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网可以说是终于摊上大事儿了。
前段时间,因为“近千万并且连年上涨”的离谱续订费,中科院无奈发了和知网的分手通告:
消息流传出来之后,知网慌了,直接否认三连:不知道、不属实、没停用。
说他们和中科院还在“友好协商”,目前也没有中断各项服务:
然后,最近“知网称赔不起1200亿元”的消息又直蹿热搜榜首:
概括一下就是,在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获赔之后,作家陈应松发现知网也收录了他的300多篇作品,并且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他本人同意,所以起诉了知网运营方。
然后知网就跑出来哭穷了,说他们“获益也不高”。
如果大家都像他和赵德馨教授一样跑来要求赔偿,那知网全部在库作品加起来得赔1200亿元,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赔不起:
结果不出所料地收获了一波群嘲:
看看这消息底下将近65万的恐怖点赞量,就知道大家对知网的怨念到底有多深了。
压榨高校、收割学生、剥削作者,知网到底作了多少恶?
多方吸血之下,知网又到底赚了多少钱?
既然知网这么流氓,那我们能不能抛弃知网呢?
大家好,我是带你扒下行业底裤,露出各种商业内幕的名侦探牛腩。
今天,我们将一起掀开知网的底裤,去看看这个“知识强盗”那吃相难看的真面目。
1
事实上,知网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收费过高被高校和作者抵制了。
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就因为续订价格过于离谱而宣布停用知网。
根据武汉理工大学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6年,知网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均涨幅超过18%,2012年的涨幅甚至高达24.36%。
除此之外,南京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也都因为续订价格过高而发布过“暂停使用知网”的通知:
就连国内顶流、各种教育科研经费拿到手软的北京大学也一度被知网的离谱价格吓退:
当然,光说涨幅大家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这里有一张2021年部分高校在知网的采购费用统计图: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一年要花近200万元在知网进行采购。
就这个价格,哪怕每年只涨10%,那也是将近20万了。
所以,大家就该知道能在学校免费使用知网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知网骑在大家学校的头上策马扬鞭。
当然,如果上面看不到你的母校的话,你也可以上中国政府采购网自行查询:
比如,曾经一度和知网闹翻的武汉理工大学,去年就又给知网上交了122万:
这么高的采购价格,那知网每年能赚多少钱呢?
我翻了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的年度报告:
可以看到,负责知网技术与服务的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去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89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1.93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53.35%。
而2020年同方知网的毛利率同样超过了53%: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苹果公司历年的毛利率也不过在40%左右:
光毛利率这一块知网就已经能吊打苹果了。
2
既然知网赚了这么多钱,那分到作者头上又有多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下:
知网本身并不生产知识,它的作品大部分是从学术期刊以及报纸、年鉴等地方搬运过来的。
像赵德馨教授的作品,就是知网直接通过法定转载许可或学士期刊等途径获取的:
并且只要作者本人没发现或者不计较,知网就可以一直“借鸡生蛋”,拿着别人呕心沥血制作的作品赚钱。
此外,国内的硕士、博士上传的论文也是知网数据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当你费劲千辛万苦写了一篇五万字以上的博士论文并且上传知网之后,你就会发现:
自己只能拿到一张400元的阅读卡和100元的现金稿酬:
按全篇五万字算,那就是10元/千字的稿酬标准,比某些扑街网文写手的保底稿酬还要低……
更何况,有些博士论文还远不止五万字。
而且,这份稿酬还不是知网主动发放的。
想拿到这500块钱(其中400块还是阅读卡),你还得将自己的学位证、身份证传到指定传真或者邮箱,并且填写一份看着就特别麻烦的《稿酬领取信息表》:
就是这玩意:
然后再发送至指定邮箱。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基本上就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领取这份极其廉价的稿酬了。
甚至很多人直到毕业,都压根不知道知网有稿酬这玩意。
3
而反过来,当我们想要去下载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却需要直接支付并不便宜的价格:
比如,我在知网上搜索“提肛”,找到一篇博士论文:
虽然标题都没看懂,但是不算学生优惠,按这150次的下载量来看,知网已经入账1425元。
比那可怜兮兮的100元现金稿酬要多得多得多了。
除了作者稿酬和知网获利情况极不对等,知网在充值方面的设置也非常膈应人。
当我点击“立即充值”,尝试下载这篇论文的时候:
我发现,知网仍然在耍小聪明:
比如它把前面的50元、100元等都设置成显眼的深黑色,而把“其他金额”选项放在最后面,并且设置成不起眼的浅灰色。
让人乍一看就以为最低得充50元。
事实上,在两三年前,知网还真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设置了50元的最低消费:
那时候还看不到“其他金额”这个选项,并且就算这50块钱没花完也不给退。
然后就在天临元年,一位苏州大学的学生把知网给告了:
多方轰炸之下,才有了知网今天全新的充值版本。
可惜,这改的仍然让人觉得非常勉强,全是套路。
4
既然知网这么流氓,那我们能不能抛弃知网呢?
很遗憾,不能。
最主要的原因是,知网是国内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没有之一。
根据早先的一份公开资料,知网号称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并且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用户数都是排名第一:
更要命的是,知网还有众多独家版权,有些资料你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压根就找不到。
在“大而全的资源+独家版权”双重加持下,知网不仅笼络住了大量用户,还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学术领域的“托拉斯”。
这一点,经历过毕业论文查重的应该都深有体会。
而且,对于很多硕士、博士乃至老师、学者来说,他们的作品在知网的引用量和下载量都是评价影响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维度。
甚至有些学校还有明确规定,文章发表到哪个刊物,都得在知网上能查到才算数。
而一旦有人站出来硬刚知网,导致自己的文章被下架了,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晋升、评优和评职称等都可能大受影响。
比如赵德馨教授在起诉知网之后,他的作品就被全数下架了。
这就导致很多人根本不敢直接站出来和知网对抗,只能“被迫自愿”地让知网廉价收购甚至白嫖自己的文章。
可是,知网本不应该是这个模样。
1999年,知网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发起建立。
曾经的它是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为了实现全社会的知识资源高效共享而存在的。
它还一度被评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早期建设的过程中,知网不仅得到了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和出版界等的大力支持,各种政策也是一路倾斜,众多高校甚至无偿贡献了自己的学术资源。
可以说,这时候的知网,更像是一个由学术理想, 由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建设起来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可如今,它却仗着垄断地位,一边压榨高校,收取高昂的采购费,甚至还连年涨价;
一边剥削作者,低价甚至不花钱收录他们辛苦创作的作品,靠着他们从用户那里收取高价下载费;
一边装可怜,说自己“获益不高”,一边却又靠着自身强势的影响力“威胁”作者,让他们不敢站出来反对……
最无奈的是,即便知道它的种种流氓行径,大家却又不得不继续使用它。
知网,渐渐编织出一张绑架了整个学术界的利益巨网。
它就像个霸道的独裁者,用公共论文筑起自己的知识高墙,大肆收割着高校、作者和学生三方。
但是这种“多方吸血”的模式又可以维持多久呢?
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大刘在《三体》里说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