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阁镇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镇域面积76.5平方千米(2017年),面向狮子洋和珠江出海口,毗邻港澳,与东莞市隔江相望,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群的中心和枢杻。
黄阁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是“文化广州”的杰出代表。其旧名曰凤凰阁,又名黄旗角。因村后一小山岗凤凰阁而得名,宋代简称凰阁。
宋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十六日,南雄府始兴县十四鄙牛田坊珠玑巷麦必荣、麦必秀、麦必达、麦必端、麦必雄五兄弟携家眷200余人南迁至珠江口,遇狂风大浪,登岸定居,住麦屋山,改凰阁为黄阁,隐寓相府台阁之意。
为了给麦氏子孙留有更广阔发展空间,除麦必达一脉留下在黄阁发展外,其余兄弟四人遂离开黄阁到东莞、番禺、新会等地发展生息。麦氏子孙众多,散居至海南、广州、湛江、东莞、南海、顺德、中山、宝安及海外等地,才俊辈出。黄阁镇内现存其与兄麦必荣合葬墓,被列为保护文物。
麦必达,字尚礼,黄阁麦氏始迁祖,南迁黄阁氏族的开山鼻祖之一,宋造赠广西提督军务总兵,其始祖乃隋朝勇士与忠臣麦铁杖。宋咸淳九年(1273年),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惧祸及,兄弟五人携家眷二百余人,联合珠玑巷九十余姓家族南迁。建屋修庙(即月山古庙),修筑石基(史称“黄角石基”,是有记载的珠江三角洲最早的石基),垦荒、筑堤、护田。
据文物人员考究,位于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的“麦氏大宗祠”,是黄阁镇麦氏家族开村先祖麦必达及其后人的公祠,相传为“光绪元年乙亥恩科中式第柒名武举麦瑞良立”。
“麦氏大宗祠”在广州地区各大名家祠中,仅次于广州陈家祠、沙湾“留耕堂”,排列第三位。宗祠内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有石狮、石鼓、木雕、砖雕、壁画等传统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宗祠被国家列为地方财产。2000年经上级政府批准,退回给莲溪村使用,2004年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氏大宗祠与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现麒麟文化展示馆)、子平麦公厅连城一线构成祠堂建筑群,均坐南向北,呈横线排列,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规模在广州祠堂中都相当罕见。但继宗麦公祠已于1963年毁于大火。瑞辉麦公祠现在被改造成了麒麟文化展示馆。有别于大宗祠祭祀始祖,瑞辉麦公祠属于祭祀各房先祖的“家祠”。黄阁麦氏自莲溪起步,逐渐扩张建立东里、大井等村落,因此“家祠”众多,如亮彩麦公祠、将军麦公祠、辅党麦公祠、辅熊麦公祠、少山麦公祠、观明麦公祠等。
其中,将军麦公祠供奉的是元朝东里开村始祖为麦必达之子麦六三和其孙麦公进。麦公进夫妇合葬墓群有碑文记载,麦公进随父麦六三出征,仕元有功,官封副将军、轻车都尉,是黄阁麦氏族人受古代皇朝封赠官位最高的人。麦公进敬长睦族,乐善轻财数十年如一日,享寿108岁。
多个版本的《麦氏族谱》均认定黄阁麦氏属于隋代名将麦铁杖之后,宗祠里也供奉有“麦公铁杖”的神牌。
相传麦铁杖是黄阁麦氏始祖,南北朝人,籍贯粤北南雄县,其父曾唯公。麦铁杖绿林出身,年青时好武仗义,劫富济贫,后投靠隋文帝杨坚,助隋朝统一中国,隋文帝问他愿任何职,铁杖答:“臣愿能日吃斗麦足矣!”于是文帝赐铁杖麦姓,并赐官仪同三司。
公元612年,麦铁杖参加辽东之役,不幸为国捐躯,时年74岁,后被封光禄大夫宿国公。麦氏第十五代麦三璧在大迁徒时,五个儿子南迁,先定居黄阁,后分别在番禺、南海、中山、新会、东莞等地定居,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全粤村情》(广州市南沙区卷)
《黄阁镇志》
《黄阁古今》
《黄阁莲溪房麦氏族谱》
统筹:佘海霞
编辑:佘海霞、何就明、孟昱伯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服务电话:020-3991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