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技术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学好主题写作,我们前段时间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并推出了【论文精选】专栏的

  

往期论文,戳文字可跳转:

今天给大家推出的的内容是技术专题,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可以在文末扫码领取哦!!!

推荐论文1:《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

出处:《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

文章概述:

本文认为,元宇宙的提出是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是互联网发展的终局。元宇宙是媒介不断革新的产物,并且已经从文学中的可能世界发展到电子游戏。从人文和技术角度总结出元宇宙的构建基础,提出元宇宙在人文方面会发展出虚拟文明,在技术方面则由软件和硬件技术同时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元宇宙具有文明性和交融性两大特征。本文总结了元宇宙对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元宇宙对产业现状布局的影响和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元宇宙的概念和影响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商业应用,为后续元宇宙的研究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推荐理由:2021年3月10日,Roblox公司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业内宣称这是“元宇宙第一股”,直接吹响了人类进军元宇宙的号角。随后,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开始大力进军元宇宙,并在2021年10月28日将公司名称改成了“META”。在互联网世界性的巨头纷纷投身于“元宇宙”事业的同时,国内的IT厂商也不甘寂寞,纷纷提出要转型做“元宇宙”公司。元宇宙的横空出世,既给大家带来强烈震撼,也刺激着人们的认知盲区。元宇宙的提出给资本提供了新的产业投资方向。随着元宇宙投资风向的兴起,大量资本对相关产业进行投入,不仅促进了高新科技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优化了资本的产业布局。虽然相关产业的急速发展加速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但是资本的疯狂涌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行业的泡沫。资本盛宴之下,我们需要再仔细地思考与分析。自古以来,科技和文化就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二者在演变过程中相互的影响。大家在备考主题写作时,不可忽视科技话题,尤其是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文明体系相关的科技领域的新发展与新成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深究科技的原理,而是要以宏观的视角审视科技的“人文”后果,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与伦理调适。本文对元宇宙这一新兴技术的概念、特征、产业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上升到构建文明的高度,很适合作学术写作素材积累之用。

推荐论文2:《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产业迭代升级的影响》

出处:《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文章概述:

数字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传统文化产业应致力于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积极跨界融合,依托计算传播学和深度学习二者融合的强有力驱动,将人工智能理念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升级的全链条过程之中。依托相关技术,在文化消费环节,构建良好的引导反馈机制,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再生产和再升级,使其在数字经济转型背景下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荐理由:

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助力了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实现了文化体验方式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开始呈现出网络化传播、数字化生产及信息化消费的特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人类社会对于文化产业出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对休闲、娱乐以及文化创意等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甚至呈现出具有爆发式特点的需求增长;二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将日益增多。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对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教育等文化产业的渗透日益加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品的消费日益增多,大企业的商业布局及其产品日趋智能化。可以预见在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迭代升级将具有战略性意义。

因此,若想在新时代继续保持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伦理层面和价值观层面明晰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产业迭代升级的影响,重塑文化产业传播主流价值的路径,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及其生产传播的转型升级。文本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角度来谈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具有极强的创新性。文中还例举了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的实际运用,如网络文艺、数字博物馆等,大家应注意积累。

推荐论文3:《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概念、现状与前景》

出处:《现代传播》2018年第8期

文章概述:

研究从对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的认识出发,着重总结并反思了未来影像在技术进步、用户体验和产业推广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对智能媒体语境下未来影像发展趋势的展望。

推荐理由: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智能媒体成为”零点智媒”时代的弄潮儿。智能媒体依托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媒体技术, 主要包括传感器、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等技术。影像技术也在智能媒体的加持下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3D裸眼影像、虚拟现实影像、增强现实影像和全息影像等新的影像形式逐渐打破虚拟和现实的隔膜, 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元素融合起来, 形成一种集动态、有声、互动于一体的新型影像形式, 给人类带来更加优质的感官体验。在这一背景下,依托智能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未来影像受到了更多关注,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视角新颖、逻辑清晰、论述全面,对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和思考。文章认为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可从技术、传播、产业三个视角来进行阐释。在技术方面,介绍了虚拟现实 (VR) 、增强现实 (AR) 、全息影像三种最受瞩目的技术的发展现状;在用户体验方面, 从沉浸感、在场感、互动感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在商业方面,介绍了未来影像产业的行业应用、融资情况和普及程度。在此基础上,认为虚拟与现实“融合”、全方位感官“延伸”、影像化“生存”是未来影像的发展的三大趋势。这些观点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大家可以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直接借鉴,助力学术写作相关话题的知识积累。需要注意的是,电影、电视、网络影像艺术都是现代影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学术写作同样可以借鉴本文的知识点。

推荐论文4:《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

文章概述:

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数字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演变分为技术未赋能、技术加持和数字技术赋能三个阶段。可以从赋能消费者、赋能创意者、赋能生产者、赋能社交行为和赋能文化传播五个方面来分析数字技术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的效率,如何推动数字内容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部门和数字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结构存在影响,文化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市场结构和国内外比例结构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具有两大优势:大市场与传统文化资源。目前,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一个质疑,即数字技术的强大力量是否会导致技术表现强、文化内涵弱的问题。实际上,创作者追求文化内涵的动力和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的向往,将推动数字时代不断产生内涵丰富、持久传承的文化精品,数字与技术的融合既能形成多元文化生机勃勃的文化原野,也能造就具有深刻思想和精湛艺术表现的文化高峰。

推荐理由:

20世纪之前,技术与文化的交集、融合和相互影响较少,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影响较弱。20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也为数字技术提供了渗透最广泛、创新迭代最快、效益最显著的应用领域。本文以传统文化产业的低效率特征为出发点,分析数字技术如何全面全链赋能文化产业和提升效率,如何改变文化消费、生产和市场结构,数字大潮中文化内涵如何创造和传承,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突出优势。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产带来新模态,为人类生活带来新体验,同时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在积累科技话题的相关知识时,应多加关注科技在现实中的应用。对数字技术而言,在文化旅游、影视出版、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应用,大家可以多加关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应对各类主题写作。
实用素材积累:进入数字时代,技术在其他领域展现已久的巨大能力,终于全面进入文化领域,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交易、消费各个环节全面转型,呈现出技术密集特征,生产效率明显提升。这些变化推动着文化消费结构、文化生产结构、文化市场结构的快速转变。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为数字技术提供了连接广泛、迭代迅速、栖居多点、效益显著的应用领域和持续更新的巨量多元数据。当下我们所见,是数字技术主导着文化产业的非常态发展,但人类社会对文化内涵的普遍渴求是永继愿望,不会被技术表象的绚丽所淹没和取代。数字大潮的特点是后浪推前浪,新旧替换;文化的特点是积累与传承,叠加增长。对于技术与文化的长期均衡与良性互动,我们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总之,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今日文化之繁荣景象,没有文化内容也没有数字技术如此之广阔用武之地。这个趋势将延续,技术与文化将继续相互加持,彼此成就,数字文化产业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文化创新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推荐论文5:《新时代AI主播应用发展前景初探——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出处:《传媒》2020年6期

文章概述:

近年来,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科技界称之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AI主播应用情况,针对AI主播在广播领域的发展现状,从解放思想、虚拟身份包装、改进声效、拓展应用、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抓好统筹规划等方面提出见解,探析在新时代如何挖掘AI主播的潜力与价值,努力开创其应用发展的新局面。

推荐理由:

目前人工智能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播在各类媒体的探索应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在国内人工智能已经从科技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显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如何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积极开创AI主播应用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广播电台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写作采用“现状、问题、对策”三段论的模式,值得大家学习。在学习科技领域的前沿话题时,应注意增强历史意识、提升反思意识,培养由浅入深、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需要牢记的是,无论是“科技乐观主义”还是“科技悲观主义”,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在综合二者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评价科技的社会作用和文化后果。

推荐论文6:《算法推荐视域下信息茧房的负效应研究》

出处:《青年记者》2021年第22期

文章概述:

在算法广泛渗透于社会各领域的时代,基于用户偏好的算法推荐逐渐成为互联网新闻分发的主要方式,涵盖”个性化定制”的客户端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其无法准确判断信息价值且不断进行同质化内容推送,信息茧房再次引发关注。本文探讨信息茧房负效应在算法推荐下的具体表现,并提供”破茧”之策。

推荐理由:

以算法推荐技术为基础,商业平台运营为驱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当下媒体生态的主要特征,宣告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作为隐忧的“信息茧房”比喻也逐渐为人所熟知。“算法推送”关注的是内容分发“多与少”“优与劣”“粗与精”问题,而“解决策略”关注的是内容分发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把握这一主线思维,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论证逻辑便不难理解。本文论述简明扼要、剖析深刻独到,是传播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相关论点可直接改写使用。

推荐论文7:《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

出处:《现代传播》2020年第2期

文章概述:

世界互联网发明50年之际,正值中国接入互联网25年。在经历了高歌猛进的上半场后,中国的互联网场景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正进入下半场时代。从上半场到下半场,既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转型的必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要求所有中国互联网的参与者必须真正面向全国市场,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下沉,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从生活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变革,为中国互联网的重要任务——消弭城乡数字鸿沟而服务。

推荐理由:

数字科技时代,将直面数字鸿沟的挑战,值此历史关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任务也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我们应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可及性,消弭数字鸿沟,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员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弥合数字鸿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文章首先梳理了“数字鸿沟”的基本概念,然后结合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指出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其危害,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人工智能融入现代农业,互联网与农村产销衔接,随着互联网与三农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消弭数字鸿沟。本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向性,与主题写作中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三农”创新、互联网下半场等话题有较大关联。

推荐论文8:《数字劳动的新变数及对中国的启示》

出处:《人民论坛》2021年第23期

文章概述:

伴随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全球资本主义在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变革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中演进到了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作为新生变量给全球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变数。数字劳动从外在形态、内在结构以及运行逻辑都与传统的劳动概念迥然有别。中国在融入数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需要摒弃数字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探索将数字劳动导向发展数字生产力的应然向度,激活数字劳动变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荐理由:

进入21世纪,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送入了“数字化生存”状态,数字化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认知和沟通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全球资本主义在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变革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中演进到了数字经济时代。而将数字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本主义链接在一起的是新生变量——数字劳动。那么,对于数字劳动应该如何认识?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启示?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尝试给出回答。本文分析了数字劳动的“进场”给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变化,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数字劳动,进而探索如何将数字劳动合理的转化为数字生产力,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经济发展。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科技话题时,既要重视“形而上”的哲学探讨,又要关注“形而下”的实践应用,尤其是要立足本土,考察技术变量与中国发展之间的关系。

推荐论文9:《从“剥削”中突围:数字劳工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再陌生化》

出处:《新闻界》2021年第5期

文章概述:

随着对数字经济理解加深,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问题受到国内外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数字劳工是一个牵涉广泛、相当复杂的问题包裹(package),但当前许多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落脚点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剥削机制”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工作”(work)和“劳动”(labour)这两个重要概念被杂糅,导致“剥削”分析的泛化和随意化,并遮蔽了一些可能更为根本、重要的研究议题。因此,有必要从“进入”和“绕行”两个方向出发,对数字劳工的现象和概念进行“再陌生化”,突破旧“套路”,发现新问题。

推荐理由: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改变劳动条件、劳动关系和劳动市场。本文建立在对已有数字劳工研究的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将从以下方面分述:数字劳工研究的缘起及理论资源、数字劳工研究的基本问题、当前中国数字劳工研究的热点,以及数字劳工研究存在的问题。随着数字劳工研究逐渐陷入“僵局”,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数字劳工的现象和概念进行“再陌生化”,突破旧“套路”,发现新问题。本文基于对已有的数字劳工研究进行再定位、再反思,可以说是对“数字劳工研究”的研究,大家可以通过本文快速了解数字劳工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热点,并在此基础上打开新的研究思路。数字劳动/劳工问题与经济学紧密相关,自治马克思主义学派为该话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大家可以借此机会多多了解,提升论文写作的理论深度与广度。

推荐论文10:《技术人文:人文主义的旧邦新命》

出处:《湘潭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文章概述:

在古希腊技与艺合称技艺,并不区分。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与18世纪启蒙时代形成了两大高峰,它们处于印刷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时代人文与科技分割。随着20世纪末电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出现,人与技术合体,带来技术与人文融合,一个背离过去人文知识范型的新的技术人文阶段到来。技术人文是非观念化的,具有新媒介塑造的形式化价值范式与美感化新生活方式的新形态。

推荐理由:

在古希腊,技术与艺术合称技艺,两者是不区分的。进入机器时代,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形成截然分割状态,哲学为主导的人文知识基本将技术排斥在人文范畴之外。但20世纪进入电媒介时代,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人与机器的分割状态被改变。随着技术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对机器的依赖愈来愈强,人们开始预测机器人将会发展出脱离人的临界点——奇点,进而相信技术将排挤人与人文,一方独大。而另一方面,近年技术引发新的人文组合词频出,如数字人文、环境人文、医学人文、城市人文等,科技公司几乎都冠名为文化公司。这让人感觉到人文又正在伴随新技术而兴盛。技术与艺术在古希腊合一,经历长期的分离,出现再一次汇合。继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高峰后,一个以技术介入的新的技术人文时代来临。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产生了由新型的媒介技术所主导的人文范式,这也是为何许多(人文)主题写作都离不开对技术维度的阐释。通过学习本文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人文学科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与新意义,进而提升主题写作的宏观思维能力。于此同时,本文引用了卡希尔、康德、麦克卢汉等多位思想家关于人文科学的重要论述,大家应予以积累与关注。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