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每日练 | 干热河谷葡萄香,蜜瓜间作温柔乡

2022届湖南怀化高三一模

金沙江干热河谷光照充足、气温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当地积极开展葡萄与蜜瓜的复合种植模式(葡萄套种,蜜瓜间作),下图示意葡萄“T”形高架稀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该云带形成的时间段及原因叙述,最可能的是

A.白天,迎风坡气流上升

B.夜晚,背风坡气流下沉

C.白天,谷风气流上升

D.夜晚,山风气流下沉

11、该地葡萄种植采用高架稀植的原因,说法错误的

A.为葡萄根系伸展和枝叶生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

B.下部通风条件好,减轻葡萄病虫害的发生

C.枝条自然下垂,促进生殖生长,提高结实能力和质量

D.便于人工操作和管理,降低了果园的生产成本

12、该地采用葡萄套种、蜜瓜间作最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

B.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C.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

D.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解题思路

本题以干热河谷为背景材料,以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常出现一条云带的时间及形成原因、该地葡萄种植采用高架稀植的原因,该地采用葡萄套种和蜜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0、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该云带形成的时间段及原因叙述,最可能的是

答案:C

解析:

金沙江干热河谷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全长约为2300千米,当地森林覆盖率较低。其中,干热河谷的形成主要跟“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有关,即“纬度低,气温高(太阳高度大),水分蒸发快;谷地地形,散热困难;背风坡地区,形成雨影区,翻山越岭的风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显著;白天山坡增温,空气受热上升,受重力影响下沉在谷地,形成谷地热高压状态。”

迎风坡和背风坡是相对而成的,主要跟风向有关。背风坡多焚风,的确是干热河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里的“迎(背)风”是讲大尺度范围的季风(如西南季风),如果真的是季风成云的话,在长时间内没有黑夜白天之分。故A、B二项错误。

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谷风爬升,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带(如果水汽充足则会形成一定的地形雨),故C项正确。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气流下沉,或会将谷地暖空气抬升,而形成云雨,但整体概率较小。故D项错误。

 11、该地葡萄种植采用高架稀植的原因,说法错误的

答案:D

解析:

葡萄采用高架稀植,类似立体农业的办法,在不影响葡萄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留出地面空间。因此,解答该题,主要抓住“高架”和“稀植”两个词即可。这样一来,为葡萄根系伸展和枝叶生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种植比较稀疏,间隔行距达4米以上,采光、透气等效果较高,也不会因为密植而抢夺水肥等资源)。故A项错误(注意,题目问你的是采用这种方式的错误说法,而非正确说法)。

“高架”结构,下部通风条件好,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稠密的状态下,葡萄的感染率大,这就类似今日的新冠病毒,我们尽量保持距离,染病的概率较小)。此外,枝条自然下垂(空间大,不狭窄),促进生殖生长,提高结实能力和质量(自由生长)。但是,高架又是稀植,一是水平距离大,二是垂直距离大,又累腿脚,又要“昂首”采摘(如2米高的架子,一些身材较为矮小的劳动者,或难以轻松摘得),即不便于人工操作和管理,或提高果园的生产成本(设计、搭架都要钱)。故D项正确,B、C二项错误。

 12、该地采用葡萄套种、蜜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

答案:A

解析:

农民种地,除了混口饭吃(追求生存消费),还是“混口饭吃”(追求发展或享受消费)。利用间作、套种等模式,的确可以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且为当地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该地采用葡萄套种、蜜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所谓的提高利用率、示范作用等因素不过是一部分过程(手段)或附属产品而已,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增加经济效益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注意,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前者,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块上成行或成带状相间而种的种植方式。后者,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行、株间的种植方式。相对于单作,需要投入更多的劳作和田间管理。

课外链接

哈密瓜,是葫芦科蜜瓜属甜瓜的一个变种(果实较大,呈卵圆形至橄榄形,果皮黄色或青色,多有网纹,果皮、果肉都较厚,肉质绵软,瓤肉青或红色,味香甜),主产于吐哈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的统称)。清代时期,该瓜果被哈密王作为贡品进献皇帝,康熙帝御赐而得名哈密瓜(注意“密”字的写法,不是“虫”字底)。

 

《太平广记·阴贵人》记载,“汉明帝(东汉永平中,58—75年)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有敦煌献异瓜种,……名穹窿”。其中,维吾尔语的“穹窿”或为哈密瓜,即“库拱”(今译音)。哈密瓜“圆而长,两头微锐,皮多,或间青花成条,隐若有瓣,按之甚软,剖则去瓤食肉,多桔红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间,爽而不腻,惟止渴较逊。”

新疆东部的吐哈盆地,四周环山,中部地势低洼(其中的艾丁湖底,海拔-154.31米,是中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由于地势低洼,又是深居内陆,盆地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年均温在30℃以上,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受西北部山体影响,阻挡了(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等)潮湿气流南下,而东南侧的山地又阻挡了海洋季风的深入(夏季酷热,冬季严寒)。

 

当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好,有效积温高(超过4000℃),土壤含沙量大,略带碱性的特点,另有坎儿井(水利)提供水源灌溉,故当地极有利于哈密瓜的生长发育和糖分积累(哈密瓜性喜温、耐热,喜充足阳光及较大的昼夜温差,不耐湿,适应性差。其中,适应性差的特点导致该瓜种一般仅在东疆地区有所种植,如哈密、鄯善、吐鲁番等),即为瓜甜味美创造了天然条件(类似吐鲁番葡萄的优质原因)。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戴琳婕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