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荟】第一期

如何区分实证研究与诠释研究?

– – 实证研究:用看、说、听对于世界进行客观阐释;诠释研究:用想、思、悟对于世界进行主观构建。前者强调由外而内的触发,后者强调由内而外的表达。

我们研究的对象、事件、现象……可以被100%解释吗?

– – 对于任何对象、事件、现象的解释,都需要搁置于特定的情境下进行解释。很多情况下情境变了,结论也就变了,想要做得到100%的解释,那么需要穷尽的则是情境本身,这是个巨大的工程,往往无法实现。

理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 理论的存在,提供了我们认识特定事物的思维框架,但也仅仅是思维框架而已,并不是绝对真理!时间、空间、对象、条件的瞬息万变,会使得理论并非是普适性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思维框架的运用。

什么是好的研究主旨?

– -你、我、他都觉得重要、紧迫且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好的主旨,缺一不可!

社会需要的怎样的研究?

– -研究的宗旨是大道至简,而非长篇大论、化简为繁,既然是服务于社会的研究,那么能让公众能看懂、读懂才是关键,而不是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学术领域的关注,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公众的真正关切。既然研究的灵感来自于社会,那么研究的结果也要能反馈于社会。

如何找到自己热衷的研究问题?

– –很多人都会从个人兴趣、文献阅读、他人引导出发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但往往缺少了前一环节,则是”共情”!对于研究对象、事件、现象的体验、感知、沉浸、反思,是唤起共情的策略。不是所有的研究问题都适合研究者深入研究,只有那些能让研究者产生共情的问题,才会研究越快乐!个人兴趣、文献阅读、他人引导是产生共情后的后续,而不是前置、同步发生的。很多人研究到一半才发现研究不下去了,很多都缺少了共情这一环!共情是筛选研究问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过滤器。

欢迎扫码加入: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