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文学院庞光华 教授 1968年生于重庆,男,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汉语史、训诂学、音韵学、文化史、古文献学。本文参考文献随文出注。详文参见《论<荀子>对老庄的批评》,见《五邑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提要:《荀子》对《老子》的有诎无伸的思想,对《庄子》的乐天安命的顺应自然的思想都有尖锐而中肯的批判,《荀子》对“至人”的论述与《庄子》不同,更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荀子》的学术批评往往只注意对方的缺点,不提对方的优点,与《庄子·天下》篇以来的学术批评强调美恶并举的传统不同。
关键词:荀子 诎伸 刚柔 天道 至人 作者:庞光华教授讲国学
再看《庄子·天下》篇对关尹、老子的评论,也没有提到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的思想。
因此,《天下》篇所依据的《老子》应该与《荀子》所依据的《老子》是不同版本。
如果不存在独立于简本、帛书本和传世本之外的古本《老子》,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荀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的“诎”就是帛书本和今本《老子》的“柔”。
只是《荀子》以“诎”来替换了“柔”。在《老子》中,“柔”与“刚”相对,而《荀子》将“刚柔”换成“诎信(伸)”,这要么有古本《老子》的根据,要么是《荀子》对《老子》做了自己的解读。
《荀子》的这种释读是非常重要的,与《老子》本身的思想实际上有所不同。
因为依据《老子》的“刚柔”来立论,就不会得出“有柔而无刚,则贵贱不分”的逻辑结论。必须是“有诎而无信”,才会有“贵贱不分”的结论。
“信(伸)”的意思是成功而得志,大致就是世俗常说的获得荣华富贵。如果人人都不去追求荣华富贵,全部都淡泊无为,安于贫苦,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贵贱不分”的状况。
当然,也可能是《荀子》对《老子》的整体思想归结为“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而不仅仅是对“刚柔”的替换。
我认为这样解释非常合理。
如果人生没有奋斗追求以获取荣华富贵,人人都消极保守,不思进取,则“贵贱不分”,会导致社会停滞堕落,对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利益。
《荀子》的批评确实击中了老子学术的要害,至今有重大价值。
在《荀子》看来,社会有等级,有贵贱,是很正常的,也是健康的,有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是有益的,没有等级贵贱,反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荀子》从来没有否定过有贵贱的合理性。
这种思想极具现代性,因为现在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低欲望社会,被学者公认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