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文学院庞光华教授 详文参考《关于<说文解字叙>的解读》,见《澳门文献信息学刊》,2016年第3期;
提要:許慎《說文解字敘》是重要的語言文字學名篇,對研究《<說文>學》有很大的價值。雖然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等名家對其注釋,有的些地方依然不好理解。許國璋先生《從<說文解字>的前序看許慎的語言哲學》對《說文敘》的一段重要文字做了研究和闡釋,發表了關於許慎語言哲學的見解。本文對許國璋此文提出十七點商榷意見,對《說文解字敘》做出了訓詁學研究,希望能有助於精確理解《說文解字敘》。
關鍵詞:說文解字敘 許國璋 訓詁
許國璋對“蓋取諸夬”這一句評議稱:“這句話看來是本句的總結,但它對於語言文字的發展並沒有做出什麼說明。…它的語言學意義是不大的。
清代名小學家王筠認為‘與文字無涉’。”這是許國璋沒有正確理解許慎的原文。由於兩漢時期《易經》的地位崇高,且被當時學者公認為是最古老的經典,實際作於戰國時代的《易傳》被當時學者認為是孔子所作,於是《易傳》中講文字產生的話受到許慎的重視。
《易傳》“蓋取諸夬”是說因為最早的文字是用刀來刻的(“契”的意思就是“刻劃”),不是用毛筆來寫,所以刀刻文字總會在竹簡或木板(合稱“簡牘”)或甲骨上留下刻畫的切口,這個“切口”就是《易經》所稱的卦名之一的“夬”(光華按,“夬”聲字多有“割裂、斷絕、殘缺”之義,如決、訣、抉、玦等)。
《易傳》說“蓋取諸夬”的意思是倉頡發明了用刀刻劃文字,其靈感是來源於《易經》的“夬”卦。這是文字起源的重要問題,怎能說“與文字無涉”?
《說文敘》稱:“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許國璋對此說:“這一句無論怎樣解釋,它和語言文字起源的關係是不大的。它或者是衍文,或者是作者出於對儒家傳統的尊重,不得不放在這裏的”。
這也是許國璋不能理解《說文》。因為根據《說文敘》的上文,這個“夬”是代表文字,“夬揚於王庭”意思是“文字被廣泛應用於朝廷政治”;下一句的“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正是對“夬揚於王庭”的進一步的解釋,其中的“言”的意思就是表示具體的解釋,乃是說“文字能夠使聖人的教化在帝王的朝廷上得到宣揚”。
這顯然是在講文字的功能巨大,關係到國家政治。雖然無關於文字的起源,但也不是不重要,更不可能是衍文。