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

内容摘要

适用于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不属于本《指南》范畴。

定义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椎曲紊乱,导致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使该平面椎管空间变窄,颈脊髓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综合征。

颈椎管狭窄症既往文献称“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痿证”、“痹症”范畴。

诊断

诊断要点

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慢性劳损的因素,或有外伤史。

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四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自觉下肢麻木,肌肉发紧,步态不稳,头重脚轻,有踩棉花样感觉;或上肢发抖、无力,手指精细运动功能障碍;胸部或腹部有束带感;或心悸、睡眠欠佳、头晕、头痛;严重者有痉挛性不全瘫,甚至大小便障碍。

体征:颈部僵硬,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受限,棘突旁有压痛。

上肢可出现一侧或两侧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肱二、三头肌腱反射亢进,霍夫曼(Hoffmann)征阳性。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为其首发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步态不稳,下肢多有感觉障碍,深感觉存在;或下肢肌张力增高,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阳性,肌痉挛侧的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

感觉障碍平面不规则,躯干部常从第2或第4肋以下感觉障碍,部分患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出现痛觉、温觉与触觉分离现象,多为脊髓半侧受压所致,即半切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

颈椎X片上可见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颈椎曲度减小、变直或反弓,呈Ⅲ—Ⅴ级,或椎体呈阶梯状改变,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有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重叠等。腰椎X线片见腰椎曲度变小及侧弯,椎曲呈Ⅲ—Ⅴ级变化。(腰椎曲分级标准见附录A,以下各病同)

2 CT检查

可以显示椎体后缘骨赘、后纵韧带钙化、多个椎间盘突出、黄韧带的增厚等情况。

3 MRI检查

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椎管节段性狭窄,或有后纵韧带钙化或黄韧带增厚等。

4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神经体感电位(SEP)潜伏期平均值延长者为传导障碍,提示脊髓、神经压迫性损害。

鉴别诊断

凡有脊髓刺激或者损害的病变均需与颈椎管狭窄症相鉴别。从X线摄片或CT扫描即能将颈椎骨折脱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骨结核、骨肿瘤等病明确诊断。此外尚有以下几种疾病需与本病相鉴别。

1 脊髓肿瘤

在疾病的早期,单凭症状和体征甚至X线摄片,颈椎椎管内肿瘤和颈椎管狭窄症难以鉴别。脊髓肿瘤一般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到了晚期则可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进展速度比颈椎管狭窄症要快得多。颈椎管狭窄症除非发病后颈部受到外伤,较少出现完全性瘫痪的情况。X线摄片可见椎管扩大或椎间孔变大。MRI检查能明确椎管内肿瘤的诊断。

2 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20—30岁男性,感觉分离为其重要的特征,即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存在。X线摄片正常,MRI检查可直接发现脊髓上有空洞形成。

3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本病可有广泛的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各种表现,呈进行性发病,但无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罕见智能及精神障碍;有肌束颤动;肌电图检查可出现前角病变的典型改变;颈椎X线摄片无改变;腰穿奎氏试验通畅;脊髓碘油造影无梗阻。

4 后纵韧带骨化症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