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情感专题10篇精选文献汇总 | 中传考研783主题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更丰富地积累写作思路和素材,学好主题写作,我们前段时间按照《783专题论15讲》总结的十五大专题进行核心期刊的文献筛选,今天给大家推出的的内容是情感专题,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


想要这10篇论文的完整版PDF可以私信我领取哦!!!

推荐论文1:《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文章概述:

李子柒用短视频,艺术化地重构和再造“田园生活”,从视觉、心理和审美等不同层次”按摩”焦虑中的观众,激活和唤醒了他们对业已消逝的乡村田园世界之情感,并努力在新社会语境中建构人们对过去世界的”新情感结构”。本文从情感视角对李子柒所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展开媒介文本解读,深入探究社会加速时代“李子柒现象”背后的情感肌理、文化机制和消费逻辑。

推荐理由: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加速的社会,每位个体都被迫卷入竞争、效率和速度的加速世界之中,普遍的现代性焦虑由此而生。在加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人们必须不断调试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而当个体无法适应加速社会和激烈竞争的环境时,基于“就业”“购房”“婚姻”等现实压力,一种“害怕落后”的焦虑情绪便悄然滋生,可以说,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焦虑”的时代。然而,现代人也在采取各种方法对抗社会加速以缓解焦虑,本文所考察的“李子柒现象”便是如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李子柒现象”,视角新颖,学理性较强。文章结构逻辑清晰、简洁明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加速社会中的“现代性焦虑”交代研究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二、三部分分别对研究对象(李子柒短视频)“情感表征”和“新情感结构”进行分析,前者侧重于感官层面,后者侧重于文化层面;最后一部分引入消费文化理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反思。本文有三点值得大家关注。一是理论综合性强。本文引入了加速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媒介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大家应当予以充分了解并加以识记。二是适用范围广。不只是李子柒短视频,慢综艺、赶海视频、土味视频等强调慢节奏生活的内容产品都可以借鉴本文的分析思路。以及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如“内卷”等,同样可以用本文的理论加以观照。三是写作水准高。不仅体现在小标题上,也体现在正文中。大家可以在有余力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遣词造句。

实用素材积累:

李子柒凭借自己曾有的乡村生活经验,在对当下都市人内心需求深刻洞察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作为主线,为观众制作和展示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图景,并成功上演了一场中国网红的“出海记”。中西方文化语境虽然不同,但在社会加速的全球语境中,中外观众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都有着共同的体验和渴求。因此,李子柒为当代中外观众提供了一个用短视频观看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我们也清楚,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终究是一场拟态化的媒介真实。因此,人们在享受李子柒所提供的“情感按摩”同时,亦要防止商业资本和新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观众情感的过度消费。而如何让“短视频”等新媒介真正成为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这是今后更值得思考的新媒介技术和文化问题。

推荐论文2:《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传播的情感结构和沉浸体验》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文章概述:

在当下,借助于新技术,红色经典被重塑为中国文化市场上的一种红色景观,观众借此寻访红色遗址、感悟红色文化、活化红色记忆,并使其认知涉入、情感涉入和行为涉入在与红色符号的交互中获得心流体验。红色经典在我国当代社会沉浸传播的实践,正是情感结构变迁作为一种普遍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对政治、道德或精神活动的肯定。红色经典传播沉浸体验所体现的情感结构与传播实践启示我们,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重新规划社会复杂文化生态,这是一个宏大的集体实验,也是一个由生活感受和社会经验构成的真实的选择。

推荐理由: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史中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经典的生产和传播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文化建设工程,正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所使用的各种概念系统以及表征系统,使得红色经典的构建富有价值,并向受众传递出不同时代变迁的丰富意义。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考察红色经典传播过程中的情感结构问题,视角新颖且极具现实意义。从写作结构上看,本文采用广义的“红色经典”概念,首先梳理红色经典文化生产的媒介事件;其次考察红色经典小说的情感结构;然后采用深度访谈研究方法,考察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传播的新特征,重点关注其沉浸体验与情感结构之关系以及影响;结论部分总结和重申沉浸体验在当下红色经典社会传播中的价值与意义。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传播创新的实践,标志着中国仍有不断可供开掘的红色文化传播新动力。大家在学习本文时应着重掌握“红色经典”概念及其时代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传播的情感结构和新特征。本文可与主旋律影视、红色文化、情感认同、国族想象等写作话题联系起来。


推荐论文3:《“推己及人”与“中华民族”建构的情感进路》

出处:《文史哲》2021年第3期

文章概述:

作为民族国家,中国建构国族与国家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结构面。在国族建构中,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发挥了需加重视的作用。“推己及人”,既促成了国族建构的思维模式,也塑就了国族建构的情感进路。在中华民族建构中发挥支配性影响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格式化陈述,便是一个明证。其间对血缘亲情与人际亲近关系的打通,对社会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直接同构,呈现出中国的国族建构特征。从古至今,中国的社会政治建构基本沿循这一条情感进路。无疑,这是一条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族认同的进路。但这一进路也遮蔽了情感逻辑之外的理性设计所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建构现代国族时,情感与理性、社会与政治是不可偏废的两类动力。

推荐理由:

由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同时面对国家与个体关系、国族与国家关系的双重挑战,因此,如何处理好宪法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国族对国家的认同,便成为现代中国建构的两大实际问题。仅就后者论,中国的国族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搭建国家框架的行为群体,中国的民族国家之民族,是需要将五十六个民族融为国族,如此才具有搭建国家宪制架构的行为主体。但五十六个民族如何才能融合而为国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政治工程。为了有效促进五十六个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国族,一直以来,循守的基本进路是,让五十六个民族确信它们是兄弟民族,亲如一家,从而以家的建构,实现国族的建构。这是遵从儒家“推己及人”传统的一种国族建构进路,因而是非常典型的依托于情感激荡进行的国族打造。这样的国族建构进路,在理论上被视之当然,在实践上行之久矣。但经由分析,可能会有一个略微不同的认识。本文以儒家传统中的“推己及人”观念作为理论视角,观察当代中国的集群与国家建构,兼具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文章涉及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知识拓展。文中提到的社会起源学说、国家建构方式、民族关系模式等知识点都非常实用,不仅能用在学术写作中,还能与文明史科目中的一些考点相联系。本文有些地方较为艰深,在研读时不必面面俱到,了解主要了解其研究思路和核心观点既可。

推荐论文4:《论情感传播的特点和原则》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文章概述:

情感传播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传播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相对于理性传播而言,情感传播是直指人心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理想的传播方式,是”国之交”与”民相亲”的主要传播方式和深层互动平台。情感传播具有内容的主观性、情感的移情性、目的的价值性和角色的转换性等特点;情感传播要固守主体间性原则、本土化原则、均衡原则、得体原则、和谐原则等。情感传播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传播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相对于理性传播而言,情感传播是直指人心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理想的传播方式,是”国之交”与”民相亲”的主要传播方式和深层互动平台。情感传播具有内容的主观性、情感的移情性、目的的价值性和角色的转换性等特点;情感传播要固守主体间性原则、本土化原则、均衡原则、得体原则、和谐原则等。

推荐理由:

在世纪之交,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变化,情感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情感转向成为继文化转向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维度转变。情感转向的触角很快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这些本土地块蔓延开去,波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在情感转向影响下,社会学家开始探索情感在社会结构、人际交往等领域的作用方式及影响等。现代生活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将情感转向带回传播研究的视域,情感传播成为传播研究的热议话题。本文探讨了情感传播的范畴、特点和原则,是该领域内的基础性研究。情感在媒介传播中,经常被传播者当做一种表现性工具来使用,以此创造出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传播意图。无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相关话题,如主流媒体内容生产、国际传播创新等,还是传媒艺术领域的相关话题,如影视传播效果、审美心理研究等,都可借鉴本文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提到的四个特征和五个原则可以直接改写使用。

推荐论文5:《游弋于嵌入与脱嵌间:视频直播粉丝的情感劳动》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文章概述:

迅速发展的直播经济离不开粉丝们“为爱而来,用爱发电”的情感劳动。视频直播粉丝的情感劳动主要通过与主播的共同表演及直播的共时共在所产生的共情来实现。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劳动深度嵌入了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直播结构及深受数字技术影响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另一方面,直播结构与社会关系嵌入的赋能与再造助推着粉丝获得了空前的个体能动性,他们在不断积累的情感劳动中形成了“数字资本逻辑需要改变”的共同认知,其中一部分粉丝已经走向自觉对抗直播平台规则、拒绝市场交换逻辑的全面脱嵌。由于数字资本的强大渗透力,视频直播粉丝或将长期在嵌入与脱嵌、结构与能动的动态关系中不断摇摆,但部分的、有限的脱嵌为情感劳动再嵌入新的社会结构与关系网络,即走向情感解放提供了可能的实践路径。

推荐理由:

由于具有交互式、沉浸式与即时性特点的视频直播将粉丝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放大到了极致,其情感劳动的实践过程较之一般网民更为突出,其个案中较为极端化的粉丝表现更具阐释力。动“情”之后的视频直播粉丝们究竟如何生产情感及其附属品?粉丝们所进行的情感劳动会让他们走向何方,其本质何在?本文拟从中观角度出发,选取视频直播粉丝这类特殊的网民群体作为研究情感劳动的对象,试图厘清其情感劳动的实践机制与行动内核,理解直播经济背后的粉丝行为与心理逻辑,从而绘制更为完整的网民情感劳动的多维图景。本文理论性较强,大家在学习时应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本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了视频直播粉丝情感劳动的生成过程及机制,大家应予以关注。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用于分析其他互联网文化消费和劳动现象。
实用素材积累:

从嵌入到脱嵌再到再嵌入,视频直播粉丝的情感劳动在结构与能动的动态关系中不断摇摆与游弋。在走向再嵌入的动态过程中,直播平台及其所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客观限制,与粉丝情感生产具备的个体性与自觉性互为支撑,并在互相包容中走向不确定的未来。如米尔斯所说,个体的问题与困扰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公共性的问题,个体的命运应在社会和历史维度上寻找答案。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视频直播粉丝的情感劳动是理解社会与个体、结构与能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

推荐论文6:《当代社会情感治理的逻辑演绎与实践反思》

出处:《宁夏社会科学》 2022年第2期

文章概述: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情感不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石,而且是社会治理重要的资源,构成了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维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感治理的核心在于回归“人”的价值及其主体性。

当代社会情感治理从目标、领域、手段和结构等方面勾勒出总体形态和技术表征,促成了治理实践中行动策略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情感治理在实践中遭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与工具理性和现代制度形成优势互补,从而避免单向度治理的行动偏颇。
推荐理由:近年来,“情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焦点性话题之一。随着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情感开始逐渐迈入社会治理的视野,成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面向和研究议题,表征出社会治理的范式革新。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理清情感治理的理论溯源与实践进路,对于更全面审视社会治理,建构更加包容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工具主义治理逻辑为治理体系主要范式的宏观背景下,情感治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新视角。本文以“情感”为视角切入社会治理,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从写作结构上看,本文的第一、二部交代了研究缘起,引入情感治理的理论范式;第三、四部分对情感治理的技术表征及行动策略进行论述,并进行现代性反思与发展展望。科研写作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但要注重借鉴的步骤与方法。简单来说,要注意三点:首先是“适配性”,即研究方法或理论资源的选择要适合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其次是“灵活性”,即要做到活学活用,切不可生搬硬套;最后是“创新性”,即理论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得出一个创新性结论。

推荐论文7:《情感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1年第2期

文章概述:

为了更好地发掘情感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所在,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涵义以及内在机理,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倾向性、效能性、感染性特点,提出情感认同是“物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外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以及“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体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内在机理、特点以及作用三个角度提出铸牢路径,将情感认同贯彻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层层递进、久久为功,进而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荐理由:

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力推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对外来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与推广实际上是一个认同过程,由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认知认同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的认知过程,情感认同是个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行为认同是个体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社会成员的情感倾向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成为了新时代克服这些风险和阻力的关键要素。情感认同是一种通过情感中介深入人的内心、唤起人的感动而获得的理解、认可和接受。情感认同是最真挚的认同,其影响力也更加坚毅和持久。本文的一些知识点还能用于价值观认同、意识形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话题中。大家要注意关注本文的逻辑布局,看作者是如何统合大量的论点与分论点,进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例如在第二部分论述“情感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位作用”时,作者选择从“物化”“外化”以及“深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看似没有逻辑关系,实际是由环境层面到个人层面再到心理层面的逐层递进。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推荐论文8:《融情于礼:孔子“礼治”思想对乡村情感治理的启示》

出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文章概述:

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推荐理由: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基本素质的逐步提高。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好情感治理的作用,才能有效落实“三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本文力图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孔子“礼治”思想中回溯乡村情感治理的本源。本文在历史与现实的延续联结、情与礼的交织相融中,礼的相关知识资源得到发掘、整理与传承,并在新的话语体系下作为规则文化符号获得重新组合,得以生产出新的礼治传统,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借鉴。中国社会治理必须重视与中国传统理念相结合,基层治理更是如此。而“礼治”思想恰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情感因素又为二者结合的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凯凯提示,大家在研读本文时可以进一步延伸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多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推荐论文9:《网络媒体传播的“情感化”转向》

出处:《青年记者》2020年第5期

文章概述:

“情感化”传播更加追求情感、观点和立场的接近性和一致性。“情感化”传播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之所以能够凸显,不仅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情感动物,更有着传播技术变革、信息过剩、眼球经济等多重原因。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的“情感化”特征与传统大众传播有着很大的差别,它对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受众组织形态、新闻专业精神以及传播话语形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推荐理由:

在网络传播时代,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内容呈现方面,都充满了情绪与观点的倾向。互联网带给信息传播业的不仅仅是传播工具和渠道的变化,更是对以客观、中立、事实为追求的新闻专业精神的冲击。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了以“情感化”为诉求的传播特征,观点、情绪、立场等情感化诉求已经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诉求点,甚至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事实本身。本文探讨了网络媒体时代“情感化”传播的成因及其影响,观点明确、结构简介、论述清晰,值得大家学习。优秀的学术文章不在篇幅长短,而在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进行理论概括。本较早地对网络媒体时代“情感化”传播话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极具启发意义。互联网的“情感化”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有很多不同,大家应将其作为传统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的知识点可用于许多话题,如“后真相时代”“乌合之众”“网络群体极化”等。

推荐论文10:《中华文化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共同体意识传播》

出处:《民族学刊》2021年12月

文章概述:

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中形成自然精神崇拜,表现出“生生”“人仁”“和合”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价值系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具有重要启示:以终极情感价值统领共同体意识培育与传播,文化的层次性决定着传播的分层性。

推荐理由:

人独特的脑生理机制带来了人的终极需求,这只能通过文化的情感价值系统,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满足并形构人的意义系统。终极情感价值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根基性理念或轴心,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针对于此,文本递进性讨论三方面问题:第一,情感价值,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在人意义化生存中的心理作用机制;第二,中华文化的终极情感价值表现及其来源、内在逻辑;第三,中华文化的终极情感价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培育的启示。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大家学习的重中之重。其中提到的中华文化的自然精神崇拜性和以“生生”、“人仁”、“和合”为代表的终极情感价值,不仅对铸牢共同体意识有多方面启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群体心理的模式及生成路径等话题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大家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应注意引入情感维度的概念,重视个体心理层面的感受,兼顾宏观和微观、理性与情感、社会与个人。

实用素材积累:

人是理性的,但人的意义化生存本质是情感的,终极情感价值是一个人,一个文明的基石与核心。人类作为生物体,首先需要生存,这带来人类理性工具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文明就是这一需求的系统成果。同时,人类独特的以脑为核心的高级心理活动带来了生存意义的追问,这是情感的终极价值问题,需要通过文明培育、传承而传递给个人。作为文明的核心,终极情感价值系统是累积性的,是某一文明持续追问的结晶。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下形成了自然精神崇拜,其“生生”“人仁”“和合”的终极情感价值是中华文明的积淀,贯穿在关于人的精神结构与气质、伦理文化和政治文化之中,构成了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蕴。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