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技术保障,助力场地快速改造!冬奥的视觉盛宴全靠航天科技?

4月2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完成开舱。作物种子、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拍摄生成的8K高清影像存储卡、纪念邮品……这份“太空快递”带回来的不仅是一份“宇宙级惊喜”,还有国民由衷的自豪。

为什么中国航天能够捷报频传,而且一直保持极低的失误率呢?

这背后依靠的是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强大的系统工程管理能力。

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够具象。我们就拿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来说吧。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的技术保障团队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冬奥专项工程的单位是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他们承担了开闭幕式的舞台、地面显示系统、空中设施等十一项技术的保障任务。

这项工程有多么庞大呢?我们来用数字说话。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创多项世界之最:它是由46504个50厘米见方的箱体组成,总面积达11626㎡,是世界上最大的LED地面舞台,这还不包括1200㎡的竖屏冰瀑布、800㎡的冰立方,1000㎡的看台屏。

这样庞大的工程是由两家公司共同完成的——利亚德和京东方。但是问题来了,这两家公司的设备是如何进行无缝衔接的呢?事实上,在安装前,这两家公司已经在某航天科技基地对LED显示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颜色校正,反复测试,最终达到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异的效果。

不光做到了无差异兼容,而且零故障率。正常情况下,显示屏越大,故障率越高。而我们看到,举办了4场开闭幕式的地屏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也是依仗着中国航天强大的技术保障。

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虽然都在鸟巢,但根据我们的艺术设想,使用的设备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闭幕式这个冰瀑布就要拆掉。拆除它需要分成28块,最大的块头重大48吨。

在仅有跑道宽度的空间内,需要用两台重500吨、高58米的吊车以及其他各种重型装备来完成拆换,这可不是一般的巨无霸,它可比鸟巢顶部还高。

每个步骤都要求无缝衔接、精准把控。这样艰巨的任务,在我们的技术人员手中,仅用了120个小时,比计划提前了42个小时完成,给后续闭幕式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这还没完,接下来的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也在这里举行,又是两次充满挑战的快速安装拆除。

大型场馆的搭建就像积木,拆除比建起来往往更具挑战。要想恢复鸟巢原貌,后续需要做更多,我们以为3月冬奥会就画上句号了,但实际上整体的拆除工程要到五月份才彻底结束。

除了技术保障,中国航天带给冬奥的还有航天模式的产业项目管理方法。

可以这么说,导演和演员团队负责的是创意和精彩,而航天负责的是成败。

像奥运会开闭幕式这种超大型的舞台搭建,是一个横跨十多个专业系统的工程,而且有且只有一次机会,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通过实况转播传递给全球的观众,加上如此巨大的LED显示屏也让保障维护系统的难度成倍放大,工程量是08年夏季奥运会的10倍。

按照航天标准,前期测试阶段,一旦发现一个屏幕出现问题,就要把全部的工作推倒重来,直到彻底排除所有可能的风险。这无疑会增加非常大的工作量,但只有这样的航天标准才能确保开闭幕式万无一失。

再看这个面积143㎡,重达3.2吨,厚度只有35毫米的冰立方里的五环。肉眼看可能会觉得是个灯,但其实它是一个显示器,这样五环就能自己发光,营造出晶莹剔透的感觉。视觉惊艳的同时,对技术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在五千吨的地屏以及地下接近6层钢架结构中完成升降,所有舞台的控制精度误差不能超过毫米,可能只有航天能够做到如此精准。

我们看到的冬奥会开闭幕式充满了中国式的浪漫,而这些艺术呈现的背后全是靠过硬的科技手段和技术保障来实现的。

冬奥期间,我们的航天技术和工程管理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也让我们开始期待在航天科技的带领下,未来的“基建狂魔”会是什么样子。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