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坑”可能让博士延期毕业!

近几年,在各大高校中因为各类因素会导致一部分硕博生延期毕业。因此产生的巨大压力,引发了数件令人痛心的事件。这些学生万分努力后,还是没有达到毕业要求,最后走上极端,不禁引人深思。

为什么有的同学能顺利毕业,而有的同学不得不延期接着苦熬?博士延期毕业,到底是谁之过?现在回过头捋捋这三年多的博士生涯,才发现自己踩过很多“坑”,因没有得到及时指点,以致可能面临延期毕业,被学校预警。

 

01 错选了学术导师 就只能依靠自己

硕士考博那会,整个意识都被名校光环笼罩,首要目标是拿到读博入场券,压根没有意识到导师对学生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真地以为进入一个好学校,毕业就不成问题。直到两年后,同届同学手里已握着2-3篇C刊文章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考博前导师选择工作疏忽了。

一个好导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发文速度,因为导师会给你提供数据资源、选题方向、修改意见以及投稿期刊。比如,我的室友A同学有幸跟着一位学术大牛进修,大牛直接将师门合力匹配的海量数据拿给她使用。这为她带来两大好处:一是省了2000元的数据购买费,我购买两份原始数据的费用就已经超过这个数了;二是省下了1年的科研时间,一个人匹配至少要花1年。

读博期间,她生了娃,并且一直在上班,截止目前已经手握2篇C,顺利毕业对她来说毫无悬念。她的读博之所以如此顺风顺水,很大程度归因于她跟了一个好导师。她的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是根据导师项目选定的,投稿是导师推荐的一个期刊,投过去后编辑以及外审专家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此后顺利发表。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看了她的小论文初稿,感慨道,若是我们投过去,最好的结果是死在外审环节。

当然,我不是“酸葡萄”心理,我并不否认他们花了很多功夫写作和修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选择大于努力。对于我这类“放羊”式培养的学生,导师从来没有给过什么论文修改意见,全靠自己瞎琢磨,各种心酸可能只有经历相仿的同学才能感同身受。

所以,当你在听到某某同学发了几篇文章时,不要盲目羡慕,这可能确实是他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有导师的助力,或者二者兼有。努力不等于科研成果多,在这个只认结果不认过程的社会,对于博士生来说,发表才是王道。

 

02 错估了自身效率 就很难做出成果

坐得住,效率高,是一个研究生保持学术成果高产的前提,但是我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效率,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与好朋友小D相比,这种差距十分明显。读博期间,我与小D经常一起自习,潜意识以为我们俩可能会发表相当数量的小论文。结果两年后,小D发了两篇C,而我颗粒无收。

有一次我约小D去操场散步,就好奇问道“你经常被博导叫去干活,如何做到高产的”。她抱怨道,要不是给博导和硕导干苦力,她可能拥有更多文章。目前,她自己只写了4篇小论文。我当时就目瞪口呆了,追问她高效写作秘籍。她说自己平时上自习时认真看文献,手机静音,只有在中午或下晚自习期间看半个小时综艺或电视剧。

某天我搜索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时,发现小D发了一篇相关主题的C,于是默默查看了一下她的发文量,发现她当时已发表3篇C和2篇北核。对于这样的成果,我是相当佩服她的,因为她的大论文使用了海量数据,全是她自己一个人匹配的,毕业前她仍有希望通过拆分大论文的某些部分再冲刺至少1篇C。她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相当数量的科研任务,也印证了她平时吃苦耐劳以及学习效率高。

后来,有幸结识的青年老师F君,四年读博期间发表了3篇权威,4篇普C。我向他请教学习经验,他特别跟我强调“专注”二字。他告诉我,做科研智商不是关键,最为重要的是要做到“专注”,只有做到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反观自己,平时文献看不到半小时,就手痒刷微博、八卦新闻,或微信聊天,真正用心学习的时间不多。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就是出不来成果,也许正活在自我感动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03 错判了研究方向 就免不了瞎折腾

我的专业是经济学,期刊发文特别偏好计量模型文章。由于我不喜数学,偏好写纯文字文章,估摸着文字功夫好也能发高水平文章。入校半年后,导师给我指定了一个经济学理论概念,让我试着写一篇文献综述文章。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开始学习外文文献检索方法,以及翻译并归纳整理,耗费将近一年时间才完工。

然而,比较让人寒心的是,一年半的投稿期过去了,这篇文章依然杳无音信。同样,手里其他6篇纯文字文章,除却中了1篇北核,其他均在投稿中。相反,自己花了两个月完成的1篇计量文章,简单修改后就投中了1篇普C。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更坚定了写计量文章的决心。

由于手里还有一些文章仍未投出去,我仍想花心思修改了投出去。可是每次都是无理由拒稿,我不知道怎么去修改这些文章。在一次偶然交流中,我得知Z君一连发了两篇普C,于是向他取经。Z君很直白地说,他将博一时的一篇论文写作课程作业加入了一个计量模型就投中了。

正如学院老师给我的提醒,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不会的必须要自己学会。现在反思,若是当初自己选择计量方向,多花时间搜集数据,根本不愁毕业。不跟着主流套路走,吃亏的只有自己。

 

04 错失了打基础良机 就会被同学拉开差距

读博期间,一直秉持多写多投多改的观念,积极写文章,以争取满足毕业基本条件。可是,直到要毕业了,我才倒腾出一篇C刊文章,不知何时才能发出剩下的1篇。

最近,跟硕士同学L君聊天,抱怨自己啥都不会,压根不是搞科研的料。他安慰我说,其实这种情况源于硕士期间基础没有打牢,当时老师们上的课程深度不够,以致一些知识没有学透。他叮嘱我要下苦功夫,好好看看陈强老师的计量书,有时间再挑着啃一下“三高经济学”(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只要第一篇出去了,后面发文就相当顺手了。

由于高中和大学数学功底都不太好,导致我对数学有种恐惧感。读博期间,“三高经济学”课程简直是压在我身上的“三座大山”,一方面不能很快领悟老师的解读,另一方面不会推导数学公式,特别是当身边同学还能够指出老师课程错误的时候,学习压力和焦虑倍增。

我的同学小D、Z君以及L君,他们之前是理工科或统计专业出生,发文情况就相当顺利。相较于我这些同学,我尤为需要弥补计量经济学基础,消除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的恐惧。

 

有人说“中国有100万人在假装读博”,可能源于一些博士被清退的新闻报道。那些不能按时毕业的博士中,的确有一部分人不好好学习,导致长期不能毕业。但是,那些正常毕业的博士就没有假读博吗?诚然,这些已经毕业的博士中,搭导师“顺风车”,利用导师关系发文章达到毕业要求,“躺着毕业”混学历的也不在少数。

透过现象看本质,延期毕业的博士中,大部分还是真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他们也在起早贪黑地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只是其中一部分确实基础较差,加之又遇到不负责任的导师,导致无法按时毕业。

最后,愿所有还在科研泥潭中挣扎的小伙伴们,都能够早日毕业。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 学界;作者:小夭。

⚪本文内容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有需要的读者敬请参考原文。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