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文学院 庞光华教授
详文参考《今本老子新考七篇》,见《五邑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提要:本文对今本《老子》的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新的考证研究,提出作者独到的见解。《管子》和《战国策》可与《老子》相比对;“营”可解释为“魂”;“学”与“教”常常相混;“华”训“外表”;“有物混成”的“物”指元气;“民不畏死”的“民”通假“愍”;“袭明”训为“重明”。
关键词:老子 营 学 教 愍 袭
《老子》五千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国际显学。前人对《老子》的研究很多,但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本文挑选七个训诂学和文献学的问题予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七)
《老子》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马王堆帛书甲本“袭”作从“”,乙本作“曳”,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以为“、曳”都通假为“袭”。但“曳”上古音为余母月部,“袭”为邪母辑部,声母虽相通,韵部相差较大,也不好轻易算作通假字。但各家以“袭”为本字则是正确的。
问题是“袭”字该怎样理解呢?有的学者训“袭”为“因”,甚难通解。我认为这里的袭训为“重”(即重复、重叠之重,非重量之重)。袭明乃言重明。《广雅》:“袭,重也”。
《文选·西京赋》:“重门袭故”。李善注引郭璞《尔雅》注:“袭,重也”。《楚辞·九章·怀沙》:“重仁袭义兮”。重与袭同义。《淮南子·氾论》:“此圣人所以重仁袭恩”。注:“袭亦重累”。《礼记·内则》:“寒不敢袭”。郑玄注:“袭谓重衣”。
《仪礼·士丧礼》:“主人袭反位”。郑玄注:“袭,復衣也”。 復衣即重衣,而贾公彦疏竟误解为覆盖之覆,大误。类例甚多。《老子》之所以言“重明”,是因为上文的“常善救人,无弃人”,此为一明;“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此又为一明。
所以可称为“重明”。高明《帛书老子校注》365-366页、朱谦之《老子校释》109页、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170页等皆未通此义。
唯高亨《老子正诂》得正解。从语源学上讲,“袭”训“重、复衣”当与“叠”同源,“叠”的上古音是定母辑部,与“袭”音近可通,意思也相近。
以上对《老子》七个问题的研究虽经过多时的思虑,但也不敢自认为无懈可击,欢迎学术界的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