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是学者们早已注意并不断研究的课题。然而方言词汇的研究起步较晚,词义研究没有像语音研究那么繁荣。认知语言学的繁荣发展为方言词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合适且有意义的新角度。新词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其依据是使各种意义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认知结构,词义演变必然有其认知基础,目前对于认知语言学下词义演变动因基本集中在对变化促动机制即隐喻和转喻的研究上。
一、相关理论
(一)词义演变规律
根据《语言学纲要》一书的定义,“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这一理论来自于西方,是十九世纪德国的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在他的《语言史原理》里提出来的。后法国语言学家布勒阿尔在他的《论语义学》里也有类似的论述。三分法通常被认为是词义演变的主要类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力、蒋绍愚、贾彦徳等在讲述汉语词义发展演变时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理论,但也对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在三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修正后的增补。
王力先生认为凡是不属于扩大和缩小的都可以是转移,并结合汉语词义实际变化,细化了转移的类型,一种是“如蚕化蛾”,另一种是“如牛生犊”。
贾彦德先生在《汉语语义学》中认为“义位扩大、缩小、转移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义位的更替,一是义位的引申。所谓义位的更替是指义位A变为义位B,义位A消失了,A、B并未同时存在。……所谓义位的引申是指由义位A演变出义位B(或者还有义位C等),A、B同时存在这样就在原有义位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义位。”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一书中提到“义位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义位的增减,即一个词产生新的义位,或消失了旧的义位。一是原有义位的变化,即扩大、缩小和转移。”蒋绍愚先生通过大量例证并使用义素分析法论证了汉语词义演变的结果除了词义扩大、缩小与转移以外,还有易位的观点。在《词义的发展和变化》一书中又进一步对古汉语词义演变中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运用“义素”等概念对词义历时的发展变化规律作了更加系统深入的探讨。义位的增减,就是指一个词产生了新的义位,或消失了旧的义位。
(二)词义演变的认知动因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出现和传播,学者们开始从语言之外的认知层面去探求词义演变的原因。很多研究者认为词义演变和人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密切相关,是隐喻和转喻机制推动了词义扩展。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所强调的两种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就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与隐喻思维相应的是转喻思维,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用一个实体去指另一个相关的实体就称为转喻。”Lakoff认为:“转喻是一种基本认知特性。人们极为普遍地采用事物某一个容易理解或是容易感知的方面去代表事物整体或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或是其自身的一部分。”
Sweetser的《从语源学到语用学》是涉及词义认知研究的比较知名的著作,该书第二章讨论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考察了英语和其他印欧语言中的知觉动词在词源和词义引申方面的规律,提出了“以身喻心”的隐喻。
二、相关研究成果:
(一)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具体作用的总体论述。
印明瑶、王斌在《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隐喻和转喻是词义演变背后重要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对词的多义性产生了巨大作用。隐喻使词义在两个语义域中因为相似性而发生变化。转喻使词义在同一个语义域中因为相关性或邻近性发生变化。此外,转喻还为词性的转换奠定了认知基础。
刘玉君在《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阐释》一文中从词义范围、词义褒贬和词义转移三个维度探讨了转喻在词汇的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学习词汇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彭宣维讨论了三个问题:(一)认知能力和词义范畴的同步拓展;(二)隐喻映射在新的词义范畴的形成与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三)从源范畴和目标范畴的关系看词义范畴的网络体系。由此论证了汉民族集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隐喻映射手段,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内在历时机制。
(二)对少数或单个词的词义演变动因中的认知因素的研究。
张言军的《“后来”的词汇化及其词义演变》一文认为时间词“后来”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先由句法层面的同形短语固化为一个普通名词,进而在隐喻引申和句法功能扩张等因素的驱动下由普通名词发展为时间词。
姜黎黎的《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动词词义演变研究》以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词汇系统中“收”、“执”、“擒”、“捕”、“摄”、“捉”、“拘”、“逮”、“录”等9个动词为考察对象,从共时角度描写和分析这些词语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探求各个动词词义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阐释了该概念场中动词词义演变的机制。
许红菊在《汉语“面”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一文中通过分析“面”的本义在隐喻和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抽象域的投射,从共时角度构拟出了“面”的语义演变路径。
(三)认知因素视角下方言的词义演变。
梅莉莎、吴媛媛、陈忆雯、戚国辉的《从隐喻视角看宁波方言词义演变》一文以隐喻为理论框架,从语言外部环境探讨地域特色对宁波方言词义演变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英语中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些习语演化的认知理据。
三、关于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词义演变研究的不足
(一)很多论文对于词义演变规律缺乏具体分析,只限于对词语的意义进行描述;
(二)对隐喻和转喻思维影响词义演变的研究较多,基本不见对其他认知因素的探讨;
(三)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将认知因素与词义演变的关系阐释清楚,多属于相关理论的直接套用;
(四)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关于具体方言词词义演变的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