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文献总结】中药毒性认知创新与安全精准用药

【菜鸟文献总结】中药毒性认知创新与安全精准用药

全文核心:在破解中药安全性难题特别是传统“无毒”中药的安 全性评价与风险防控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创新了中 药毒性认知理论,开辟了中药特异质毒性和间接毒性研究新 领域,创建了病证结合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方法———病 证毒理学,基于病证毒理学研究揭示了何首乌等中药致肝损 伤的客观性及免疫特异质属性,系统揭示了其诱发免疫特异 质肝损伤的成因机制,提出并证实中药特异质肝损伤“三因 致毒”机制假说,发现中药诱发特异质和间接毒性的物质往 往为非直接毒性物质,由此提出了“毒性相关物质”概念,同 时结合中药毒性现代科学认知提出了基于成分效应靶标互 作的中药配伍减毒策略和方法,为全面揭示“有毒”中药毒副 反应的科学内涵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对策提供了基 础,在中药毒性认知和安全性风险防控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中药毒性认知理论和方法,开辟中药特异质型毒性和间接毒性研究新领域

传统中药认为得毒:1. 药者毒也 2.药物偏性 3. 毒副作用。大毒,有毒,小毒,无毒:固有毒性;间接毒性得防控政策缺乏

药物毒性:

2.提出毒性相关物质(toxicity-related substances, TRS)新概念,为全面揭示“有毒”中药致毒副反应的物质奠定重要基础

3 提出并建立关联临床病证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方 法———病证毒理学,解决了中药特异质毒性和间接毒性的评 价难题

三因 致毒”机制假说紧密结合中药临床肝损伤的发生特点和风险 因素,充分考量了机体病证对药物肝损伤易感性的影响,并 从药物因素、特异体质因素和第三因素(包括基础疾病、病证 状态、环境因素、服用另外药物或是酒精等)等 3 个角度较为 全面阐释了相关中药致损害的成因机制,为特异质毒性和间 接毒性的评价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推动中药安 全性研究模式和方法从常规毒理学评价模式向结合“病证毒 理学”的评价模式转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更加精准的指 导和参考

4 提出基于成分效应靶标互作的中药配伍减毒策略和方 法,为破解不同类型毒性中药配伍减毒难题提供创新思路和 方法

5.中药安全性研究要紧密结合临床,切实解决临床重大关 切问题,更加注重解决新发现的“有毒”中药安全性问题

破解中药安全性难题,要紧密结合临床, 切实解决临床重大关切问题,不仅要关注和研究传统“有毒” 中药,还要关注和研究传统“无毒”中药或新发现“有毒”中 药的安全性问题。

“明枪易躲”:传统“有毒”中药所致药源性损害 多为直接毒性物质介导的固有毒性,对于含固有毒性中药如 附子等,中医临床应用时较为谨慎,并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适 用范围、用量用法等规定以及炮制减毒技术规范,可以有效 地防控其安全风险。

“暗箭难防”:针对含不同毒 性类型的中药,其安全性评价及风险防控研究的重点应有所 不同,识别易感人群、辨证用药、复方配伍等将是防控中药特 异质毒性或间接毒性发生的有效途径和抓手。 因此,开展 “有毒”中药研究,既要采用现代研究手段对其安全性风险的 科学内涵进行诠释性和验证性的解析,更要建立符合中医药 特点且被国内外认可的减毒策略和评价技术体系,切实解决 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中药安全性新情况、新问题,以彰显中医 药理论特别是配伍减毒理论的科学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

小结

笔者团队提出的中药毒性认知创新理论和策略方法,为 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中药安全性评价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释 除了国际舆论和社会公众对系列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疑虑和 质疑,缓解了“被动挨批”的窘迫局面,为全面揭示“有毒”中 药毒副反应科学内涵提供了基础,也为科学评价与精准防控 “有毒”中药安全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 随着对中药毒性认知的不断深入和提升,中药毒性认知还将 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这将助力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 际化发展,促进中医药为维护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 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