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为何既为学术创新也为学术剽窃和抄袭提供了现实条件?

客观地说,要从事学术研究肯定要参阅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合理吸收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能反映当前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最新他人学术成果,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具前沿性的学术成果能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奠基于高水准的学术平台上,经研究容易形成学术生长点,有助于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具创新性特征。

要了解学术共同体对相关研究主题的现有研究动态、获得最新、最具前沿性的学术信息,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学术信息的传统方式是翻阅纸质文献资料(如期刊、报纸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跨入互联网时代,学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翻阅纸质文献资料以获取学术信息的传统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

利用互联网获取学术信息的特点在于,互联网特有的“超文本结构”、容量巨大的数据库能把有关某学术主题的学术信息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多元阅读的“活性文本”。读者只需轻松地点击专题网页中的各个标题、图片,就可阅读到来自全球的不同国家、不同媒体、不同学科、不同学术组织所发布的各类信息文本,并可以从一个文本跳跃到另一个文本,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个网站,便于对学术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相互参照、相互启悟,从中获得多文本阅读所体验到的特有的思想启迪,为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提供极为便利的现实条件。

然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互联网使学术信息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使研究者及时了解与掌握他人最新的研究现状与学术成果变得轻而易举,这确实为研究者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现实条件,但同时也为那些道德观念薄弱的研究者从事学术剽窃与抄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现实条件。根据学术不端案例分析,诸多研究生编撰的涉嫌剽窃或抄袭之作都利用了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

互联网将巨量的学术信息无保留地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时,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学术信息会因人而异:大多数研究者会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合理利用他人学术成果,最终形成具个人特色的学术创新点;而极少数研究者则可能产生邪念,剽窃或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最终陷入学术不端的泥坑。这说明学术自律意识至关重要,抉择人的行为取向往往在于一念之差。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