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只在日常

佛法是心法,修佛即是修心,所谓做功夫,最重要的观心、明心和用心。

会用心的人,表面看起来可能显得很懒散、很率性,甚至很放逸,可他是看着心的,他可以通过做事、交往甚至玩耍,明明了了地觉照着自己的状态,因此智慧常现前,潇洒无烦恼,有亲和力和行动力。

不会用心的人,则只重表面形式,他可能经常打坐经行不休息,磕头、拜忏、诵经、念佛都很用功,自己觉得是在做功夫,其实心里满是分别和执着。这种人把修行和做事是分开看的,在他们眼里,修行就是修行,做事就是做事。他们觉得做事就是造业,只有放下手头活计找个地方打坐诵经、吃斋念佛才叫修行。

如果你是出家人,这样做倒也问题不大,如果你是在家人,不扮好自已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不做好份内的事,却盲目效仿出家人的行为和生活模式,结果反而弄得家庭生活一团糟,人际关系一团糟,那就很麻烦。这种人往往很自我,心量打不开,他们看世间做事情的人都是业障鬼,没法理解别人的用心,也不关心别人的痛痒和感受,因此没有亲和力,智慧不现前,福报也修不起来。

佛门这种人很多,你说他不下功夫那是委曲了他,他们很着急,想开悟,想证道,想一世了生死,还迫切地想度化身边的人,可周边的人看他们那个执着样子,都很害怕,他们越想度化人家,人家躲得越远。他们想证明自己学佛的成果,越想证明自己,就越容易出问题,结果弄得灰头土脸,烦恼不断。

为什么当年那么多用功打坐的僧人还没修成,倒是那个在外边捣米的卢居士先开悟了,并最终成了六祖。这是个公案很有意思。这个卢居士他会用心,他完完全全地放下了自我,他的每一个念头都在道上,他干活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做功夫,因此他心中常生智慧,福报也在快速地增长。

修行是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色和定位,这都是你的道场。在禅堂,能安坐不动就是做功夫;在外寮,做好份内事务就是做功夫;在社会上,待人接物尽分尽力就是做功夫。可无论在禅堂、在外寮和在社会上,观心、用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守本真心,觉照着自己的状态,不被外境动了情绪,如果你的职业需要动脑用心,那也要处处往道上会。

在禅堂,你坐得再端正,心却跑到天边去了,不知道回来,那就是丢了功夫;在外寮,你办事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或者老看别人的过失,那就是丢了功夫;在社会上,你追名逐利、愤世嫉俗、拉帮结派、妄起是非,那都是丢了功夫。

只要丢了功夫,你一定会起烦恼。再严重了,就会出事,身体不调、家庭不和、邻里不睦,事业当然也就不顺了。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