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的异质性过大,排除某篇文献后变得不显著,能不能剔除该文献?

经常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异质性来自其中一篇文章,去掉这一篇后I2能从86%降到20%,能不能剔除这篇文献?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这个观点是合理的,所有的meta分析都不会出现异质性显著的现象,那为什么还会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区别呢?

或许有人也会反击:我就要做异质性不显著的meta分析,这样结果更可信,难道也不行吗?

操作上当然可以,但不建议这么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是在文献筛选过程实现的,只要是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就不应该在分析环节被排除,除非突然改变纳入排除标准。

实际上,meta分析的异质性在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的时候已经产生了,I square和Q检验只是评估纳入文献间的统计学异质性是否显著。然而,统计学异质性是表象,方法学和临床异质性才是本质

没有统计学异质性,不代表没有方法学和临床异质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研究,因此异质性是必然存在的。

异质性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说有异质性的meta分析一定不能发表,关键是如何解读异质性!相对于追求所谓的异质性不显著,莫不如通过亚组分析、meta回归等方法探讨异质性来源,讨论异质性对结果的影响。

Meta回归,可以分析自变量(性别、年龄、地区、研究类型等)与统计学异质性的关联。当然了,meta回归对文献数量的要求比较高(≥5n,n代表自变量的数量)。

亚组分析,可以把研究对象细分,看看各组的组内异质性是不是还很大,判断哪些因素是显著的异质性来源。

判断依据是什么?分组后,每个组组内异质性都不显著,则该因素为异质性来源之一(如下图),研究类型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异质性来源。

此外,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忙我们评估结果的稳定性,排除对异质性影响较大的研究,然后看下剩余研究的合并结果是否有显著变化(从有统计学意义变成无统计学意义,反之亦然)。如果无显著变化,则虽然异质性大,但结果稳定;反之,则结果不稳定,下结论时需要谨慎。

当然,上述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统计学异质性的分析和讨论,如果临床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特别大,或许真的不适合做meta分析了,不妨改做定性的系统综述。

综上所述,对于带来较大异质性的研究,处理方案可以参考下面的“决策树”。

本次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有meta分析的问题,欢迎留言或加好友交流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