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受众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学好主题写作,我们前段时间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并推出了【论文精选】专栏的社会、文化、创作、艺术、治理、传播、情感、美学、文明、作品、技术专题

往期论文,戳文字可跳转:

今天给大家推出的的内容是受众专题,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可以找我领取哦!!!

推荐论文1:《从群众到“情感群众”:主流媒体受众观转型如何影响新闻生产——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出处:《新闻与写作》 2022年第7期

文章概述: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考察,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兴起,人民日报的受众观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群众观转向情感群众观,这一新型受众观的兴起与巩固,跟媒体内部有意识的引导和实践密不可分。在内容层面上,情感群众观的成果体现在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多用人称代词、正文采用对话体叙述风格、新闻故事个人化、新闻写作模板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的变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其他党报的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推荐理由: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体商业化改革导致了市场化媒体地位提升、党报影响力受到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点击量和影响力出现下降。这一趋势在过去几年里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市场化媒体急剧衰退,而多家党报在政策的支持下顺利转型,重新定义了新闻实践。本文从受众观的视角深描这一现象,窥探未来数年我国新闻界转型的走向。本文从知识社会学传统考察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主流媒体受众观的转变,并探讨了情感群众观与群众观的联系与差异,这一观察问题的视角值得大家学习。媒体与受众具有互构关系,没有脱离受众的媒体,也没有脱离媒体的受众。因此大家在学习相关话题时,如受众心理、媒体内容生产、内容消费,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推荐论文2:《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框架与展望》

出处:《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2年第1期

文章概述:

元宇宙是基于数字技术而构建的一种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虚实融合的三元世界数字社会。在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元宇宙视域下,信息具有更丰富的生产与表现形式,用户具有新的需求与体验,其中的用户信息行为与传统环境存在着异同。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可以基于已有理论,结合新环境特征进行迭代优化,从用户、信息、技术三个维度展开,实现更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与用户行为理解,以促进元宇宙的应用推广与风险管理。

推荐理由:

当前,有关元宇宙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元宇宙的应用场景、技术基础与未来发展模式的分析,但尚未有研究关注到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从信息和用户两大主体视角切入的探讨尚且不足。信息是元宇宙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而用户是元宇宙中一切活动的核心,用户与信息的互动则促成元宇宙的发展演化。本文对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展开剖析,并提出用户与信息互动的研究框架,厘清两大主体在元宇宙视域下的交互机制,进而为元宇宙这一全新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系统介绍了元宇宙信息行为的定义、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主题,极富开创性。大家在研读本文时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思考本文如何通过信息生产的视角切入元宇宙研究,学习这种通过小切口研究大话题的方法;二是关注文中插图,了解插图这种“形象语言”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三是做延伸思考,即元宇宙信息生产与其他媒体信息生产有什么区别。

实用素材积累:

总结而言,元宇宙将会成为具有数据融合化、领域协同化以及虚实一体化特征的数字社会,其中的用户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也具有各种场景下的行为能力;元宇宙不仅能够复刻真实世界里的场景和社交,也能将数字创作在真实世界里实体制造出来,理论上形成了“互为映射”的关系模型;元宇宙不仅拥有超越互联网时代的物品与财产所有权、社会关系以及极度沉浸式的感知与体验,还将会产生全新的用户信息互动机制。

推荐论文3:《抑制与绑架:抖音用户的“算法焦虑”》

出处:《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4期

文章概述:

抖音作为国内日活用户最大的短视频平台,依托算法推荐机制建构起用户的“个人拟态环境”并降低用户消费短视频内容的成本,但算法偏见也抑制着用户的信息需求。在算法推荐机制作用下,抖音过度追求个人化、浅表化和商业化的内容,造成信息供需错位。算法在深度学习和分析中逐渐实现对用户主体价值的“绑架”,用户的时间、记忆甚至个人判断都交给了算法。

算法偏向性对用户信息获取能力和心理上带来双重抑制,会对用户作为信息生产者、获取者和依赖者的主体价值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绑架”,引发用户的信息焦虑。纾解焦虑的出路,需要从用户自身媒介素养升级和政策法规对平台的引导规制入手。平台修正算法吸引优质内容回归,平衡商业性和公共性。用户要实现数字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发挥主体能动性,成为算法分析下具有高阶追求的云个体。

推荐理由:

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接收的日常端口,短视频降低了内容生产和消费的门槛,成为用户感知、阅读、理解世界的主要文本。多元化主体生产的海量视频中,抖音依托算法对云个体的行为深度画像,基于态度、行为等数据综合分析,寻求内容与用户的快速连接,构建起以短视频为媒介的“个人拟态环境”。算法的固有偏见束缚着用户信息选择的自由,甚至决定着用户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并在更新与完善中培养用户产品使用成瘾,塑造依赖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故应对这一现象加以反思。本文以抖音为研究对象探究算法主导下的用户焦虑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在涉及媒体内容生产、智能媒体、信息茧房、用户体验、文化传播等话题时,本文的观点都可以直接改写使用。另一方面,本文以“现状-问题-反思”为写作逻辑,清晰明了,同样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实用素材积累:

抖音将用户个人信息环境建构的权力交给了算法,但算法的偏向性抑制了用户真实的信息需求,信息供需的错位引发了“算法焦虑”。算法“绑架”了用户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主体价值,通过培养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形成了用户全时间、碎片化和低判断的媒介依赖。用户的“算法焦虑”既是对技术控制者追求经济利益损害公共利益的焦虑,也是对算法统治下个人主体价值位移的焦虑。作为算法设计者的平台能否抵御注意力经济的诱惑,从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寻求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平衡,需要更多外力的作用。归根结底,云个体媒介素养的升级,是“懒”用户与自我的斗争。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其用户仍在持续增长,短视频引发的“算法焦虑”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推荐论文4:《重返对话: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化解路径研究》

出处:《新闻大学》2021年第10期

文章概述:

互联网的出现满足了人类沟通交流几乎所有的想象,民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交往机会,但人类并没有因此在更高程度上达成共识,反而坠入到“后真相时代”“信息茧房”的陷阱。与之相伴的是,群体极化从小群体扩展到公众舆论层面,触发对抗,不断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撕裂与分歧。本文尝试从对话理论这一视角出发,通过透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原因,进而得出新的结论,提出重返对话是化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路径。

推荐理由:

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互联网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吊诡的是,虽然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接受信息和交流的机会,但似乎并没有促进更高程度的共识,在“地球村”中,人类有着重返“部落化”的风险,选择对抗而不是对话,不断加剧社会的撕裂与分歧,“后真相时代”“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音壁”……一系列新的阐释体系似乎都指向了共识与真相的消解,而针对智能媒体的声讨,几乎也都集中于算法偏向对上述分歧的放大。为回应这一现实问题,本文拟引入对话理论,以参与差异化议题引发分裂和冲突的网络用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用户群体在网络极化冲突过程中的行动机理与背后逻辑,并针对性地提出化解路径的创新方案,以实现公共舆论治理中的平衡。本文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文献回顾、产生原因、解决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创新性强。在“文献回顾”章节中,介绍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起源及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与检讨,然后抛出本文的创新点。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学术写作要想得高分,就得提出新颖的观点,而新颖的观点往往需要建立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当然,在考试中,我们无需把“文献回顾”部分呈现在卷面上,只需要把它作为一种解体思路加以运用就可以了。在第四部分中,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化解路径探索可以体现在“共享”“共情”“共识”三个层面。这种提炼关键词并以此作为小标题的写作方法也同样值得大家学习。

推荐论文5:《主体身份与传播话语的互构及作用》

出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12月

文章概述:

身份即传播。传播主体的身份本身是一种”传播过程”,在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身份作用于传播的各个环节,影响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制约传播的过程与效果。身份与传播话语是互构关系,身份决定着传播话语的内容、特征、形式等各方面属性,传播话语也会对身份进行建构。身份传播在信息交换的语境中得以实现。

推荐理由:

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身份传播逐渐在传播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建构身份,与此同时身份也会在社会中对人们产生影响。身份传播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传播主体接收、处理、传播信息并将其身份与信息的结合作用于传播各环节的信息活动。在社会多元化的语境中,因为身份传播激活了多元身份的讨论,因此身份的形成对于研究传播主体在传播环节中的作用过程十分重要。身份传播研究既是传播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对传者和受众的身份传播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实用性较强。具体来说,本文的知识点可以用于人际传播、受众心理、传播艺术等写作话题。

小贴士:对知识点整理总结,凝炼成自己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学会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有效助力主题写作哦!

推荐论文6:《新媒体环境下“反沉默螺旋”现象分析》

出处:《青年记者》2021年第22期

文章概述: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界的经典理论,但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下,“反沉默螺旋”现象出现。在新媒体时代,“反沉默螺旋”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多数的暴虐”现象的发生,维持着网络社会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存在被一些非理性少数派利用的情况,从而成为极端性舆论轰炸的工具。因此,探索“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之间的张力关系,理性看待新媒体舆情,是当下新媒体舆论传播研究的重点。

推荐理由: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由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该理论认为,表达者在发表意见之前会对“意见气候”进行判断,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派”一员时,就会倾向于直接表达,而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派”时,便会保持沉默。“少数派”意见的沉默,间接给予了优势意见充分的传播空间,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种强势意见越发强势,弱势意见越发消亡的螺旋模式。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新出现的三个现象打破了我们对沉默螺旋的固有认知,“反沉默螺旋”现象开始显现。“反沉默的螺旋”(The Anti-silence Spiral)认为,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赋予以往“沉默螺旋”中的沉默者们更多的发声机会,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再惧怕群体压力,也不再沉默,少数意见因而得以表达和扩散,反而可能呈现出“反沉默的螺旋”现象。重新审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并反思理论的现实有效性十分必要。本文观点新颖但不难理解,做简单掌握即可。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更新迭代较快,我们在学习一些经典理论知识时,要密切关注其在当下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学会将经典理论“古为今用”,才能写出有创新性的论文。
实用素材积累:

在当前的网络及自媒体舆论空间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担心弱势意见被淹没,他们可以在虚拟空间畅所欲言。但是一个和谐公平的舆论空间还是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引导。只有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引导新媒介舆论的行为,才能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畅所欲言的网络空间。此外,民众也应切实提高自身素质,遵循虚拟舆论空间的法律与道德准则,自觉理性思考,抑制非理性的极端观点。在当前的网络及自媒体舆论环境中,要时刻警惕“反沉默螺旋”的弊端和问题,引导民众更好地表达意见,打造和谐美好均衡的媒介舆论环境。

推荐论文7:《符号·媒介·权力: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建构》

出处:《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文章概述:

现代性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趋于断裂、漂浮与虚拟的身份认同特征在青年群体中表现突出,并呈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符号、话语实践与权力抗争机制中。文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符号表征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实践”建构身份认同。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抵抗式”、”协商式”与”认同式”三种认同模式。因此,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语言预警,对青年不良身份症候予以疏导。

推荐理由:

相较其他年龄群体,青年更多、更深入地被卷入至网络空间。而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性社会中,青年通过求学、就职等方式从传统的血缘、地缘等结构性单位“脱嵌”,进入流动性社会,个体在“自我身份形塑”方面具有了更大的权力,网络空间也成为个体形塑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介质。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身份认同的语言符号,其生产、传播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也建构着青年的身份认同。本文就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符号表征身份认同、“话语实践”建构身份认同和青年身份“抗争”,并在此基础上为青年不良身份症候提出“预警”与“疏导”之策。本文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门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大家在学习时主要关注文章的最后一章,即“对策”部分。

推荐论文8:《从群体心理到认同建构——多学科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

本文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三大学科视野统合了“身份认同”研究概况。身份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连接点。在心理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强调独特的个体认同与鲜明的群体认同。在政治学学科应用中身份认同先是表现为族群文化身份,而后在民族国家中出现了公民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又在全球化浪潮中遭遇多重身份困境。

在社会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重视“身份”这一外在化标识,进而从制度安排与社会流动两个角度探讨面对社会身份系统的剧烈变化,群体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回应身份归属问题。

推荐理由:

伴随着传统消逝与秩序解体,现代社会正面临着分化和失衡的风险。制度碎片化引起了日常生活的嬗变,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对种种制度的不确定与多重化的自我选择,“我”容易丧失本体安全感与信任,陷入危机之中。作为意义与经验的来源,“身份认同”逐渐上升到“存在性问题”的高度,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审视与深刻理解。本文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三大学科视野统合身份认同研究,旨在阐明身份认同的本质特征以及研究脉络,进而理解与把握其时代内涵与未来取向,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理论创新性。三种学科视野相互交融下的身份认同研究,有助于大家快速积累多学科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实用素材积累:

本文为洞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对生活世界变化的深层次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首先,中国社会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身份系统的变化,或多或少引致新旧身份之间的冲突。身份认同成为了中国社会整合的核心焦点之一。其次,中国社会的身份认同问题尤为需要结合给定的结构性框架,并定位于群体水平。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既是制度层面上的利益重新分配,也是经过符号运作重建社会身份的过程”,因而对群体认同的关注更有利于发现新的群体边界,并且巩固新的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最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造成了本土化身份认同问题的空前复杂性。当这种过程发生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对立语境下,极有可能建构出碎片化的群体身份认同,出现难以摆脱的困局。这一隐忧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加以破解。

推荐论文9:《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

出处:《新闻大学》2021年第10期

文章概述:

研究发现,底层价值取向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立场基准,成为网络空间好感度最高的指标,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争相取悦的对象;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体,正在以其声量和影响力,形塑着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底层客体性时代”向“底层主体性时代”的转变,成为理解网络空间演进方向的新视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多级信息生产、平台商业逻辑与网络空间底层三者互动而成的深层网络机制。

推荐理由:

网络空间底层化是阐释中国互联网空间演进与变迁相对系统的解释框架。理解“底层主体性时代”,有利于我们在动态的互联网整体转型中,理解网络空间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探索网络舆论场意见表达的时代特征与网络空间深层重构的长期趋势。本文就中国网络空间“底层主体”的关键立场、基本概念、演进方向、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内容丰富且容易理解。本文以“底层主体性时代”为理论框架探讨网络舆论与网络空间的相关问题,对考生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主题写作中,大家也可以尝试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凝练1-3个关键词,由此搭建论文框架再展开论述,这样写出的文章逻辑性强且有新意。

推荐论文10:《“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

今天,人的“数字化生存”正在深化为“数据化生存”。人的“画像”、身体、位置、行为、情绪与心理、关系、评价、思维方式等被全面数据化。数据化带来了人的身体存在的新方式——虚拟实体化与数字元件化,也增强了人的反身性控制与自我的量化。个人历史与记忆被外化为多维的数据化轨迹,数据也塑造了数字自我、数字人格。以数据化形式体现的外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强大。

推荐理由:

在早期对数字化生存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数字空间中人的精神性存在,这样的数字空间被称为赛博空间。但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数字空间并非纯粹的赛博空间,而是与现实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与多种维度的互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勾连与互动,而数据(data)是勾连与互动的重要纽带。数据不仅支持着人们的虚拟化生存,也强化了现实空间中的人与虚拟空间中的人的对应关系,甚至反过来影响现实空间中的人。与“数字化”生存相比,“数据化生存”更加强调数据作为人与数字空间进行交互的介质、手段与方法。因此,今天对人的数字化生存的研究,有必要在数据化生存这一方向下深化。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数据化生存”概念。作为尼葛洛庞帝提出的“数字化生存”理论的补充,“数据化生存”更加贴合当下人们的生存形态及体验。本文逻辑清晰、结构较为简单,第三部分理论性较强,大家应多予以关注。文中出现的“虚拟实体”“数字原件”“反身性控制”等看起来“高大上”的表述,其实并不难理解,大家应做好积累,以备观察分析相关问题之用。
实用素材积累:

从虚拟的“数字化生存”到现实与虚拟之间深层互动的“数据化生存”,我们似乎获得了更多自我认知、自我表达、自我记录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当人被映射、拆解、外化成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又被强制进入各种商业或社会系统时,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自身数据的控制力,并受到来自外部力量的多重控制。

对于个体而言,对外部控制的觉察以及反控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来自个体的反抗总是有限的。即使人们意识到数据化带来的种种风险,在数据化成为生存常态的情况下,那些试图抗拒数据化生存的人,某些情况下会成为“余数生命”——被数据化的系统所排除,从而失去某些权利。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