅导】
专注内蒙古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
关注我们获得内大免费真题及报考资讯
哪些作品获得了特等奖呢?
请大家不要走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碳布@MoSz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作锂 离子电池负极的储能特性研究》
作者:范娜、方秋月、吴晨赫、胡琼、张敏、邵 仲萍、宋昊宸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作品简介:通过简单易控的水热法构造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集成电极,电极材料由锚定在碳布骨架上的超薄二硫化钼纳米片组成。碳布@MoS2材料的优点是加快电子和离子的传输,增强锂的储存,在电流密度为0.7 mA cm-2时表现出2.42 mA h cm-2的高可逆容量。与传统电极材料相比,碳布@MoS2电极可广泛应用于柔性和折叠式电子产品中。电化学储能器件除了锂离子电池在内的二次电池外,还有超级电容器,前者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后者具有寿命长及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但是,至今未有新的储能器件弥补二者差距。因此,我们提出电容电极与钴锰金属氧化物双层空心球电池状电极组合成混合电容器,同时达到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
#02
《一种以超表面为超层结构的高增益双频微带天线》
作者:田虎强、高月辉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作品简介:主要针对微带天线增益较小,方向性较低等问题,开展了基于新型电磁超材料高增益微带天线设计与研究,突破了理论模型建立,电磁超材料仿真计算及理论推导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公共频段内高增益微带天线设计系统,为公共环境电磁能量收集前端装置提供设计思路与方式。保障了室内电磁环境能量收集的质量与效率。
#03
《优化全球粮食安全体系及其预测分析——应用于美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柳语馨、袁子誉、张欣琦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柳语馨)、数学科学学院(袁子誉、张欣琦)
作品简介:粮食安全一直是全球公民面临的挑战,当前的全球粮食体系重点关注着体系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全球粮食体系仍然不稳定。为优化全球粮食体系模型,我们将粮食安全指数(FSI)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主因子,同时用方差权重法对每个解释变量赋权。为验证模型,我们将优化前后模型应用于美国和印度,展示了影响因素的优先级。最后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经过对粮食系统进行优化的研究,深刻意识到粮食系统对于整个国家及全球的重要意义,顺应可持续千年目标的同时,推动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改善,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更好的粮农治理,推动粮食体系改革,向更公平、更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04
《后脱贫时代村域多维贫困治理研究——基于32个脱贫村的实证分析》
作者:李昶、赵瑞雪、张焕哲
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作品简介:2020年自治区实现全面脱贫,告别绝对贫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区域处于相对贫困中。这些区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收入低转变为地区产业、基础设施、扶贫资源等综合条件的缺失。本文以“后脱贫时代村域多维贫困治理研究——基于32个脱贫村的实证分析”为研究课题开展村域多维贫困测量,尝试论证“扶贫资源”等相关学术界尚未重视的要素在多维贫困调查中作为测量维度的可行性,为贫困治理建言献策。
#05
《从网格到网络: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前瞻性研究——基于呼和浩特恼包村的个案调查》
作者:许杰、罗雯雯、白冰、李鑫、姚锋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简介: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涛老师带领五名研究生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升级,以呼和浩特恼包村作为研究个案,团队成员先后多次赴恼包村开展田野调查,对村两委干部、村民、网格员、旅游公司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当前恼包村网格化治理的样态,并指出诸如“附属行政化”倾向突出、网格化治理中网格层面任务过重、队伍建设不完善、信息平台建设等问题。同时,研究团队还注重挖掘个案村带有传统治理色彩的潜在治理资源,如红白理事会、社火理事会、纠纷调解会等,上述传统治理资源与恼包村旅游及物流开发所形成的产业资源相结合,为村庄治理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基于上述实证材料,团队运用网络化治理理论及模型为新时期乡村治理提出了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06
《社区养老服务对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基于2018年CLHLS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周鹏、宋睿
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作品简介:为研究社区养老服务对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二元Logistic回归和系数集束化方法对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截面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养老服务与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最后,从提高社区养老服覆盖率,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完善服务类型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07
《速燃支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作者:吕晓雨、张静怡、冯诗颖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品简介:本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速燃支撑材料的燃烧特性、力学特性及其应用,该材料的应用将为火力打击武器在推进速度和射程方面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团队开发的速燃支撑材料是一种轻质的、低成气量的改性材料,已完成速燃支撑材料的公斤级产业化的生产,已制备的速燃支撑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如下:常压燃速为200~1000mm/s、密度为1.5~2g/cm3、抗拉强度≥3MPa,速燃支撑材料公斤级量产及其燃速和密度的可调性为其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08
《不同形貌氧化铈负载Au选择性催化氧化葡萄糖制备葡萄糖酸》
作者:姚焱、张璐、李一冉、耿淼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作品简介:从最开始对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最开始对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09
《蒙汉双语新闻AI合成主播制作平台》
作者:董林坤、尹衍飞、牛艳东、杨庆豪
学院:计算机学院
作品简介:该作品是以蒙古文、汉文文本作为输入,以相应内容的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作为输出。通过蒙汉机器翻译、文本情感预测、蒙汉情感语音合成、嘴形合成、人脸重构等多项前沿技术,并结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联合建模训练后,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分身模型,实现以蒙古文或汉文文本驱动的方式生成新闻播报视频。本作品建立了一个实际可用的蒙汉双语新闻AI合成主播制作平台,是我国首款少数民族语言合成主播,填补了蒙古语合成主播研究的空白。应用于媒体的新闻制作,将极大的便利蒙古语和汉语新闻的制作,提高蒙语新闻的传播效率,带动自助蒙汉智媒体工作换挡升级、提质增效,同时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蒙古族与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
#10
《基于多维度特征融合的奶牛面部识别系统》
作者:范龙臻、孟繁盛、贺杰、董泽、温卜、赵鹏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作品简介:奶牛个体识别作为智能化养殖管理和畜牧保险业的基础,是畜牧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生物特征的奶牛识别方法,与传统的识别方法相比,在奶牛身份登记、丢失奶牛找回和严重疾病的控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本项目设计奶牛面部识别系统,实现奶牛的个体实时识别。设计奶牛面部图像采集装置,实现对面部图像的采集与传输。设计卷积神经网络,用奶牛面部图像训练并测试网络性能,最终实现奶牛实际养殖环境下的个体精确高效识别。本设计提供的奶牛身份识别方法方便对每一头奶牛进行监测,高效便捷地掌握每一头奶牛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便于对产品质量的把控。从而实现牧场智能化管理,扩大牧场规模。
#11
《文化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作者:李源、杨艾灵
学院:哲学学院
作品简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重要、最深层的基础,从文化价值论探究共同文化的形成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对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汇聚55个民族的模范自治区,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融合传统,又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着关键作用。从文化认同角度出发,以共同文化为主线,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根基和实践路径,能够更好地理解“五个认同”,推动民族共同体成员凝聚思想共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对于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共圆伟大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12
《蒙古马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内蒙古为例》
作者:黄广香、杨婉婷、刘芳芳、王涛、王雨科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简介:“蒙古马精神”所内涵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蒙古马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发展取向,增强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厘清“蒙古马精神”基本内涵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蒙古马精神”融入内蒙古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蒙古马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探析“蒙古马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希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内容发布【小白杨内大考研真题辅导】
专注内蒙古大学考研,全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